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在大明当暴君 » 第14章 粗中有细黄得功

第14章 粗中有细黄得功

    与黄得功见了礼后,王承恩先起身道:

    “皇爷,这些天奴婢亲自查阅东厂旧日文簿,已召还掌刑千户于炳坤、理刑百户吴钊,另召回掌班、领班、司房共十六人。

    于炳坤、吴钊等人一听皇爷重设东辑事厂,奔走相告,召还原先旧部番子三百六十余人,如今负责周延儒、陈演家产抄墨事宜。

    半个月来,奴婢先后又从顺天府辖下征募番子一千一百余人,倘若以两千人为制,奴婢大约再有四五日便可募征完毕。

    奴婢计划以于千户、吴百户所召还的旧部为底子,挑选二十个精明能干者为役长,有他们领头,再加以规训,不出半个月便可用之。”

    王承恩一边说一边还将东缉事厂的花名册呈交给崇祯。

    崇祯打开简单扫视了一遍,花名册做的很仔细,掌刑千户等几个高级骨干甚至附有履历,往下各掌班、领班皆有标注,可见王承恩花了心思。

    于是便嘉奖道:

    “嗯,做的不错,先着一部分人进驻内阁、六部等衙门,哦,银子可还够支用?”

    朝廷百官虽然对于重设东厂很不高兴,但东厂衙门直属皇帝直达天听,本就不在大明官制之列,再加上这可是成祖皇帝所创,被崇祯以遵循祖制搪塞了过去,也算小小的出了口恶气。

    而东厂的主要职责之一便是监督百官,监督有明暗之说。

    明里很简单,每个衙门派一个人,官员去衙门上班,派过去的番子也去衙门上班,官员的工作是处理政事,番子的工作是看着官员处理政事。

    这些官员在衙门里办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都要记录,简而言之就是监察百官的一举一动。

    暗里就复杂了点,但也不外乎盯梢、跟踪、暗访、乃至各种其他的可以获取消息的小手段。

    厂卫巅峰时期,皇帝甚至可以知道官员当天穿什么颜色裤衩、睡的哪个小妾。

    崇祯这段时间可被百官们恶心坏了,现在终于算是也能恶心恶心官员,来吧,大家伙互相伤害吧!

    王承恩赶紧回道:

    “回皇爷,暂时够支用,奴婢与四司八局十二监的其他同僚已经约好,明日便一同议一议,陛下可着人前去旁听,内廷绝不让皇爷失望。”

    崇祯闻言皱了皱眉头。

    “朕派什么人,你放手去做,听说你将京城的那套宅院都给卖了?”

    他当然明白这吊友的意思,让他派人去旁听,是为了免去各监互相勾结的嫌疑。

    但在崇祯看来多此一举,别的朝代不知道,但在大明宦官本就是围着皇帝转圈圈,就算权力再大,离了皇帝也什么都不是。

    刘瑾、魏忠贤就是很好的例子。

    大明如今这副德性,还怀疑这个怀疑那个,还谈什么中兴大明。

    王承恩有些惊讶,但随即跪倒在地请罪:

    “皇爷……如何知道,奴婢万死,将皇爷赏赐的宅院卖了。”

    “方正化跟朕说的,你有何罪?苦了你了,等朕缓过劲来,朕赏赐你十套宅院。”

    王承恩为了给重设东厂募集资金,变卖了自己的家产,这事儿算不得什么秘密,但崇祯还是感受到这吊友的忠心。

    “皇爷厚恩,奴婢万死难报。”

    “平身吧,朕虽然痛恨百官所为,但东厂的职责仅是监察,有刑罚之事,朕自会着你督办,切不可自作主张。”

    崇祯想了想道。

    每个衙门都有每个衙门的职责,崇祯并不希望因为自己憎恶百官,使得内廷之人为邀功而做越权之事。

    在得了王承恩的保证之后,崇祯看向了黄得功。

    “陛下,勇卫营扩编之事昨日已基本结束,按陛下要求,共征募兵丁两千四百又二人,皆是身世清白良家子弟。

    就是……体质不大行。”

    东厂招募人手除却身世清白,还有视力、听力等侦查方面的要求,但勇卫营就容易招募多了。

    时下北方又遭大灾,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灾民可就太容易了。

    不过这些人大多食不果腹,体格自然好不到哪儿去。

    当然,优点也有,只要给口饭吃,他们就敢给你卖命。

    “体质不行可以练,粮草可还够用?军械之事户部没有为难你吧?”

    内帑有了那抄家所得的二十二万两银子,崇祯说话明显硬气多了。

    黄得功闻言也从身上摸出一块皱巴巴的纸来,迟疑了一下还是呈交给了崇祯。

    “粮草还够支用一个半月,户部倒是没有为难,武器也齐整了,就是盔甲还需时日,李尚书给臣保证两个月凑齐,就是战马不好解决。”

    纸上记录着目前尚缺的军械,字写得歪歪扭扭,还有不少错字别字,很明显出自黄得功之手。

    “没看出来,靖南伯竟也开始学字识字了,其心可嘉,方正化,将朕的文房四宝赏靖南伯一套。”

    崇祯看了纸片上的字后乐了,字是丑了点,但能看出来写的很认真,这是好事,值得鼓励。

    “臣谢……”

    “免礼免礼,朕说几次了,私下里不必拘礼,内帑得了些银子,容后你先去领十万两,将勇卫营的欠饷补上一部分。”

    再有半个多月,皇庄的收成就下来了,虽说顺天府也受灾情影响不小,但崇祯的皇庄有专门的太监负责,皇庄附近又有水源,比之山陕重灾之地要好上不少。

    等皇庄的收成下来,崇祯打算匀出一部分粮食给勇卫营。

    虽说户部也给,但边军欠饷更为严重,而且边军镇守长城责任重大,粮食就那么多,给了勇卫营,边军就更不够用,崇祯并不想与之争利。

    “陛下,臣以为暂时不用,臣听王公公说了,这笔银子来之不易,如今国事艰难,陛下留作他用吧。”

    黄得功憨厚的笑了笑,能得天子赐文房四宝,待见了周遇吉,叫这厮时常嘲笑他不识字。

    “嗯?欠饷问题解决了?”

    崇祯纳闷的看向王承恩,想确认是否是王承恩暗中帮忙。

    王承恩急忙笑着解释道:

    “回皇爷,跟奴婢可没关系,皇爷可莫小瞧了黄将军,黄将军粗中有细着咧!”

    见崇祯疑惑,黄得功这才娓娓道来,他在勇卫营里本就很有威望,再加上先前与流寇在江北厮杀多有缴获,勇卫营原有将士日子还过得去,士气几乎不受欠饷影响。

    再加上崇祯打算将宫中暂时用不着的器物赏赐给勇卫营,在黄得功的一番激情洗脑下,即使这些士兵还未拿到手,就已经先被崇祯的举动所感动。

    要知道那可是当今天子,崇祯还是小瞧了皇帝在普通士兵心中的地位。

    虽说这么做解决不了问题,但其心可嘉,崇祯笑道:

    “靖南伯,真有你的!不过那些东西,朕不是前几日就令王大伴给你送去了吗?

    何以还没发出去?”

    黄得功挠了挠头回道:

    “回禀陛下,那时新兵还没征募够,臣是觉得,这招只能使一次,就想着征募够了人手一块发。

    如今新兵已经募齐,臣等会儿回去就发。”

    崇祯一听眼前一亮,顿时来了兴致。

    “走走走,朕同你一块去,朕要瞧瞧我大明的健儿,王大伴随驾。”

    说着崇祯就准备离开乾清宫,此时的他满脑子都是金戈铁马,甚至又开始幻想有朝一日披坚执锐了。

    见王承恩也很是高兴的就要跟皇爷出门,秉笔太监方正化却焦急了起来。

    “皇爷,今日的奏疏还没批呢!”

    崇祯头都没回道:

    “回来再说,回来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