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那些事儿之英雄无双 » 第23章 十八路诸侯加一

第23章 十八路诸侯加一

    陈宫提剑走到曹操身前,举剑欲刺,复又想到:“我为国家社稷选择跟他到此,若趁其不备就此杀他,岂非不忠不义之人。既如此,不如弃他而去,另投他处罢了!”

    于是插回手中佩剑,带起行囊,趁月色出门上马,往东郡去了。

    此番动作,陈宫并无刻意收敛。

    待陈宫上马离去,曹操从床上转身而起,心中寻思道:“这陈宫定是因为吕伯奢之事怪罪于我,又因我说了那两句,所以觉得我定是个不忠不义之人;现心灰意冷,定是弃我而去。此地不可久留,吾当速速离去,迟恐有变!”

    于是起身上马,连夜往陈留赶去。

    曹操来到陈留,寻见父亲曹嵩。

    曹嵩见到阿瞒无恙归来,心中大喜,又命人杀猪宰羊给曹操洗尘。

    席间,曹操将前事尽说于父亲。

    曹嵩听罢,亦是心惊胆颤,鼓励说道:“我儿不必气馁,虽未杀了那董卓,但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待我儿重整旗鼓,杀回洛阳便是。”

    “孩儿正有此意,我愿散尽家资招募义兵,树旗讨贼如何?”曹操问道。

    曹嵩听罢直接喷出一口老酒,差点没呛死过去,心想“你这败家玩意儿,连个棺材本也不想给老子留了吗?”许久之后方才回过气来悲痛说道:“为打点你去洛阳仕途,家中所存,已是不多。自黄巾贼起,朝廷连番动乱,你在洛阳所存资财又没能带回,现钱少恐不够成事。”

    曹操见老父如此,心中明了父亲所想,亦是置气半晌不语。

    曹嵩灵机一动,笑道:“我儿莫慌!此间有一人,姓卫名兹,原车骑将军何苗部下。那何苗死于宫乱,卫兹怕受牵连,回陈留暂避。此人武将出身,且在何氏当权时跟其多年,又全身而退,现家产巨富。我观此人,平日里仗义疏财,广结四方英雄,心存大志,绝不甘心在此地久待,我儿可去请他相助,则大事可成矣!”

    曹操听后大喜,遂置办酒席,前去拜请卫兹而来。

    卫兹在洛阳供职多年,对曹操早有耳闻,深知此子有勇有谋,绝非池中之物。现得知曹操有意招募乡勇讨伐董卓,便知有大事可做,故无半点推辞,乘兴而来。

    酒过三巡,曹操起身行礼,说道:“今汉室无主,董卓弑君妄上,作恶多端!操欲力扶社稷于危难之中,只恨力有不足。久闻子许乃忠义之士,敢求相助!”

    卫兹急忙起身还礼,说道:“吾与孟德有同心久矣,只恨未遇英雄耳!今闻孟德有此大志,吾定当全力支持,尽散家中资财相助。”

    曹操听后大喜,与卫兹彻夜畅谈。

    得到卫兹相助后,曹操先借献帝之名广发诏书,召天下各路英雄前来助阵,讨伐董贼救献帝于水火之中。

    后又招集义兵,竖起招兵白旗一面,上书“忠义”两个大字。

    不过几日,便有无数英雄豪杰前来应招。

    曹氏族人不必多说,自来相助。

    曹仁、曹洪得听曹操招兵,便各领兵千人前来相助。

    曹仁字子孝,曹洪字子廉,二人皆弓马娴熟,武艺高强。

    一日,有一个阳平卫国人,姓乐名进,字文谦,前来投靠曹操。

    又有一人,乃山阳巨鹿人,姓李名典,字曼成,也来投靠曹操。

    曹操大喜,见二人武艺高强,气度不凡,便将二人皆留在帐前听命。

    又有沛国谯人夏侯惇,字元让,乃开国名将夏侯婴之后,自小学习枪棒。十四岁时,听见有人辱骂其恩师,便失手杀之,后逃于外地。今得知曹操起兵,便与族弟夏侯渊两个,各带壮士千余人前来相助。

    此二人本来就是曹操的族内兄弟。曹操父亲曹嵩原是夏侯氏之子,后来过继给了曹家曹腾,因此与夏侯家也属同族。

    有如此多英雄豪杰前来,曹操大喜过望!

    曹操本就当了几年实权校尉,参与战事大小不计,对行军之事早已娴熟。不日便在村中操练兵马,以备应战。

    卫兹家财尽出,为军队置办衣甲旗幡、战马粮草。

    如此,曹操便有了一支可战雄师。

    袁绍得到曹操矫诏,聚集麾下文武大臣,领军三万,离了渤海郡,赶来陈留与曹操会盟。

    此时,曹操所作檄文已陆续送达各郡。

    檄文说道:“操谨以国之大义布告天下英雄: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凶暴不仁,罪大恶极!今奉天子密诏,招集义兵,誓必扫清华夏,剿戮恶贼。望诸公携义师而往,扶持汉室,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檄文到日,可速速奉行!”

    檄文所到之处,各路诸侯皆起兵响应。

    第一路,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第二路,冀州刺史韩馥。

    第三路,豫州刺史孔伷

    第四路,兖州刺史刘岱。

    第五路,河内郡太守王匡。

    第六路,陈留太守张邈。

    第七路,东郡太守乔瑁。

    第八路,山阳太守袁遗。

    第九路,济北相鲍信。

    第十路,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一路,广陵太守张超。

    第十二路,徐州刺史陶谦。

    第十三路,西凉太守马腾。

    第十四路,北平太守公孙瓒。

    第十五路,上党太守张杨。

    第十六路,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

    第十七路,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加上曹操这一路,共计十八路诸侯齐聚,共同讨伐逆贼董卓。

    各路军马,人数多少不等,有三万者,有一二万者,各领文官武将,向洛阳杀来。

    平原县令刘备,此时正与两位兄弟在县衙内商议。

    “兄长,曹操广发檄文讨伐董卓,各路人马纷纷相应,吾等何去何从,还请兄长定夺。”关羽说道。

    刘备放下手中兵书沉思片刻。张飞眼疾手快伸手去抢桌上兵书,不料伸到一半就被刘备一巴掌呼开,痛的这厮张牙咧嘴,眼看就要肿出一个蛤蟆状。

    “兄长下手也忒狠!俺就想看看你那兵书咋地啦?”张飞泫然欲泣,摆出一副小娘子的委屈状。

    云长见了喷出一口茶水,全部精准洒在张飞脸上,竟是未能漏到它处一滴。

    张飞用蛤蟆手抹了一把黑脸,更是委屈个不行。

    “说正事!”刘备肃目说道。

    “哦!”

    见这厮总算正常了,刘备将兵书放回怀中说道:“董卓专权豪横,弑君罔上,其恶行竟远超那‘十常侍’。我乃汉室宗亲,当尽绵薄之力,上扶汉室,下安黎民。”

    “那咱们立刻领兵杀将过去,吾在此处早就憋出鸟来了。”见大哥表态,张飞兴奋说道。

    “三弟休要胡言,那檄文只是送往各路州郡,大哥现今只是一县令,还不能有能与各路兵马平起平坐的身份。”关羽无奈说道。

    “二哥怎地涨他人气势灭自己威风?若有人再敢瞧不起我大哥,纵有千军万马,我非持丈八蛇矛取其首级不可。”张飞没来由想起之前那两个胖子,气愤说道。

    “你二哥说的对。我现今只是一平原县令,与诸侯势力还有不小差距。直接带兵前去,只会徒落别人笑话,于大局并无意义。”

    “既如此,倒不如投靠一路兵马,待建功之后,可再见机行事。”关羽提出建议。

    “二弟此言有理,我已命人察探清楚,北平太守公孙瓒近日将路过平原县。此人乃我旧时同窗好友,之前便因他表功相助,我才有这平原县令一职,吾等可去与之相会。”

    三人既已商定,便在平原县等公孙瓒而来。

    北平太守公孙瓒,统领精兵一万五千,路经德州平原县。

    正行路间,突然望见前方桑树丛中打出一面黄旗,有数骑迎面而来。

    走近一看,来者不是旁人,竟是好友刘玄德,公孙瓒大喜!

    二人见礼已罢,公孙瓒问道:“贤弟怎会在此?”

    “昔日蒙兄表我平贼有功,故朝廷封我为此处平原县令。今听闻兄长领大军路过此处,特来相邀,就请兄长随我入城休整一番,再行上路不迟。”玄德回道。

    公孙瓒正要答话,却见刘备身后跟有二人,皆虎背熊腰,气度不凡,心中惊讶:“这二人气息内敛,天庭充盈,看气势应到了只比我差上一点的境界,绝非凡人!”于是问道:“此二人乃何人也?”

    “此乃我结义兄弟关羽、张飞。”

    “可是与你同破黄巾贼人的那二位猛将?”

    “正是,我能有今日功劳,皆因二位贤弟鼎力相助。”刘备回道。

    既然是好友的结义兄弟,又与自己一般威猛,公孙瓒顿时生出爱才之心,便问道:“不知这二位贤弟,现居何职?”

    玄德叹息一声,回道:“二人皆无官职,云长为我手下马弓手,翼德为我手下步弓手。”

    公孙瓒也叹息一声,深知这其中道理。刘备顶着汉室宗亲的名头,得战功无数,几番表功才只得了区区一县令,何况二位白身之人。

    于是对玄德劝说道:“如此可谓埋没了二位英雄!今董卓作乱京师,天下诸侯共往诛之,贤弟可弃此卑官,携二位与我一同讨贼,力扶汉室,如何?”

    “备愿听兄长调遣,同往讨贼。”刘备恭敬应道。

    “如此甚好!”公孙瓒突然得了猛将相助,心中也是意外高兴。

    “当时若容我杀了董卓那狗贼,哪有今日之事!”张飞自在那里小声嘀咕。

    “事已至此,何必多言!快快随我回去收拾。”关羽见张飞又要抱怨,便将其叫走,随自己回府衙安排交接相应事物。

    如此,刘备带领关羽、张飞以及数十骑亲卫加入公孙瓒队伍。

    各路人马陆续来到约会地点,曹操俱都亲自接迎。

    十八路人马到齐后,曹操命人宰牛杀马,大会诸侯,共同商议进兵董卓之策。

    酒过三巡,河内太守王匡起身说道:“现各路公卿齐聚一堂,为奉大义讨伐董卓;但人多言碎,恐对战事不利。须立一盟主,我等皆听一人号令,各路人马拧到一处,然后方可进军行事。”

    此事曹操心里早有定论,檄文虽是由他发出,但号令诸公?他自问还没那种威信。

    于是放下手中酒杯,起身回道:“公节此言甚是有理。诸公之中,我举荐一人,乃祁乡侯渤海太守袁本初是也。本初乃汉朝明相之后,四世三公,门多故吏,盟主之位非他莫属。”

    众人听后,思想一番,皆赞同曹操所言。于是同声说道:“盟主之位,非本初不可。”

    袁绍心中暗喜,但怎能流于表面,慌忙起身推辞再三。

    一番谦让之后,碍于诸公抬爱,袁绍只得“勉强”应下盟主之位。

    次日,曹操命人筑三层高坛,列五方旗帜,坛上放有兵符印绶。

    诸路人马皆列于坛下,号炮三声响过,请袁绍登坛受印。

    袁绍整衣佩剑,慨然而上,焚香再拜。

    施礼已毕,便正步走到台前,向众人高声宣读盟誓:“今汉室不幸,朝纲失统。贼臣董卓,乘隙纵害,弑君罔上,祸害百姓。绍等皆惧社稷沦丧,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必无二志。若有背信弃义者,必遭天谴,断子绝后。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

    誓约读毕,袁绍歃血为盟,而后下坛归位。

    众人因其言语慷慨激昂,皆被“感动”的涕泗横流。

    回到大帐之中,袁绍上座首位,其余人等按爵位年龄分列而坐。

    曹操为众人行酒数巡,出言说道:“今日既已立盟主,我等须听命调遣,同仇敌忾,不得以强弱而计较。”

    袁绍见曹操主持正题,便肃言说道:“绍虽不才,承蒙诸公推为盟主,则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军有军纪,各宜遵守,不得违犯。”

    众人自无二话,皆回道:“惟命是听。”

    袁绍见众人并无异议,便开始安排进军之事,说道:“吾弟袁术负责总督粮草,应付诸营,无使有缺。”

    袁术躬身领命。

    “还须一人为开路先锋,直抵汜水关前去邀战。不知何人愿往?”袁绍问道。

    长沙太守孙坚起身应道:“坚愿为先锋,领军攻打汜水关。”

    袁绍点头称赞道:“文台勇烈无双,可当此任,其余人等各据险要,以为后应。”

    众人领命,孙坚自引本部人马向汜水关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