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恕宋 » 第5章 未来状元

第5章 未来状元

    赵构为了表现抗金姿态,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于建炎五年(1131)宣布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

    绍兴初年,嘉兴县,京杭大运河河畔。

    天色晴朗,赵子偁正在观览运河景色。

    看着水流淙淙,他想起靖康年以前,这条运河漕运不止,往来商船络绎不绝的场景。

    据说,道君皇帝运往艮岳的太湖石,巨大无比。太湖石起自太湖,通过京杭大运河运往东京,却是在嘉兴下游的苏州了,是以他无缘得见。

    但是来自杭州的花石纲他却不少见,全赖这条运河运渡。

    这两年船只却越发少了,频繁的战争让人们日益期盼安定。

    几年的光景,所谓的盛世繁华,丰亨豫大,就不复存在。也不知道崇尚于此的道君皇帝在女真人的土地上还能享受几分。

    赵子偁这几年官场上兢兢业业,考核还不赖。

    去年,他升了宣教郎,做了朝官,说不定还有机会能见到皇帝官家呢。

    更重要的是,俸禄涨了不少,家里宽裕的多了。

    赵家的大公子赵伯圭,今年七岁,入了县学。这让赵子偁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单独教导二哥赵伯琮。

    说起县学来,赵子偁还要感谢蔡京。蔡京说,“请天下诸县皆置学”。蔡京主政时,官学才开始普及到县里。

    赵子偁感叹,所谓的坏人、奸人,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

    看完了河景,赵子偁踱步回到家中。

    “爹爹,我今天又把《论语》背诵了一遍。明日是不是可以读《春秋》了,你能给我讲解吗。”赵伯琮见爹爹回来,兴高采烈地上前问道。

    赵伯琮一岁说话,两岁识字,三岁就不再背诵《三字经》、《百家姓》等宋代的通识读物了,而是开始读儒家经典。

    《论语》里面的道理,他已经开始慢慢能理解一些,但是他还是最喜欢读《春秋》。

    《春秋》是一部讲周朝历史的编年体史书,赵伯琮爱它的故事。

    虽然乐在其中,但是他还理解不了《春秋》的微言大义。

    “那我先考考你。”赵子偁觉得儿子固然聪慧异于常人,却也需要夯实基础。

    “爹爹请讲。”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你如何理解?”

    “此句乃子贡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信任朝廷。’”

    “嗯。继续背诵下来。”赵子偁内心暗赞。他知道伯琮并不是只知道死记硬背,然后信口胡说的。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赵伯琮自然是诵读如流。

    “这几句,你可也理解了?”

    “爹爹,我不理解。”

    “喔?”赵子偁略微有些惊异。

    “我不解的是,为何先去兵。之前听爹爹讲忘战必危好战必亡,岂不是与此道理相悖。如今我大宋正是因为兵弱,方才屡遭金人欺负。”

    赵子偁寻思,忘战必危好战必亡出自《司马法》,伯琮不曾读过,如何知晓这句。转念一想,定是自己与他人高谈阔论之时说了这话,让他听了去。

    “你觉得,先去哪个呢?”

    “我觉得都不去,何必分先后呢?”

    赵子偁一时语塞,他自幼诵读孔子,却不曾如此想过这个问题。他欣喜的是,儿子天性开放,不为书籍所侑,能质疑先贤之言。

    “爹爹也不知晓该怎么回答你。这个问题,你先自己思考好吗?或许在《春秋》中你能得到回答。而且你不仅要读《春秋》,还要读春秋三传。你知道是哪三传吗?”赵子偁只能诚实地回答。

    “《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赵伯琮回道。

    “春秋三传是用来解读《春秋》的,想要更好的理解《春秋》,三传是必读的。等你把三部史书熟练背诵之后,我自会教你。”赵子偁为人谦逊,性格温和,对儿子的教育却极为用心和苛刻。

    他虽然用心着力,却也注重引导,而不是禁锢他们的想法。

    赵子偁自己过去读书甚多,但是自从担任县丞,公务繁重的时日甚多,一度令他不得空暇去治学。

    宋时,治学之人甚多,形成了很多学派。

    王安石的新学,司马光的朔学,苏轼的蜀学,程颢、程颐的洛学,张载的关学,众彩纷呈。

    赵子偁自觉才学见识,比不得他们,却也博纳集采,多有涉猎。

    他本人比较中庸,他不是很欣赏王安石的激进,却也对司马光的保守不置可否,更不喜欢理学的禁锢和压抑。

    好在他比较开明,是以对待两个儿子的教育上,他秉持着自由发展,稍加引导的思路。

    他当然希望儿子们,能够走科举的道路。

    但是自神宗朝以来,不管是明经科,还是进士科,治学典籍一再变更,让人无所适从。这其间,有官家的个人喜好,有民间思想的演变,也有党派斗争带来的结果。

    他索性就抱着让儿子们全面学习的想法,任他们多多涉猎,其余便等临近科考时再说。

    伯圭、伯琮两个儿子,也是争气,学习日益奋进。

    赵子偁担心县学所授的课程太过简单,不足以教导,是以经常私下亲自教导他的儿子。

    他准备再过两年就去送伯圭读州学了。

    “我懂了,爹爹。我会用心背诵学习的。”赵伯琮看着陷入沉思的爹爹。父亲答应为自己解读《春秋》,他喜不自胜,但是他需要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

    无数个白天和夜晚,伯琮沉浸在阅读的世界中。

    他虽然聪慧,记忆力超强,但是毕竟年幼,无法理解历史故事中的深刻含义。

    几个月之后,赵伯琮居然真的把四本经典史书诵读如流。

    赵子偁惊讶不已,心想大哥赵伯圭本已非常聪慧,如今也不过能背诵六七册儒家经典书籍而已。

    伯琮如此聪明,天纵之才,赵子偁更是每日便花大把时间给他解读《春秋》等书。

    偶尔仆人霍老九家的小子霍小九也来听赵子偁讲课。

    赵家两个孩子和霍小九,性情相投,倒也难得。

    说起霍小九,这孩子白皙壮实,跟伯琮同岁,却比伯琮高那么小半头。

    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却是厮打的时刻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