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梅氏春秋 » 第三十三章 幕阜山

第三十三章 幕阜山

    一夜大醉。

    这一晚,限量供应的巴陵春流水一般端到梅遇春等人的桌上。

    梅遇春曾问掌柜,为何破例。

    掌柜说他虽升斗小民,然屈子在楚,楚人之福,屈子若愿,千斤酒亦是无妨。

    屈子沉默良久,泪如雨下。

    梅遇春又问起白衣许由何去何从,鲁冠说人生有命,以自己之性,无法立足庙堂而仕一国。

    说这句话的时候,白衣许由惺忪而又清醒睿智的目光扫过梅遇春,两人如狐岐城借月馆一般对视,亦如那时一般结果。

    可惜公子遇春,晚生二十年。

    梅遇春记得这句话,他没有再问。

    有些人的眼睛,天生便是用来俯瞰万里山水的。

    梅遇春愿祝鲁冠一路平安。

    狄破与白衣许由酒到酣时勾肩搭背,各自抓着巴陵春的酒坛子朝对方嘴里灌去,天下间最潇洒的狂士与梅遇春身边一个无知大汉打得火热,但众人皆没有惊讶,这般世道,酒入喉头,便是幸事。

    最为安静的要数梅遇春与屈子,他们只是喝酒谈论,就连一旁的古鸿也醉得记不得他们之间的谈话了。

    梅遇春却记得很清楚。

    屈子将那枚玉印郑重地躬身双手捧上,归还于他。梅遇春笑言道楚人所赠,如今赠与屈子正好。

    屈子没有说话,举起的双手未曾放下,梅遇春见状,只得苦笑一番接过玉印。

    平明的洞庭湖上有薄雾渺渺,仿佛为洞庭披上了轻纱一般。

    总有聚时,总有散时。

    一个清晨,送两行人。

    梅遇春三人与白衣许由皆在马上。

    鲁冠说他将去扬州七国游历,听说扬州有美酒,更多佳人,最多的还是山河美景,许由愿意身处其间。

    梅遇春一行自然是继续赶往幕阜山,还有一天的路程,对于他来说,大爹爹的嘱托自己即将完成,心中的疑惑活可解之。

    白衣高冠的屈子心头很是不舍,他的性子孤僻,在楚国,无论在朝在野,从未有过如此解颐好友。

    只可惜,山有路,水有路。

    就如同他不能随鲁冠列国游历一般,他也不能挽留自己的朋友们,于是便折下了湖边的柳枝,郑重地交到几位朋友的手中。

    而后他目送着四匹马分成两道,蹄声踏碎洞庭。

    在没有人能看到的船上,有祖孙二人坐于此处。

    老儒生遥望策马远去的小小背影,眼中悠然,不知是一番怎样的意味。

    小红裙盘膝坐在船头,那张月牙横在他的膝上,江上琴声悠悠,是高山流水,她在为这几个朋友送别。

    不知为何,以前慈祥却又时而严厉爷爷这两天好像很不一样,喜欢叹气许多。自己本来想去送送小挎剑儿,但他不许,这是以前从未发生过的事情。

    只是小挎剑儿的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还他了。

    湖水依依,琴声依依。

    几人曾有所感,回头望来,却只见得如同一颗粟米的船舫飘在湖中。

    ……

    策马一日。

    幕阜山已经在望。

    八百里云梦浩浩汤汤,山泽水汽环绕,将幕阜山渲染得仙境一般。

    只是与梅遇春所想的幕阜山却大有不同,他本以为大爹爹让自己千里迢迢赶来的地方应该有学宫巍巍,或者有白衣飘飘。

    所见之处,却唯有白雾蒙蒙。

    山脚下,有一块破败了的路碑。

    幕阜山。

    实际上,当三人立足山脚之时,往上看去没有任何的人气,便如同世外之地。

    梅遇春从巴陵来这一路,不知道见过了多少座这样的山。

    他实在不知道大爹爹与方相爷爷为何在辽阔的九州大地上单单找出这样一个看起来似乎平平无奇的地方让自己前来,他当然不会认为是他们记错了,若非清楚的知道,又怎么能在千里之外得知一座山的名字。

    不过人既然已经到了。

    登山便知。

    幕阜山没有山道,自然不能走马。

    梅遇春留下了古鸿守在原地,带着狄破徒步登山。

    幕阜山上的草木实在太过茂密,即便是狄破这样高大的汉子也被杂草覆盖。

    没有办法,狄破只得在前方以巨阙开路。

    效果很好,巨阙宽大的剑身,每一次挥出都能清理出一大片空地。

    两人就这样一点一点的朝山上行去。

    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梅遇春却越来越疑惑,他们已经围着幕阜山整整绕了一圈,没有发现哪怕一条小道。

    换言之,幕阜山乃是一座荒山。

    不过想起自己几个月几千里的行程,梅遇春也只能咬咬牙,登上山顶再说了。

    幕阜山并不大,也算不得太高,即便是一边开路一边前行,一个时辰后两人也已经到达了山顶。

    如梅遇春心中所想,山顶仍旧是一片杂草。

    梅遇春面色阴晴不定,千里南下却得到这样一个结果,他有些不能接受。

    狄破看着公子的脸色,便四周查看。

    结果很明显,仍旧是一无所得。

    “下山!”

    梅遇春顺着上山的路当先走了下去,这座山一点人迹都没有,显然在山上寻找是不会有结果的。

    他想去附近问问居于此地的山民,这是他目下唯一的办法。

    古鸿看到两人原路返回时脸上不太好看的神情便知道,公子与狄老二这次上去怕是什么都没有找到。

    恰此时,隔壁山上有樵夫。

    他年纪看起来约四十几岁的样子,一副虬髯很是粗犷,樵夫头顶着斗笠,穿着一身缝缝补补的粗布衣,肩上扛着今天从山上打来的木柴,手里握着一柄用了许久的斧头。

    看到牵着马的三人,樵夫俨然习以为常。

    这个地方没有任何人迹,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外来人,梅遇春原以为樵夫看到他们三人会惊诧不已,没想到是这般景象。

    梅遇春迎了上去,拱手见了个礼。

    “老伯,你们这里经常有外来人吗,为何你见到我们一点儿也不惊讶?”

    樵夫细细打量了他几眼,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扛起柴就要走。

    梅遇春不禁更疑惑了,这樵夫为何听见自己问话叹了一口气便要走。

    自己这一行人看着也不像什么坏人吧……

    他拦住了樵夫。

    “老伯,你这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