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在大明当暴君 » 第13章 循序渐进,未来可期

第13章 循序渐进,未来可期

    “诸卿怎么总以这种眼神看着朕?

    供养勋戚、宗室一年要花掉多少银子,诸卿应当比朕更了解吧?

    朕也没别的意思,谁阻拦大明前进,就是朕的敌人。

    当然,朕只是向诸卿表明决心,朕也希望不要走到那一步,倘若诸卿有更好、更温和的办法,诸卿可以随时与朕商榷。

    集思广益,朕最喜欢听意见了。”

    见自己的肱骨都被自己吓傻了,崇祯赶忙解释了一番,顺道还不忘夸自己广开言路、从谏如流。

    不过崇祯说的也是实话,朝廷为啥这么穷,除了贪官结党营私,勋戚和宗室也是骆驼身上的稻草,称之为巨石也不为过。

    勋戚还好点,尤其是宗室。

    成祖皇帝朱棣削藩后,明朝的王爷们失去军权,又不能随意出城,还不能与本城官员走的太近。

    王爷们要啥有啥就是没事干,于是只能居家生娃,甚至有个王爷还创下了生育一百多子女的记录。

    老朱家对子孙又格外优待,凡是皇帝子嗣皆封王爵,还是世袭的。

    亲王的所有儿子皆为郡王,也是世袭的,郡王往下还有数级,也同样世袭,俸禄给的也都不低。

    就这么生了两百七十多年,老朱家的宗室已经庞大到了非常恐怖的数字。

    三十万说多了,二十万绝对不会少。

    也就是说大明朝廷每年只给宗室发俸禄,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朱重八的初衷是好的,但他绝对想不到他的子孙这么能生。

    只是不论崇祯皇帝说的多么有道理、多么理直气壮,六个老臣在这个问题上始终没有低头。

    “陛下,此事断不可行,也绝不可传于外人之耳,否则我大明江山危矣,陛下,臣绝没有危言耸听之意。”

    吏部左侍郎、文渊阁大学士倪元璐语重心长的道,完了还不忘提醒一遍。

    也就是他们几个互相之间知根知底,否则只凭崇祯刚才所说的话,就足以酿成大错。

    “臣附议,前两件事可依陛下,但也需知会群臣,刚才之言实在太过骇人,陛下实在小瞧了那些人。”

    新任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李邦华接着道。

    在这件事上李邦华最有发言权,他当年就遭受过百官雨点般的攻讦,原主连三天都没扛住。

    李邦华近些年来在朝堂基本上保持缄默,都是得益于往事的不堪回首。

    “臣也附议,陛下心中赤城臣绝不怀疑,然急功近利实不可取。

    御下最善者,应是拉一派,打压另一派,百官目前虽然团结,但利益使然,也并非铁板一块。

    如此徐徐图之,方可将官场争斗消于无形。”

    其他几个阁臣你一句我一句,总之崇祯提出的这第三件事,打死他们都不会同意,说到最后崇祯都被唠叨烦了,便抱怨道:

    “朕知道,拉一派打一派是不错,可就是太慢了,那得多少年?朝廷如今这副鬼样子,没钱什么都干不成。”

    见崇祯仍旧急躁,范景文出言宽慰道:

    “陛下,慢是慢了点,可于国朝社稷而言,稳妥才是良策。

    如今陛下励精图治,有臣与诸阁老维持朝堂,循序渐进,未来可期。”

    崇祯拗不过六个老臣的聒噪,只得暂时将此事搁置。

    接下来的几日,崇祯才算是见识到了百官的能耐,也终于知道了什么叫老成谋国。

    起因还是周延儒、陈演的事,当天有十几道请辞的奏疏,崇祯皆没有准允。

    可到了第二天,百官来更来劲了,请辞的官员更多了。

    再加上这些人想着法子跟崇祯作对,凡是崇祯的任命也好、决策也罢,那是坚决反对,绝不执行。

    而且每每都是引经据典、占据礼法制高点、义正言辞的反对。

    倘若崇祯大怒,这些人就跪倒满地,以无言之沉默来应对,要么就集体请辞。

    在这个极看重风评的时代,在朝堂上反对皇帝是极为光耀的事,倘若挨了廷杖,只要没死,在文坛又是一段佳话。

    崇祯倒是准允了几个特别讨厌之人的请辞,但他发现这些鸟官员根本就有恃无恐,钱也赚够了、反对皇帝的名声也有了。

    接替之人反倒因为不熟悉所属政务,连处理政事的效率也降低了。

    最关键的是接替之人也不是什么好鸟,都是一个大酱缸里染出来的货色。

    本来崇祯还指望通过周延儒和陈演的事,让刑部会同大理寺联合调查,株连一部分朝臣,打压一下他们的嚣张气焰。

    可过了几天才发现,大理寺竟然与百官是一伙的,刑部尚书刘泽深倒是还算尽力。

    只是才查了三天,弹劾刘泽深的奏疏就放满了一口箱子,让崇祯见识了一番什么叫风闻奏事。

    按大明律,自身背负罪名的人要么自查自证,要么接受大理寺的核查,总之在查明之前,刘泽深什么都干不了。

    不理睬弹劾的后果也很严重,百官竟然丢下公事集体跪在宫门外死谏,最终刘泽深先顶不住压力,以查无此事向百官妥协。

    不得已之下,崇祯只得命令才刚刚开始组建东辑事厂的王承恩去查。

    没曾想查的过程中,先是库房失火,后是账房跑路,要么就是一个冤大头来顶罪,总之事事都不顺。

    这时候又没有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官员们互相维护,想逮到官员贪腐的实际证据难如登天。

    崇祯每天上朝都气的张牙舞爪、血压飙升。

    就这么过去了半个月,崇祯与朝臣多番博(吵)弈(架),最终才逐渐达成了默契,周延儒、陈演抄家所得归入内帑,不牵连其他人。

    这时候崇祯皇帝再想起六阁臣的话,才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

    人教人,没用,事儿教人,一次就够了。

    可崇祯并不气馁,他很清楚官员之所以敢这么胆大妄为,就是因为自己这个皇帝不够强大,倘若朱元璋在这儿,绝不会是这种情况。

    只恨自己穿越的时间太晚,但凡是提前个十年八年,都不会让人如此憋闷。

    唯一的好消息是,折腾了半个多月,他总算是拿到了抄家所得的第一期收入——二十二万两白银。

    需要花银子的地方实在太多,崇祯想了想,还是觉得东厂和勇卫营最是紧要,便将王承恩与黄得功都召了过来。

    这阵子王承恩和黄得功都忙坏了,虽然疲惫,但两人比之先前,却又多出几分活力,一个词形容,那就是干劲十足。

    “坐吧,都给朕说说各自的进度,有什么困难都可言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