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未知的天汉 » 第66章,锻炼的重要性8

第66章,锻炼的重要性8

    这点应在练习中不断体悟,一动俱动原则的掌握。重在找到人体运动的中心环节,并以它领导全身各个关节运动,作到一动俱动。

    4,节节贯串原则

    这主要讲劲力的传递过程,拳论讲,“劲起于脚跟,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等等。

    这是要求全身节节松开,一松到底。节节贯串,周身一气。其中腰为主宰,腰是节节贯串的枢纽,相当于中转站,也是人体的最大关节所在部位。

    它符合运动生物力学的大关节带动小关节原理,所以太极拳亦突出腰的主宰作用,强调源动于腰,一动百动的技术要求。

    5,相随相合原则

    相随,指的是太极拳中的一致性。如提膝挑掌,提膝与挑掌相系相吸,上下相随相合。一方面是指外表的关节位置上的对应,如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另方面是意想幼力的合,如手到,脚到,身到,劲到,产生合力。杨氏的搂膝拗步,就是要手的搂推,与身体松沉相合,一致完成。

    6,阴阳相济原则

    这是一个总则。太极离不开阴阳,拳中表现为上下,里外,大小,虚实,开合,刚柔,快慢等等的运动。

    有人称“太极,是由人体内在物质,所产生的辩证运动。太极与拳,即内形与外形的辩证地统一结合。”

    所以说太极拳是一个身体的辩证运动。一方面要阴阳分开,一方面又阴中有阳。阳中又有阴,却又分不开。

    最终又是一个相济,渐变,换化,互补的关系。如“白鹤亮翅”,虽然上举手,却身下沉。身下沉,却头上领。

    手上举肘,却下垂。拳论中讲的“左重”,“才有虚”,屈伸”,俯仰”无一不是阴阳的关系,总之,阴阳相济,阴阳分清。阴阳合一,万变不离阴阳之理。

    总体特点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

    “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

    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太极拳的八种劲: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

    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

    太极拳更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全面性

    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

    它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它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等等。

    适应性

    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

    它能适应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

    无论是个人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参与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目的。

    安全性

    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

    既可改变人的用力习惯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当,和呼吸不当,引起的胸闷紧张,气血受阻的可能性。

    拳术分类

    杨氏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杨露禅(名福魁,1799~1872)所创。

    杨露禅,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长兴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七代传人。杨露禅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贵族。

    他们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太极拳老架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

    如跳跃,跌叉,震脚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缩小动作,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

    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后被推崇为“杨氏太极拳”。需在此注意的是,杨氏太极拳分为养生架子与技击架子,因此在习练时应当注意。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汝信—陈大鹏—陈善志—陈秉旺—陈长兴—杨露禅

    武氏太极拳

    武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武禹襄(名河清,1825~1893)所创。

    武禹襄,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同乡杨露禅自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

    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得以知其概要。约1850年,武禹襄从其学赵堡太极拳。1852年,武禹襄亲赴河南。

    他在赵堡镇从陈清平学习赵堡太极拳小架四十天,尽得其精妙,并获赠《太极拳谱》,读后大悟。

    他返里后,在钻研赵堡太极拳架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汇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