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宋第一莽夫 » 第23章 定罪

第23章 定罪

    没过多久,王贵就将李觉和王言之的尸体带到了县衙公堂。

    被一起带过来的,还有同福酒楼的李掌柜和几名小二。

    卢江查验了王李二人的尸体,确认无误后,长长舒了一口气,一扫心中郁结。

    同时,对李觉和王言之的下场,也感到有些唏嘘,横行长举县十数年,最后落得如此下场。

    他在想,如果昨晚王李二人对他服了软,他是否会考虑放他们一马,最后他还是摇了摇头,没有如果,他与这二人的矛盾注定无法调和。

    收回思绪,他看向堂下跪着的李掌柜,惊堂木一拍。

    “堂下之人可是同福酒楼李掌柜。”

    惊堂木一响,李掌柜一个哆嗦。

    “草民正是同福酒楼的掌柜李福。”

    “把昨夜发生之事,细细说来。”

    “回县令的话,昨日酉时,草民听到酒楼雅阁内发生争吵,便上楼查看,走到楼梯口,就听到有人高呼,自称是什么黄门寨黄仲年,之后就听到里面传来砍杀声,草民......草民一时恐惧,没敢再上前。

    过了约莫一刻钟,草民就看到......王都头浑身是血的冲了出来,逃出了酒楼。”

    李掌柜战战兢兢的说着,看了眼旁边的王贵。

    作为长举县最大酒楼的掌柜,他自是认得县衙这些官吏。

    但他并没有提到,案发前是县令和县尉主簿一起进的酒楼。

    虽然他不清楚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但作为生意人,他丝毫不敢主动把县令牵扯进去。

    卢江点了点头,又看向王贵。

    王贵会意,上前说道:“禀县令,昨晚李县尉宴请王主簿,属下护送其赴宴。

    饭至中途,县尉唤我进入房间,属下当时看到县尉表情有些惊慌,不一会儿,有十数名黑衣蒙面的黄门寨贼寇从房间外闯了进来,不由分说,就杀向县尉和主簿,似有深仇大恨一般。

    属下见寡不敌众,县尉和主簿已无法幸免,便趁乱逃回了县衙,又担心贼人趁夜劫掠,威胁到县令安危,于是召集衙役坚守县衙。”

    王贵出言印证了黄门寨山贼刺杀县尉和主簿的事实,同时也把县令摘了出去。

    卢江闻言,心中很是满意,看着堂下几人,继续问道:“你等确定那些贼寇是黄门寨之人?”

    接下来,只需说清楚黄门寨的杀人动机,那此案就可以顺利结案上报了。

    听到卢江的问话,几人沉默了一会儿。

    之后,便见同福酒楼的一名小二说道:“草民可以确定。”

    “你是何人,报上姓名。”

    “草民是同福酒楼的小二,名叫苟三。”

    “你如何确定那些人是黄门寨的?”

    “昨天早上,有黄门寨的人在酒楼借酒逞凶,草民还曾上前劝解,对此印象深刻,昨夜,草民又看到那人满手鲜血从县尉的包间出来。”

    苟三义愤填膺的说道:“那人离开酒楼前还嘟囔了一句,说什么‘我黄门寨的钱也敢敲诈,这县尉主簿真是不知死活。’”

    苟三此刻仍忘不了那凶神恶煞的眼神,他希望官府一定要惩治那个黄门寨的凶徒。

    其实细想下来,苟三并无法确定那就是黄门寨的人,当时也是那人自称而已,但前后两次见到那人,让苟三有些先入为主了,这些不过都是许渊提前安排的。

    然而,话从苟三口中说出来,让众人以为他之前就认识黄门寨的人。

    卢江见杀人动机也得到证实,再次拍下惊堂木,故作愤怒道:“没想到本县主簿和县尉竟还与那黄门寨的恶徒有所勾连。”

    他转头看向一旁记录供词的文吏,说道:“整理好供词,让堂下证人签字画押。”

    之后又对王贵吩咐道:“王都头,带人去后衙,到王言之和李觉住处,把里面的人控制起来,搜查其勾结匪寇的证据。”

    “遵命。”

    王贵既已投靠卢江,自是会尽心尽力好好表现,他知道从此刻起,掌控长举县达十年之久的王李两家,已经彻底完了。

    ......

    数日后。

    长举县的百姓围在一个官府告示前,窃窃私语。

    “上面写着啥?来个识字的,给大伙念念。”

    在古代,大多百姓都日夜忙碌,连饭都难得吃饱,又能有多少人会去读书,识字率平均也就在百分之二左右。

    到了宋朝,虽重文抑武,与士大夫共天下,百姓热衷读书,但识字率也堪堪达到百分之八。

    也就是说,宋朝十个人中,也不足一人识字。

    围观的人群中,有一个书生打扮的男子,有些得意的看了看众人,然后转头看向墙上的告示,高声念道:

    “告示上说,主簿王言之和县尉李觉勾结长峰山黄门寨匪寇,常年盘剥乡里,祸害百姓,致使民生凋敝,现已查实,证据确凿,若有其受害者,皆可到县衙上告,尽言其罪,若所言查实,可酌情予以补偿......”

    哗!

    围观众人开始纷纷议论。

    “难怪黄门寨那群杂碎敢如此嚣张,原来背后有县尉和主簿撑腰。”

    “狗娘养的,那群鸟贼每年都来我们村抢粮,我们里长来县里报官,县衙却推托不管,里长还在回去的路上被贼匪敲断了腿,真他娘的没天理。”

    “也不知这次让百姓去报官,会不会是个陷阱,有人想把受害者一网打尽。”

    “你这厮有没有脑子,没听告示上说,主簿和县尉被查治罪了吗?”

    “那谁能保证县令没和匪寇勾结呢。”有人反驳道。

    “卢县令和那些人可不一样,去年冬天,县令夫人还亲自搭棚为流民施粥,据说还是用的县令家的奉钱,你说,这样的县令能和那群直娘贼一样?”

    “长举县终于见了青天,我这就去找县衙,为我家大姐儿讨个公道。”一名白发老者涕泪横流,挤出人群,朝县衙而去。

    “这不是李记的老李头吗?他家大姐儿三年前被山贼掳走,怕是......”

    有人认出了刚才的老者,摇头一叹。

    这年头,年轻女子,被掳上山,就不可能再回来了,即便还活着,在这些人看来,还不如死了好,终归是人言可畏。

    这时,又有一人,义愤填膺的喊道:“我也要去报官,我家母猪也......”

    还没等他说完,就有人呛道:“嘿,那群直娘贼就算再饥不择食,也不会对你家母猪那样吧。”

    “我是说,我家母猪也被黄门寨的人抢上山了,你这鸟猢狲,满脑污秽。”

    众人哈哈大笑。

    笑声里既有被这二人对话逗趣。

    也有一种被这世道宰割的无奈。

    还满含着对那青天明月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