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回到过去成首富 » 第二十三章 团聚

第二十三章 团聚

    大年初一,张家一家五口早早地起床,早饭很简单,就是粽子。

    两只筷子插在粽子上,蘸着糖吃,就是张越记忆里曾经最美的早餐。

    后世的张越,财富自由的他,早早地习惯了吃夜宵,睡懒觉。早饭逐渐从身体地记忆里被剥离出去。

    身体年轻了后,整个人的状态好了许多。

    张幸是最晚起床的,一起来,连早饭都哦没有吃,就从老爸那里拿了打火机,跑到了门口,守夜放烟花,早起再放一遍。

    当门口的噼噼啪啪的声音响起之后,整个村子的人都一个个被吵醒,小孩,大人,一个个都到了门口。

    整个村子瞬间都再度迈入了过年的节奏。

    在张越的概念里,没有烟花的春节,是不完整的。

    今年的张越买的烟花并不多,等到南山酒业正常运营,明年,或许可以搞个乡镇级别的烟花晚会了。

    等到打扫完烟花,张越一家便一起往大伯家走去,村里的路不是很好,不然,张越还真想开车过去。

    等到了大伯家,最远的小姑一家三口已经最先到了。

    如今因为爷爷张小根还在,所以,每年,都是正月初一全部集中在大伯家,两顿饭都是两个姑姑和还有几个妯娌一起做。

    等到爷爷奶奶走了后,大家就变成了纯粹的亲戚,每家每户请一餐,小姑家太远,去一天。

    张越和诸位长辈轮番打完招呼,便走到了卓远旁边。

    “远哥,今天来的这么早?”张越拿出烟,先给了他一根,然后,又回头发给其他人。

    “我带你小姑来的,我爸自己骑车。”

    “早点考驾照吧,和小姑父也说一下去考。我之前和爷爷大伯都聊了,每家每户有驾照的都送车。”卓远有摩托驾驶证,但此时汽车和摩托车两证并不通用。

    “你这么送,我二舅妈没意见?”卓远朝着王春兰努努嘴,轻声问道。

    两兄弟关系好,可以这么问,不然,这句话就有些忌讳了。

    “她不管这些事,这是我自己的钱,如果是二爷爷给的,我还得顾忌老爷子呢。”张越指了指正优哉游哉喝茶地张小根。

    “也不知道你在那边怎么混的,能带这么多钱回来。”卓远眼里满是好奇,家家户户送车,这个手笔,简直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了。当然,他也因此幸运地占了便宜。

    关键是一向节省的二舅妈都不反对,卓远对王春兰没有任何意见,只是知道二舅妈平时有些抠门。

    “以前条件差啊,不想小姑就你一个。不过,我妈以后想抠门也抠不了了,我会帮她慢慢转变思维习惯的。”张越笑着,当儿子一天到晚给你一大笔钱,这里送一些那边买一些,以自家老妈的习惯,自家还抠抠搜搜地,反而亏了。

    两人在边上轻声说着话,张超和张幸过去陪着两位老人。

    “对了,远哥,正月过后,张家需要买的车子,我到时候列一下表格,麻烦你这边去买一下。”大伯家的车子可以提前买下来,大姐夫马上就可以用,二姐那边考出来也可以。

    大伯一家,不仅在菜场里有一家猪肉摊,但是下午就没有生意了,他们下午都是拉着猪肉往乡下跑的。

    有一辆面包车,不仅可以多带点肉,方便的同时,还不用夏天日晒冬天受冻了。

    张越自己也开过摩托车,冬天骑车,冷风就和刀一样刮来,没有全副武装,很容易冻伤,而穿的太厚,则影响行动,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随着小叔一家和大姑一家到来,人都齐了。

    年轻人扎堆聊着天,主要还是向张越打听着德国那边的新鲜事。

    至于买车的事情,张越可以提,正式宣布还是交给爷爷和张知谦去。

    大姑的余彩已经结婚了,她也凑到了大伯家两姐妹那边,和他们一起帮忙。

    此时的家庭人口都比较多,张知谦兄弟四人,姐妹两个,除了老三,都到齐了。

    十二个大人,九个第三代里还没有包括大姐夫和大姑家的姐夫,二十多号人,又是正月里,所以,需要准备的菜也多。

    王春兰被几个姑妈和大妈小婶围着,互相展示着各自的项链。

    张越在申城的时候,打包了一大堆。

    所有长辈女性都有,而几个堂表姐妹,则是展示着饰品。

    这些饰品更加时尚,价格也不比项链差,但在乡下,带着金项链更容易得到认可。

    老爸则和其他几位男士说着年后的打算。

    尤其是大姑父和小叔都在农机厂工作,要他们提前打算好后面的安排。

    “姐夫,小越和我说了,以后南山啤酒工人不会少,食堂打算改变模式,你这边有没有什么兴趣?”之前的农机厂食堂,给员工提供一餐免费工作餐,晚上剁下来的菜,都会被食堂的员工打包回家。

    而大姑父余石就是在食堂里掌厨的,他的手艺自然也不差。

    “承包?”作为张家一份子,余石自然早就知道了南山啤酒的消息,此时听舅子提起,也来了兴致。

    “小越的意思,以后食堂早中晚都经营,食堂你能够兼顾厂里的情况下,也可以对外经营,到时候我派人把临街这一块弄个大门就是。至于中餐晚餐,还是和以前模式类似,但是你要增加炒菜,并把价格拉开来。”张知谦知道张越年后就会派人过来。

    到时候,这些老外,包括新招的各种专业人才,常驻这边的外地员工,选择必须要多样化,尤其是城里长大的大学生和老外,你让他们和工人一起吃饭,还不一定习惯。

    大锅炒起来的快餐,哪怕你用料足够,色香味总是很难面面俱到的。

    “大姐夫,我觉得二哥说的挺好,直接把食堂承包下来,到时候,光里面的员工,就足以让你忙的停不下来了,多找几个帮厨,做三餐得轮着来。”张南军也在旁边插嘴说道。

    “南军,那你呢?”张越小叔原先是负责食堂采购的,活轻松又有少量油水。

    “二哥说了,把农机厂对面的几个门市中间隔断拆掉,连成一个整体,到时候开一家大的超市。”农机厂的对面,原先是罗松车站,随着乡镇规划,车站已经北移了一里多地。

    “超市?”在场的人听的都很困惑。

    “就是小卖部的升级版,小越说了,县城已经有类似的超市,可以去参观学习。”

    “那也用不着开这么大吧?”后世的这一块,分割成了十几家店铺,总共有两千多平方。

    “一步到位比较好,以后只要稍微做微调就行了。”此时的超市,在国内刚刚起步,城关镇新开的三家开元超市,最大的那家也就这么点面积。

    “这个投入不小啊?”张越大伯感慨到。

    他倒是不羡慕,自己杀了半辈子猪,两个女儿都跟着全镇卖猪肉,一下子放弃也不习惯。

    而且,南军和余石,随着农机厂改制,他们的工作都没了,不找个活儿安排,以后养家糊口都会成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