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在大明当暴君 » 第10章 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10章 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宁锦防线乃是大明朝廷耗费无数人力物力,才堆砌出来的边防要塞,为了这道防线,不知道有多少将士血洒疆场。

    近年来,大明在山海关外虽屡遭败绩,但却从未主动放弃过土地。

    崇祯的说辞,怎么能让孙传庭不震惊。

    “孙卿怎的总是一惊一乍?一点没有稳重的模样。”

    崇祯见孙传庭如此,不由得开始怀疑起他的城府来,不都说文臣最喜修身养性,讲究的就是个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吗?

    倘若孙传庭知其这么想自己,估摸着要骂娘,陛下这等行为和说辞,你看看哪个朝臣能面不改色?

    “陛下!一寸山河一寸血,怎能如此,怎能如此啊!”

    见孙传庭苦着个脸都要急眼了,崇祯不屑的道:

    “嗬,朕只知道留地存人,人地皆失,留人存地,人地皆存,你恢复一下再与朕说话。”

    这半个月以来,关宁锦防线的战事奏报崇祯每天都看,先是锦州被围,又是松山被围,越看越失望,越看越对战事持悲观态度。

    历史上关宁锦战役本就是以大明的全线溃败为结局,崇祯本来想着自己不指手画脚,或许会有一丝丝转机,从这半个月来看,是自己想多了。

    洪承畴这次可是集结了八个边镇的兵力,倘若这些边军没了,就轮到崇祯来骂娘了。

    在这一点上,崇祯还真是输不起,既然如此,倒不如主动放弃掉关外的土地,将战线收缩在九边长城。

    这样不仅能保存实力等待时机,更有长城之险,山海关自打屹立在山海之颠起,就从未被从正面被攻破过,皇太极倘若没有疯,估摸着也会陷入修整重做打算。

    而崇祯现在最缺的,可就是时间了。

    至于主动放弃土地要背的骂名,嗬,以后等缓过来劲儿,加倍抢回来便是。

    历史,可是胜利者书写的。

    唯一让崇祯不爽的,估摸着就是没能成就洪承畴降清这一壮举。

    是的,被原主给予厚望,以兵部尚书、太傅、太保、少师、太子太师之职,统帅大明八镇之总兵的蓟辽总督洪承畴,在兵败被俘后果断的选择了投降,成了满洲镶黄旗的包衣奴才。

    这一次,崇祯必须要为原主说话,耶苏都拦不住的那种。

    要权力,要兵,要各种名头,要荣誉,原主能给的全都给了,原主绝对对得起洪承畴,可洪承畴对不起原主,更对不起因他而枉死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军民。

    是的,作为大明绝对的权力核心,洪承畴对大明九边、乃至全国的兵力部署、防守空缺、财政朝政情况了如指掌,有他作为汉奸为建奴出谋划策,大明还能强撑三年实属不易。

    可是,他必须为建奴入关后的一系列屠戮行动,负一部分责任。

    当然,他也因此赢得了十全老人主持编撰的、贰臣传的榜上大哥。

    最可笑的是,原主以为洪承畴战死,还在京城以极高的规格为其举办葬礼,并命令全国哀悼。

    求原主得知其降敌后的心理阴影面积,呵呵,皮一下。

    原主的心理阴影面积不知道,但倘若是崇祯,估摸着能被气的疯魔了,在这一点上,崇祯倒是挺佩服原主。

    “你以为朕想如此吗?还不是因为尔等不争气?”

    崇祯嘲讽了几句,自己也觉得跟孙传庭没关系,便又道:

    “此事朕只是说与你听,你只管经略好山西和陕西。

    流寇之事,尽量不动边军,可以新募之兵练之,也可在保证边镇安全的情况下调之。

    总之,边镇不得有失,你自己琢磨着办。

    朕走了,你也收拾收拾回家吧,朕的诏令明日便会到你府上。”

    说罢,崇祯起身来,头也不回的朝着大狱门口走去。

    他实在受不了这大狱的粪臭味儿了。

    孙传庭呆愣在牢房里足足半刻钟。

    他实在也没想明白那个鲁圣人是谁。

    可那句话却已然铭记其心。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之人生,敢于正视淋漓之鲜血。

    ……

    当崇祯再次回到乾清宫时,只觉浑身疲惫,为了今天的早朝,他凌晨三点多就起了床。

    一直忙活到现在都没停,从皇宫到刑部大牢可有段距离,为了效率没选择坐马车,而是选择了骑马。

    原因也很简单,他向来认为马上皇帝最威风,幻想着有朝一日,他总要身披黄金甲,手持天子剑,驰骋疆场,所向披靡。

    可代价也是巨大的,他忽略了原主那夙兴夜寐又不锻炼的、糟糕的身体素质,也忽略了自己那拙劣的骑术,他觉得他的屁股肯定是肿了,可他碍于面子不肯说。

    爱装逼,这大概是他与原主少有的共同点。

    “皇爷,这是今日通政司呈交上来的奏疏,这边的是在京官员的,内阁那边的积极性似乎不怎么高,不少奏疏并未票拟。”

    崇祯刚坐下,司礼监的秉笔太监方正化就温言禀报道。

    王承恩又要重开东厂,又要组织抄家工作,忙的不可开交,侍候在旁的暂时换成了方正化。

    望着御案上那几摞一尺来高的奏疏,崇祯只觉头疼欲裂。

    他又想痛骂原主了。

    有明一朝,为了降低皇帝的治政负担,同时削弱相权,独创了内阁制度。

    通政司将各地呈交的奏疏汇总,送到内阁,内阁大学士将所有奏疏一一看完,并用小纸条给每道奏疏上的事,写上数条处理意见,是为票拟。

    内臣将票拟过的奏疏呈交给皇帝,皇帝看过奏疏后,从处理意见里选一个自己满意的,以朱笔划个记号,算作批红,也就是最终的处理方法。

    可后来皇帝越来越懒,往往是只看几道奏疏装装样子,其余的奏疏全部交给司礼监的掌印、秉笔和随堂太监。

    此后逐渐形成定制,司礼监也借着批红之权,成为可以与内阁抗衡的权力部门。

    本来到这还好好的,皇帝嘛,干嘛那么累,可原主不这么想。

    也不知是受了大宦官魏忠贤的前车之鉴后遗症,还是原主实在不信任宦官,亦或是原主励精图治,但原主想来都是自己批阅奏疏。

    天可怜见,那可每天都是几百份奏疏,还都是繁体字、文言文,还要从右往左竖着读,崇祯只看了半个时辰,就脑袋疼眼睛花的。

    与原主不同,崇祯倒是敢相信太监们的忠心,可却对太监们处理政务的能力始终不敢相信。

    入宫当阉人的,基本都是穷苦人家,大字不识几个的那种,即使司礼监开设了内书堂,但也仅仅是会识字能看懂书本而已,把政务交给这群人着实不令人放心。

    崇祯是懒,不是傻。

    不过他并不怀疑朱重八、朱棣两个祖宗的智力水平,批红之权,本就是为了平衡内阁之权,崇祯绝不可能把到手的决策权交出去。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找到一个既靠得住、又懂处理政务、同时还非内阁的人呢?

    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为了能偷懒,崇祯开始动脑筋。

    可他想来想去,也没想到一个合适的朝臣,不得已又翻起了奏疏自己批阅。

    崇祯连着翻了好几道奏疏,表情也越来越不好看。

    “请辞、请辞、还是请辞!狗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