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天命在我慕容复 » 第47章 慕容氏与大理段氏关于发展蔗糖产业的会谈

第47章 慕容氏与大理段氏关于发展蔗糖产业的会谈

    次日下午,天寿寺后山花园。

    段正淳端起一只淡青色的汝窑茶碗,一阵清香扑鼻而来。他揭开盖碗,只见淡绿茶水中飘浮着一粒粒深碧的茶叶,便像一颗颗小珠,生满纤细绒毛。

    喝了一口,只觉满嘴清香,舌底生津。

    他上次来苏州时,便在曼陀山庄处饮用过这所谓的碧螺春,只是当时这茶还叫做吓煞人香。

    “好茶,好一杯香茶!碧螺春之名更是恰如其分。”

    “看来贤侄不光是武功高强,连给茶叶起名字的水准也是极高,段某实在是佩服佩服!”

    前天的酒宴上,慕容复借着段誉的关系,提议与段正淳以伯侄关系相称,段王爷没有拒绝。

    “呵呵呵……段伯父客气了。”

    慕容复呵呵一笑,当即又起身为段正淳续上茶水,说道:“俗语有言,酒香不怕巷子深,在下却不以为然。一种茶叶有一个好名字,能给人好的第一印象。有了好印象,才能激起大家购买的欲望。”

    “这茶叶叫做吓煞人香时,只能在苏湖地区流行,改名叫碧螺春,日后方能大行其道。”

    慕容复说着,扭头看向坐在一侧的鸠摩智道:“不知大师以为何如?”

    “善哉善哉,慕容公子所言极是!”

    鸠摩智昨日得到小无相功,已经暗中与慕容氏达成合作意向,当下认真附和起慕容复来。

    “这绿色茶水宛若春色,蕴含勃勃生机,令人望而生津。”

    “小僧在大轮寺时只能喝些黑苦茶叶,若是能有这等好茶,也不必来这中原花花世界了。”

    慕容复哈哈一笑。

    “哈哈……好茶自然要和好朋友分享,我已备好五斤碧螺春,大师返回吐蕃时正好可以带上。”

    “不过我这里还有一种好东西,可比茶叶更适合吐蕃国人。”

    慕容复看向段正淳,说道:“当然此物对大理国也是极为有益!”

    鸠摩智好奇道:“哦,是何好物能胜过茶叶,还请慕容公子赐教?”

    慕容复当地掏出木盒,放在桌上,打开盖子让两人观看。

    “这是……石蜜?”

    段正淳身为大理镇南王爷,生平见识广博,一眼便认出盒子里装的乃是甘蔗制成的石蜜。

    最早培育甘蔗并制出蔗糖的乃是古印度人,大唐时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都曾遣人到天竺学习先进的制糖技术。

    大理国与天竺诸国接壤,时有天竺商人来到大理贩卖货物,大理皇族获取到石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慕容复道:“段伯父果然好见识,这就是石蜜,现在也称砂糖。医家有云,甘蔗利大小肠,消痰止渴,除心胸烦热,解酒毒。甘蔗制成砂糖后更易于保存和运输,使用时只需热水煮开或者直接复用,都可使人快速恢复体力。”

    “吐蕃苦寒之地,早晚寒冷,中午炎热,对人的精力消耗极大,大师抄写经文时恐怕经常会感觉疲惫乏力吧!若是能在酥油茶里加上砂糖,则油茶滋味更浓,饮用之后使人快速恢复精神饱满,抄写经书不再疲惫。”

    鸠摩智满意地点了点头。

    他身为吐蕃国师,自然也有资格享用天竺的石蜜。

    只是这东西昂贵无比,只有少数吐蕃贵族能够享用。

    “这盒砂糖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此糖乃我亲手所制。从甘蔗榨汁到制作砂糖的全套技术,我慕容氏已系数掌握。”慕容复自信满满的说道。

    “想不到贤侄还有这等手艺,段某实在是佩服至极。”

    段正淳心里也是相当佩服,这慕容复不光武艺出众,连制糖都会,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这下他愈发期待慕容复此次拜访的真实目的了。

    慕容复道:“伯父过誉了,不过在下对制糖一道的确有些心得。伯父可知,一亩甘蔗制成糖,最多可获利多少吗?”

    段正淳摇了摇头道:“说来惭愧,在下对于农耕之事,实在是知之甚少。还请贤侄不吝赐教!”

    “那在下就不卖关子了。相较于稻米、小麦,甘蔗的产量可谓极高,一亩地可产两千至三千斤。按照十斤甘蔗出一斤糖来算,一亩地的甘蔗可产两三百斤砂糖。如今苏州市面上一斤上好的砂糖要价380钱。若是遂宁产的糖霜(冰糖),价格更高。”

    慕容复道:“按照一亩地产两百斤砂糖来算,至少价值7万6千钱。以770文足贯,合计约98贯,胜过稻田数十倍啊!”

    苏湖地区是大宋产粮中心,稻米亩产量最高可达5石,约600斤,可以说和20世纪时新中国的亩产相差无几。

    但绝大多数的水田产量没这么高,亩产也就两三石。

    碰到天气不好的时候,一石也是正常的。

    就这南方的粮食产量也远胜北方,要知道北方小麦亩产碰上风调雨顺也就两三百斤的水平,多数时间亩产也就一百多斤。

    所以不管大理还是大宋,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一年的收获去除税负,也就仅够一家人果腹而已。

    别看段正淳自称不懂耕种,他身为实权王爷,大理国王位第一顺序继承人,比谁都清楚种地的难处。

    所以在听到一亩甘蔗的产值可达百贯,段正淳情不自禁瞪大了双眼,内心无比震惊。

    可他转念一想,要是一亩甘蔗真能换来百贯钱,任何一个国家的朝廷都不会放过这种暴利的生意。恐怕到时候各种牛鬼蛇神都要冒出来分一杯羹,这应该就是慕容复要找大理段氏合作的原因吧。

    “不知贤侄先前所言此物对大理国极为有益,该作何解释?”

    “伯父可能有所不知,这甘蔗喜温怕冷,所以多生长于南方。大理国地处西南,气候湿热,最适合甘蔗种植。若是能拿出10万亩土地种植甘蔗,则一年能产出至少两千万斤砂糖。两千万斤砂糖,可是近千万贯的财富,堪比一座金山呐!”

    “小侄此来,便是想与伯父合作,共同经营这砂糖生意。由我慕容氏提供制糖技术和销售渠道,大理段氏则负责甘蔗种植和制糖工作,你我两家共同瓜分这金山一般的财富。”

    慕容复说出了自己的目的。

    他此行便是希望能从段正淳处得到支持,在大理国建立蔗糖生产基地,为慕容氏日后的砂糖生意迅速扩张提供充足的货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