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未知的天汉 » 第10章,太医的变化

第10章,太医的变化

    武后闻言怒而欲斩之,幸而高宗同意一试,秦鸣鹤刺脑户及百会后,高宗即愈。但及清代,针灸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道光二年,皇帝下令“针灸一法,由来已久,然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太医院针灸一科,着永远停止。”

    所幸这道禁针令还未发挥大的影响就随着封建王朝的终结而终结了。

    御医诊治的用药治法特点:帝王之家享用已极尽人间,所患人生苦短,故又求延年益寿。历史上服金石丹药以求长生之君王颇多。

    即使能不为金石所惑,平日补益之品亦不可少,大抵是补脾肾、益气血之品,如人参、熟地、枸杞、鹿茸、杜仲、苁蓉、何首乌、补骨脂、松仁等药。

    又巧为之治,剂型多样,丸散膏丹、药酒代茶饮等一应俱全。陈可冀先生研究清宫医案后就整理编撰有《清宫代茶饮精华》《清宫外治医方精华》等多部著述。

    此为平日调补法,至于治病,则非执于滋补,而以中病为要。宫中人心多有隐曲,供养又丰,故多有气滞血瘀、食积内热之证,故通腑攻积亦为常法。

    “据宫中医事档案记载,仅同治六年间的半年之内,宫中用大黄与熟军多达28斤4两”。御医用药之求实效如此,盖不见其效即要问罪,故不能以平淡之品敷衍搪塞。

    御医们为王公大人治病,处处谨慎,时有不便下药之处,需以圆机活法应对。其治法灵活多样,时有出人意料之法。

    如隋时莫锡君用《京都无处不染雪》《梅熟季节满园春》两幅画来治隋炀帝“真水不足,龙雷火越”烦渴证。

    许胤宗治柳太后中风失语,口噤不能服药,用黄芪防风汤置于床下熏之,使药力从鼻孔、肌肤而入,当夜便得语。

    宋徽宗伤于冰而得脾病,屡服理中丸不验,杨吉老以冰煎理中丸治疗,一二服而愈。御医们富有智慧的奇法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堪为后世师法。

    御医,又称太医,因主要在宫中为皇家诊治疾病而名。由于接近当朝统治者、宫帏森严以及种种历史原因,人们对御医的了解甚少,从而有许多揣测。

    尝有“翰林院文章,太医院药方”之传闻,认为御医处方平平,应景而已,人情练达为主,疗效尚在其次。

    亦有“太医难当”之说,“伴君如伴虎”,以致历代不少名医均因此不应诏而远遁。尚有认为御医侍奉于君王左右,地位至尊至荣者。

    明朝,宫廷内部明争暗斗激烈,政治风云诸多变幻,帝后皇嗣等死因不明者多,因之御医与政治的关联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凡此种种,均表明人们对于御医的关注。

    民间本草典籍作为事实药典

    秦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本草著作为《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第一步本草专著,其书名最早见于梁代阮孝绪的《七录》。

    推测该书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该书对战国至东汉时期的用药经验,和药物知识等,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总结。

    《本经》融合了医药、博物、地理、文化等内容,并以三品、四气、五味、君臣佐使、七情、大病之主等理念与方法等。

    已经初步构建了传统药物标准体系,奠定了作为事实药典理论指导和促进医药科学不断发展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学、方剂学不断发展,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本草典籍。

    该书首创三品分类结合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按照“药名、药性、功用主治、别名、生境/产地、采收、药物七情”等项目,对730种药物进行详细说明。

    在医药科学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医学专著和本草典籍不断问世和出现,医药科学体系日臻完善。

    从隋唐时期开始,官方开始逐步建立药事管理机构,并逐步发展进入了官修本草作为法定药典的阶段。

    官修本草作为法定药典:隋唐时期中国国力强盛,医药学发展迅速,政府也非常重视医药学的管理。

    唐政府中设有尚药局、药藏局,专门负责药品相关管理工作。此间,最具代表性的本草著作为《新修本草》(后世也简称为《唐本草》)。

    公元657年(唐显庆二年),唐朝政府令英国公李勣领衔,包括尚药奉御许孝崇、尚药局直长蔺复珪、侍御医巢孝俭、太子药藏监蒋季瑜、太子药藏丞蒋义方、太医令蒋季琬、太医丞蒋茂昌、右监门府长史苏敬在内的二十三位医药家和儒臣重修本草,历时2年完成,由朝廷颁布天下。

    成为我国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修并颁布的官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法定意义的药典,比欧洲的纽伦堡药典(1535年颁布)早876年,比俄国第一部国家药典(1789年颁布)早1119年。

    两宋金元时期是我国医药学的重要发展时期。宋朝政府较为重视本草典籍的编修,加之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推广与应用,官办药局逐渐兴起,导致涌现出一大批重要的本草典籍。

    北宋朝廷组织尚药奉御刘翰、翰林医官翟煦等9人,以《唐本草》为蓝本,参考《本草拾遗》,《本草音义》,《蜀本草》,于开宝六年(973年)完成编修《开宝新祥定本草》,次年(974年)予以重修,命名为《开宝重定本草》。

    《开宝本草》在刻板印刷的历史时期,制定了严谨的体例。首次采用黑白字,来代替朱墨分书,并用不同简称,标明文字出处,为宋代本草开创新的编写体例。

    明清时期,我国的医药科学进一步发展。《本草品汇精要》是我国古代最后一部官修本草。明孝宗命太医院判刘文泰编修官定本草,定稿于弘治十年(1505年)。

    但最终未获刊行,直至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照原本重新绘录了一部(康熙重绘本),后又命太医院吏目刊校,形成《本草品汇精要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