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未知的天汉 » 第34章,故事的积累12

第34章,故事的积累12

    这样就迷惑了夫差。重视军队训练,提高士气,增加战斗力,组织了敢死队,以最高金额奖励它们,人人争先恐后加入其中。

    为了进一步迷惑夫差,范蠡又投其所好,派人送给他最喜好的东西,以讨夫差的欢心。还向夫差进献美女,消磨夫差的意志。

    越国卧薪尝胆,二十年磨一剑:公元前476年,伐吴的条件终于成熟了。此时夫差倾全国之力,北上中原争霸。

    他使国力严重消耗,后方空虚,唯独老弱与太子留守。越国经过近20年的精心准备,国力强大,范蠡建议勾践立即兴兵伐吴。

    公元前473年,吴军全线崩溃。吴王夫差逃到姑苏台上固守,同时派出使者向勾践乞和。祈望勾践也能像20年前,自己对他那样宽容。

    允许保留吴国社稷,而自己也会像当年的勾践一样倒过来为之服役。勾践动摇了,这时范蠡站出来,陈述利弊,平复了勾践动摇的心态。

    吴王夫差自杀的时候,想念起伍子胥,认为自己愧对伍子胥,以至于造成如今的结果,遂蒙面自杀。

    军事思想

    战略观,对于国家的军事战略问题。范蠡主张: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其实这是一种战争观。

    “持盈者与天”,指出了万世万物,都有其自然的法则。就像日月更替,月圆月缺一样。他提醒勾践要按照法则办事,遵守天地间自然的法则,这样才能达到战争的目的。

    “定倾者与人”,同样是一种观点,提出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人要在遵守自然法则,同时积极谋划准备,把人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节事者与地”,指出了发展劳动的重要性。在对吴国的战争中,范蠡很重视生产的发展,还对吴国发动了“粮食战”。

    强则戒骄逸,处安有备。弱则暗图强,待机而动。用兵善乘虚蹈隙,出奇制胜。为后世称道并沿用。

    灵活多变的战术观,范蠡在具体的战争实践,和战争指挥中。他所运用的谋略十分灵活多变。他主张“后则用阴,先则用阳。近则用柔,远则用刚。”

    在战场上,如果要采取先发制人的战术,就必须坚定不动摇。并要行动迅速,速战速决。如果要后发制人,则要谨慎周密。

    当敌人靠近的时候,可以主动示弱,引诱敌人。而后出奇制胜,当敌人距离较远时,则要以强大的气势来震慑敌人。

    范蠡还主张在合适的时刻,要尽力促成主客的变化。灵活运用主客,这一对矛盾来赢得战争的胜利。

    富国强民的王朝观,范蠡说过:审备则可战,审备慎守。以待不虞,备设守固,必可应难。

    即要想战胜别人,首先要经过周密的准备,准备周密谨慎防守。这样才能应对未知的挑战,准备充分才会在面对危险困难时,有备无患。

    表明他充分认识到了,战争准备的重要性。在这一主导思想的指导下,他提出了富国强民的国防战备观:“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行,则万物之情可得而观已。”

    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搞好战备物资。然而战备问题牵扯到方方面面,首先要发展生产,越国在范蠡和文种的主持下,颁布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富国强民。

    商业成就

    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丘,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宋国最佳经商之地。他操计然之术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

    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顺其自然,待机而动等等。

    注意选择经商的环境,把握有利的时机运用市场的法则;做事有准备,不盲目。据时而动,得失均衡。

    范蠡关于把握时机的全面论述,很有现代价值。他的待乏原则,实际上是要求商人,站在时机的面前。超时以待,就像以网张鱼,须迎之方能获猎。

    “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知道要打仗,所以要从各方面做好准备,知道货物何时需用,才懂得货物的价值。

    只有把时和用,这两者的关系,都搞清楚了。那么各种货物的供需情况,和行情等,才能看得清楚明白。

    抓住现时,得时无怠。因为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从时而追。处于这种境况,要讲究一个快字。指出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

    销售理论,贵出贱取。贵出如粪土,当商品价格涨到最高点时,要果断出手。贵上极,则反贱。贱取如珠玉,当商品价格跌落到最低点。要像珠玉一样买进。贱下极,则反贵。

    三八价格,农末俱利。范蠡以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

    商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就不会经营粮食商品。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就不会去发展农业生产。商人与农民同时受害,就会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

    他希望国家最好的办法就是由政府把粮食价格,控制在八十和三十之间,这样农民和商人就可以同时获利。

    积着理论,“积着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要合理地贮存商品,加速资金周转,保证货物质量。

    薄利多销,范蠡主张逐十一之利,薄利多销。不求暴利,这种非常人性化的主张。符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经商求诚信,求义的原则。

    思想成就:经济思想

    春秋末年,范蠡提出的“农末俱利“的思想有重要意义。这表现在:首先,他提出了“谷贱伤民,谷贵伤末”的问题。

    他希望通过把价格,调整到一定范围内,而作到“农末俱利”。这样既可以促进农业发展,又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各部门能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