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摆烂,从收服魏忠贤开始 » 第三十七章 激进派和保守派

第三十七章 激进派和保守派

    自建奴破关而入,在大明的关内腹地肆虐以来,京城里百姓的反应,完全出乎了朱由检的预料。

    对于建奴的入侵,无论是原住民,还是城外被收拢进来的百姓,都是极为愤怒,也没有太多的恐慌。

    在民间如今的舆论方向,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激进派,一种是保守派。

    激进派嚷嚷着,要和官兵一起,把这些猪狗不如的建奴,统统的斩尽杀绝。

    保守派则是嫌弃激进派太保守,不光是想要杀光入寇的这些建奴部队,还想着怎么也要杀到他们老家,把野猪皮的骨灰给扬了。

    这让朱由检觉得有些时空交互的错觉,不过百姓们闻战则喜,而不是惊慌失措的犹如鹌鹑,说明他这两年的功夫没白费。

    自天启七年秋,靠着自己凭空捏造出来的谋逆大案,诛灭了成国公一系的勋贵,除了钱财,还抄没了大量的土地。

    不论其他地方,光是京城附近的良田,他们这一系就弄了近一万多顷,是除了皇庄以外,京师附近的最大地主。

    要知道当时京师附近的四府耕地,加起来才十六万多顷,虽然成国公这一系比较贪婪,弄的比较多,可也从这能看出,京师附近的百姓,很少拥有自己的土地。

    朱由检把皇庄和朱纯臣一系的这些土地,整合在一起后,手中掌控了五万多顷的土地。

    明制一倾差不多是一百亩,也就是说他朱由检手里,有着将近五百万亩良田。

    不过这些良田,特别是皇庄里的,因为受小冰河时期影响,亩产下降,可那些对他们层层盘剥的管事和太监,却是不管不顾,以至于很多土地都被抛荒。

    为了把这些土地利用起来,朱由检让魏忠贤和王承恩,招募京城附近的佃户与流民,耕种这些田地。

    种传统作物的上缴土地产出的十分之一,种那些被魏忠贤他们弄来的玉米,红薯,土豆的,可以选择上面的一种方式,或者成为雇农,拿一份钱粮。

    而且还给他们言明,只要表现的好,这些土地会让他们优先低价赎买。

    靠着这种方式,五百多万亩土地,除了十分之一还没有被利用起来以外,其他的都能给朱由检带来不少的收益。

    而这些得到了实惠的百姓,自然是对这个新皇帝感恩戴德,要知道他们种的土地,是皇庄,除了十分之一上缴给皇帝,其他的都是自己的。

    那些管事的太监和锦衣卫,也因为魏忠贤的吩咐,不敢在这里动手脚。

    反正他们是一年一轮换,只要不在这里当值,回到城里,欺压商户收些保护费可比这个来钱快,而且还不用担心掉脑袋。

    也正是因为如此,崇祯皇帝在民间的口碑才越来越好,哪怕是他长期不上朝,民间也没有什么人说他的坏话。

    如今面临国难,这些老百姓也是义无反顾的,和大明,和他朱由检站在了一起。

    其实老百姓很简单的,只要能有口饭吃,没有谁希望改朝换代,一将功成万骨枯,那万骨基本都是他们这些普通的百姓。

    不过开心归开心,朱由检心里还是有点笔数的,哪怕是新军,对上建奴的铁骑,大概率也不是对手。

    所以决战什么的,朱由检想都不去想,就是一个坚壁清野,就是一个和建奴拼消耗,反正如今也不是农忙季节,建奴造成的破坏不会很大。

    而且靠着自己在宫里带人,不断研制出的那些秘密武器,虽然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可也够建奴喝上一壶。

    为了这些宝贝,朱由检在梳理内宫,遣散了大批宫人后,把皇宫里的几个大殿都腾出来,让那些大明的科技人员随意折腾。

    像什么徐光启,孙元化,宋应星,王徵,毕懋康,薄珏,徐正明这些科学达人,能工巧匠统统被朱由检弄了进了宫里来。

    虽然这些武器算不上跨时代,可对付野蛮的建奴,应该是够用了。

    果然,与建奴在京师接战的第一天,靠着足粮足饷,哪怕是使用原本的武器,大同军和宣府军也顶住了建奴的猛攻。

    更是在城头的巨炮以及曹文诏骑兵的协助下,击杀了建奴及其蒙古仆从军三千余人,建奴后续的几次进攻也被接连打退。

    到了晚上,更是在参谋部的指挥下,偷袭蒙古人大营,然后通过围点打援又一次给予建奴重创。

    虽不知具体杀伤数目,可光是建奴正白旗和正黄旗的头颅,就拉回来了十几辆大车,俘虏也带回了一百多个。

    那些得胜回城的新军,特意拉着那些建奴人头,和被俘获的伤兵,围着京城转了一整圈,让京师的军民士气大振。

    那些头颅在游街后,被朱由检命令摆在德胜门外,做成了一个小京观。

    对于那些俘虏,朱由检自然也不会惯着,这时候可没有什么日内瓦公约,而且他们只是叛贼,大明可没有承认所谓的后金政权。

    那些可怜的女真人民,因为一小撮野心家的自私自利,被他们绑上了对抗大明的战车,大明一直在想着怎么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

    而这些屠杀辽东百姓的暴徒,被锦衣卫严刑拷打,受尽折磨说出了他们知道的一些信息。

    然后就被伟大的皇帝陛下放在菜市口,向围观的百姓,公布这些建奴的罪行,以及辽东百姓的惨状。

    最后在百姓的咒骂声中,这些个俘虏,被有经验的侩子手施以千刀万剐之刑,在悔恨与痛苦中结束了他们罪恶的一生。

    接下来的几天,建奴不光是没有再次对京师发起进攻,就连大营,也因为明军的袭扰而后迁。

    京城百姓看到建奴怂了,自然是兴高采烈,嚷嚷着让皇帝陛下派兵,将这些畜牲斩尽杀绝。

    不过朱由检和参谋部的众人,却开始担忧起来,因为大明如今的能战之军,基本都在京师附近,其他的地方,可都是有那些老式部队驻防。

    虽然在人数上,大明的军队是建奴的很多倍,可是战斗力,实在是不敢让人恭维。

    不过对于这些担忧,无论是朱由检还是参谋部的参谋们,都是没有解决办法,只能期待前期的安排,能够减少百姓的损失。

    果然,首战结束,建奴的部队休养了几天后,在崇祯二年十二月三日,撤离了京师郊外。

    在三河他们开始分兵,其主力在黄太吉的带领下,绕过孙承宗驻守的通州,沿着运河一路南下。

    两白旗则是在代善的统领下,放弃了三河周边的城池,把这些地方搜刮一空后,绕过洪承畴镇守的蓟州,退往遵化一线,为黄太吉守住后路。

    看到黄太吉领着大军放弃京城,浩浩荡荡的南下,孙承宗连忙派斥候尾随,已确定黄太吉大军的去向。

    同时他还派遣了信使,将这一情况告知了崇祯,让这位皇帝陛下来拿主意。

    入朝这两年,孙承宗发现自己这个弟子,虽然和其他皇帝比着,有些离经叛道,可却越来越让人放心。

    虽然没有嚷嚷着颁布什么变法政令,却在京师周边,利用皇庄和抄没过来的田产,训练出了一支拥有战斗力的新军。

    在陕北,更是利用陈锦时他们的反贼身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不声不响之间,这个学生就完成了武宗皇帝,闹得天翻地覆,也没有掌控住的军权。

    不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变革最好,对大明的元气伤害不大,毕竟陕西那边是边陲,而且天灾不断,如果不是有陈锦时在那里折腾,恐怕早就出了大乱子。

    当初孙承宗对于陕北是心存疑虑的,一个是怕官绅集团反扑,另一个就是怕陈锦时以后反噬。

    不过第一个担忧,因为一句陕北那边是反贼,就能推个一干二净,第二个担忧,也在了解到陕北的权力构架后,得到了释怀。

    有这么一个阴戳戳的皇帝在,已经陷入死地的大明,有了浴火重生的希望。

    此时的黄太吉,并不关心老对头孙承宗心里想什么,只是带着部队一路南下。

    对天津,沧州这样的大城,建奴的大军都是视而不见,只是在沿途的小城与乡镇,劫掠物资和人口。

    只要他们不陷入攻城战,那无论是孙承宗还是京师里的崇祯皇帝,都对他们毫无办法。

    毕竟在野外,哪怕是面对那晚埋伏他们的精锐明军,建奴的铁骑也丝毫不惧。

    那些明军要是敢追上来,与他们野战,黄太吉和那些建奴高层,恐怕做梦都要笑醒。

    在他们转变战略后,收获就开始丰盛起来,无论是粮食,物资还是人口,建奴的铁骑都是缴获颇丰。

    唯一一次遇到的抵抗,也是一些漕军的偷袭,不过面对凶悍彪勇的八旗精锐,这些漕军一触即溃,被他们的骑兵追在后面一路砍杀,幸存者寥寥无几。

    而沿途的官兵,都是龟缩在各自的城池里,丝毫不敢动弹,只盼着自己的大军不把他们当做目标。

    对于这些大城,黄太吉他们也是极为眼馋,不过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也只能是忍痛放弃。

    不过短短半个多月,黄太吉他们就抵达了山东的门户——德州。

    驻守在德州的明军参将刘泽清,不顾山东巡抚的严令,放弃了守卫坚城,而是想要对建奴袭营,以此获得军功,得以升官发财。

    只是已经被朱由检偷过一次家的建奴高层们,从这次南下以后,就对夜晚遭遇袭营,有了足够的准备。

    面对凶悍的建奴铁骑,刘泽清被打的丢盔卸甲,这次争功冒进的夜袭,以明军大败而告终。

    因为被建奴杀破了胆,面对建奴的不断追杀,这个狗东西直接弃德州而不顾,带着手下的残兵逃往陵县。

    山东的门户德州城,陷入了无兵防守的境地,在通过审讯明军战俘,得知这一消息后,一直为没有拿下过明国大城,而遗憾的建奴高层兴奋了起来。

    在黄太吉的命令下,建奴的大军包围了德州城,招降被拒后,黄太吉命令大军打造攻城器械,准备强攻,大明的德州保卫战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