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回到过去成首富 » 第二十二章 三十夜

第二十二章 三十夜

    三通一平,是吸引外商投资的基本要素。

    而减免税收,是同质化竞争下,各地为了争抢外商的无奈之举。

    实际情况中,很多外商,在减免税收年份到了,或者各项优惠措施时间完结之后,纷纷转移走,搬迁到一个可以重新享受政策优惠的新地区。

    尤其是东北角的半岛国家,还有张小廷曾经地主家所在地。

    这两个地方的商人,在后世曾闹出各种骚操作。

    几人在张越家里聊的都很投契,一边是有心奉承,一边则是真心合作,双方并没有什么利益矛盾。

    让利,随性,主打为家乡谋福利,这是类似张越这样少数归国华侨,才有的特质。

    不说多伟大,起码和那些满身铜臭一心只为利益的外商,有本质的区别。

    “郭市长,姜书记,还有任县长,江南大学和江南农业大学,我需要引进大量的专业人才。到时候还希望几位能够帮忙引荐。”在聊的相对深入后,张越也顺势将这个麻烦事也说了出来。

    之所以麻烦,是在张越看来,事情太多繁琐,年后的南山啤酒,随着德国团队到来,既需要德语人才从事翻译,又需要农业和生物化学机械等领域的各种专业人才。

    啤酒花的移植培育,啤酒口感的调配,只有拥有一个大型的研究团队,才能让企业有强大的生命力。

    同时,销售人员或许可以从本地培养挖掘,也可以从其他相关行业企业挖人,但是市场推广,是必须要有文化功底的大学生的。

    具体需要哪些,需要多少,张越定不下来。

    一个摊手老板,把握大概方向还可以,具体施行,还是得找人。

    郭涛拍着胸脯应下了,他打算自己托人去和两个大学联系。

    这个托人,可以往上去求省委省政府,但是绝对不能向省城市委那边求助。

    省城那边人,可是虎视眈眈地盯着所有进入江南的资本和资源的。

    就算拉不走,到时候也会平添许多麻烦。

    “任县长,第二酒厂那边,如果有管理人员不得志的,也可以引荐过来。”张越看向任伟峰,南山啤酒生产这块,德国人最多是来过渡一下,建立好规章制度,培训好人员,不想留下的,就得放他们回去了。

    任伟峰也自然满口应下,开元第二酒厂,在县里存在感不强,所以,他个人是希望张越一并收下的。不管怎么说,在罗松这边大步流星往前走的时候,如今小小的一个县,容不下两家酒厂。

    相谈甚欢地几人,聊到了九点多,才依依不舍地走了。

    毕竟大过年的,张越是几年来第一次会来过年,他们也不好打扰的太晚。

    送走几人后,张幸也悄悄溜回了家里,开始霸占着电视。

    张越个人对春晚无感,虽然早年地春晚,时不时会冒出几个精品小品或者相声。

    张知谦父子三人依然坐着聊天。

    “爸,开年先把超越那边的小楼搞起来,以后我的事情可以去那边谈,在家里既不方便,也不合适。”家中还有母亲和小妹,以后拜访张越的人多了,确实麻烦。

    “嗯,”张知谦深有同感,“这个事情年后我马上找人做。”

    张越把德国那套房子的照片,给了父亲和超越的总工看了。

    图纸自然没有,就是让他们按照这个样子来造,毕竟两三层的房子,结构并不难,在专业人士的角度,还是可以依样画葫芦的。

    照片是张越为了给家人看看生活环境拍的,原本没有想过要在这边搞个类似的。

    “爸,那条罗林线(罗松到林干),只要市里县里一旦通过,就早点把路搞好。”罗松到县城有一条县道一条国道,北边的县道直接从城关镇到罗松镇,国道只是经过罗松大镇,离镇上却隔着五公里。

    即便这条道翻修或者新建,对南山的筹建工作影响不大。

    “市里规划没有这么快吧?”张知谦皱着眉头说道,他自己就是相关行业的人,知道光一个流程就不知道要审批多久。

    “如果来不及,我们就自己出钱,把路搞得好一点,然后让县里牵头拆迁。”张越笑着对张知谦说着,“爸,我听说个小道消息,搬去城关镇的那位红烛村老板,打算自己出资修乡道。到时候去和他碰个头,两条路一起修,名声不能让他独享啊。”

    开元这边没有宗族概念,但是乡土人情却比较重,无论是做生意还是打工,都喜欢一个带着一个,最后把整个家族,整个村都带出去。

    “哦,老单的魄力这么大?这个钱不少啊。”红烛村的那位老板单红英,为了厂子的发展,是罗松第一家搬迁去城关镇的企业,红烛村很多人就是被他带着,然后安家在将来的市区的。

    张知谦没有听说过这个消息,但是,他家镇子上的厂,是当年四建建造的。

    听到儿子说起这个消息,张知谦有些感慨,单红英确实有魄力,红烛村可比张家村离镇上远,哪怕不涉及拆迁,对于个私经济起步没有多久的罗松人来说,都是不小的手笔。

    “所以啊,爸,眼光放远一点,单红英都可以捐资造路,我一个归国华侨,出的钱多一点搞的好一点,不是更应该吗?”

    如今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他们在民间都有一个一致的观感,有钱人。

    张越倒不是为了抢人家大善人的风头,一旦县道全面新建,甚至条件允许,他都愿意直接造一条高架,从国道直通罗松镇上。

    只要交通便利了,以后省去了多少麻烦。

    三通一平虽说是政府的责任,但是,真说起来,这条路一旦弄好,享受实惠的还是他们罗松人。

    “你这么一说,我是得去找一下老单,城关的厂给别人造就算了,罗松的活可不能再让一建二建抢去了。”如今城关私人建筑老板才刚刚起步,相对大型的项目,基本都是被一建二建抡圆了。

    张知谦以前是四建总经理,抢不过两个城关的亲儿子无所谓,哪怕系统内,也没谁会嘲笑他,但他现在出来单干了,若是没有抢下本地的活,就真的没脸做人了。

    他这个年纪的人,偶尔接活甚至可以考虑不赚钱,但是必须得涨脸。

    初八开工,超越公司内部改建,翻修,或许用不了多少人,但是张家村全村改造,光这个一个项目,就得相当地劳力。

    池塘清淤,筑底可以用机械,穿村而过地渠道,有不少是得人工处理的。

    全村改造几乎是以年为单位的,几个月内没法完成。

    想想年后的超越,张超张越兄弟还好,张知谦却是一直处于亢奋中。

    人生中第一次做老板,那么多人跟着他吃穿用度,这既是压力又是动力。

    直到王春兰弄了夜宵端出来,谈兴正浓地张知谦也停下了继续憧憬。

    张越回家的第一个大年三十,在忙碌中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