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互联网时代风云 » 16助教

16助教

    无可奈何下梁绍斌还是找上了师兄,李可在电脑前敲击了几下键盘后没有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丢给他一本讲操作系统的书。“你好好看看这本书,这都是你们考研的课程,可别忘了呀。考研可不是为了应试,那几门专业课都是这个行业的基础知识”。梁绍斌听着李可的训话,感到一阵难为情。“没想到师兄还留着本科的课本,而我光顾着应付考研了,跟师兄比我真是太浮躁了”。

    重读之前的课程,梁绍斌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的一知半解现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结合书中的知识,梁绍斌很快在谷歌里找到了入手的方向。“唉,果然是内存超了呀”,梁绍斌这才发现自己加载的模型是最庞大功能最完善的那个。“原来如此,搞定你!”

    随着第一步启动问题的解决,梁绍斌对单片机愈发痴迷,遇到问题他也不会再频繁的麻烦师兄,而是将目光投向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计算机组成、网络,这些基础的知识,连同研究生期间学习的模式识别、机器学习、语音识别等课程,在他的脑中互相纠缠、发酵,最终组织成一张四通八达的网络。

    梁绍斌很快就调好了自己的模型,并在单片机上运行起来。张教授要的可不只是一块孤零零的芯片,而是一个真正可以和外界交互的完整系统。于是梁绍斌到中发大厦购买了电路板、开关、麦克风和一块小的显示器,当然这些都会按照科研用品报销。照着网上公开的案例一步步安装完毕后,一个简易的语音识别工具就完成了。对着麦克风讲话,语音就会被翻译成文字显示在小屏幕上。“真是太有意思了,就像儿时的变形金刚,不同的是这次它完全听我的指挥”。想到这里,梁绍斌有些蠢蠢欲动,他决定要做一个自己的“变形金刚”。

    “秦朗,你这机箱是从哪买的,看着好高级呀”,梁绍斌端详着桌上碳黑色的金属长方体说道。

    “这可不能告诉你,咱俩现在可是竞争关系”,秦朗回答道。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咱俩可是兄弟,你就告诉我吧”,此刻梁绍斌并没有想着竞争助教的事,思绪完全落在了“变形金刚”上。

    “那可不行,我还指着这些边边角角的地方赢你呢”,秦朗依旧拒绝道。

    “不告诉就不告诉,一点合作精神都没有”,梁绍斌撇着嘴喃喃着。

    “我当然没有合作精神,我又没有一个什么都向着自己的师兄,助教竞争资格是我自己争取来的、单片机不会也是我自己解决的”,秦朗越说越激动,起身摔门而去。

    梁绍斌没有想到秦朗积攒着这些怨气,怔怔的呆在原地。这也难怪,大学期间秦朗一直都是宿舍里最优秀的,不仅是学生会的主席,还是宿舍里唯一保研的人。结果到了研究生期间,不知道为什么李可一直不喜欢他,而是对梁绍斌这个之前样样不如他的人青睐有加。这次的助教之争他志在必得,决定给瞧不起他的人好好看看。

    转眼两个月过去了,到了之前约定的比武的日子,实验室里热闹非凡,老师和学生都围在一个长桌旁。桌子上摆放着两套仪器。其中的一套是一个方方正正的箱体,箱体的最上方刚好嵌着一个尺寸相当的屏幕,箱体的四周除了伸出的电源连接线外没有多余的部件,看起来精致而紧密。毫无疑问这是天生处女座的秦朗的作品,符合他一贯追求尽善尽美的性格特点。相比之下梁绍斌的那套就显得有些散乱,机箱、显示器、麦克风,甚至电源开关都放荡不羁的连接在一起,让人担心这些物品组合在一起是否真的能工作。

    “今天是咱们03级的两个硕士生比武的日子。我之前一再强调我们实验室是鼓励良性竞争的,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在这个过程中要养成勇于突破自己的习惯。科学如果想创新就不能畏首畏尾,不能给自己设边界。这句话不仅说给这两位研究生,也说给在这里的每一个人”。张教授动情的演讲着,周围的观众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今天的比赛现在开始。现场我们准备了5段音频,这都是项目验收方发过来的自测案例,我们一起看看谁的准确率高、速度又快”。

    第一级测验是录好的人声,演讲者口齿清楚的朗诵着《沁园春.雪》,没有背景音乐。周围的人屏着呼吸,生怕自己弄出的一丁点想动影响了比赛。随着朗诵者情绪的跌宕起伏,两个屏幕上你追我赶般啪啪的闪现着文字,就好像两匹骏马,在赛道上不相上下。

    “两边都正确,而且没有明显的速度差异”,实验室另一个老师宣布着第一轮的比赛结果。这个结果虽然是大家事先都预料到的,毕竟这样近乎无噪音的识别能力随便一个小模型都能跑得起来,但大家还是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第二级测验是带背景音乐的《再别康桥》,这是一首大家熟知的抒情诗,音高在朗诵者的舒缓的语调间上下跳动,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嗯,难度上来了”,观众不禁发出感叹。可是此时两个屏幕上的字仍然像调皮的精灵一样飞快的蹦了出来。“还是全部正确”,人群中再次响起了掌声。张教授满意得点点头。

    第三级测验是一段自然博物馆导游的录音,介绍的白垩纪的恐龙。音频中,不仅导游的语速较之前有明显的增加,周围还充斥着各种嘈杂的人声,有时这些人声甚至会掩盖导游的声音。这次的比赛只要求单一识别,也就是锚定声音最大的那个人连续的识别,如果中间过程说话的人声音变小也不要立即切换到其他人声,要有一定的连续性。录音播出后,两套系统开始出现一些变化,屏幕上的字不再像之前两场时那样几乎同时显示出来,时而梁绍斌的系统快些,时而秦朗的系统快些,给这场比赛增加了不少悬念。直到录音终止,两套系统还是几乎同时完成了识别。老师校对着屏幕上的字,“总共343个字,梁绍斌识别错3个,漏了5个;秦朗识别错5个,漏了2个”,老师看看张教授。“看来你们俩在准确率和召回率上各有侧重,这不能说明什么,还是平局”,张教授说道。

    第四级测验是新闻联播的几段现场报道节选,声音和自然博物馆比虽然不算嘈杂,可以五段声音的采访者说的都是方言,有介绍东北黑稻米的,有介绍蒙古治沙的,还有成都旅游的,五花八门。即使是人去分辨都不能保证准确性。两套系统的识别速度明显落后语速许多,风扇也唰唰的转了起来。这种难度即使在服务器上跑也需要消耗大量的算力,在这小小的单片机上真不知道能不能带得起来。屏幕上的文字艰难的爬行着,像不情愿的被谁拽着跑一样。“总共502个字,梁绍斌的识别错113,漏159;秦朗识别错134,漏120”,老师宣布着。“看起来还是难分胜负呀,大家都这么认为”。

    “好了,我觉得第五组测验没有必要进行了”,张教授打断了比赛,当前两组作品的错误率已经达不到我们的要求了”。众人哗然:“这也太严格了吧,这样的语音能识别到这种程度已经非常不错了,更何况是这么个小小的单片机设备…”。

    听到众人的议论张教授笑了笑接着说道:“两个研究生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在没有什么经验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作品已经实属不易。可是你们应该想想我们的用户可能会是什么人,在什么场景下。他们有可能是急驶汽车的司机,有可能是沙漠里的向导,还可能是海事巡逻的士兵。他们可能有各种方言,外界可能有各种噪音,远比我们今天测试到的要复杂。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产品有这么高的错误率,那么就很可能把是识别成否,把上识别成下,最终带来巨大的危害。所以我们必须严格,要比验收方更严格。治学要严谨,做产品更要严格”,张教授看到梁绍斌和秦朗有些气馁有转口道:“不过今天的结果已经出乎我预料了,这可是我们整个实验室全面的课题,现在能做到这种程度我们应该祝贺他们”。张教授讲完带头鼓起掌来。

    “那今天的比赛结果是?”,实验室老师问道。

    “今天两组表现都不错,不过相比较而言秦朗的更胜一筹。他那种追求尽善尽美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张教授宣布道。

    掌声响起,秦朗得意的看了梁绍斌一眼。不过梁绍斌丝毫看不出有失败的气馁或不甘,反而是一脸轻松。这让秦朗很是不爽,心里喃喃道,“哼,装什么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