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唐皇帝?不是我 » 第31章 李承乾的思考

第31章 李承乾的思考

    “大当家的,趁着他们现在立足未稳,就让某带着弟兄们,下山冲一下,劫一些粮草也是好啊。”二当家的钱猛,见到二人回来,冲出来说道。

    “嗳,莫急,我们的粮草充足。我们能出去打仗的,只有一千多人,怎么冲?等找人出去,给那人捎个信,让他想想办法。”刘之善坐下来,几人又开始商议周边的防卫工事哪些地方还有疏漏。

    山下唐朝大军营帐,监军营。

    杜楚客坐在李泰的对面:“大王,今日到来,臣观太子殿下似有不喜。”

    李泰擦了一把汗:“山宾,你还别说,这山里还是比较凉快的,比长安城凉快多了。”

    杜楚客腹诽,你那么胖,能不热吗?

    “山宾,你到底为什么非要本王去求阿爷,也跟着过来啊。这武夫的事情,本王向来不屑为之。”这里哪有魏王府舒服啊,要不是杜楚客非要他来,他才不来呢。

    “大王,你想想,太子为什么要来啊?吴王为什么要来啊?甚至来了十几位大小世子,就连那秦怀道,不过十一岁,来了能干什么?这里左右不过就一两千响马而已,何必劳师动众的。这是什么,不论大小,这都是兵部派出的出征大军,参与其中这是大王将来履历的辉煌一笔啊。大王可不能小看了武夫,我大唐立国,全依仗当今陛下纵横沙场。要到那个位置,文治武功,这个才是一个合格帝王啊。”杜楚客苦口婆心,不过眼中的狡黠一闪即逝。

    蓝田县城,七人骑马在不甚宽敞的街道上缓缓而行。

    “殿下,这蓝田县不比长安城,鱼龙混杂,我们还是要尽早回大营。”一身便衣的张士贵,对着身边的李承乾劝道,他临出长安的时候,得到了李世民的授权,可以任由李承乾在安全的前提下,了解民生疾苦。

    “俊哥儿,二牛饿了。”扛着一根大铁棍的柳二牛,骑在一匹大黑马上,跟在后面。

    李恪也是服了,这才出军营多久啊,三十几里的路而已,这就饿了?

    “好——到前面买蒸饼给二牛,好不好。”李恪哄着柳二牛,为什么要带着二牛呢,当然是武力值超强。但是柳四娘没有跟来,军营之中,不能有女子,所以只能将柳二牛单独带来了,不过最近柳二牛和李聪玩得特别好,今天不能带太多人,李聪留在军营里。

    “二牛还要汤饼。”二牛的生活品质明显提高了,已经不满足蒸饼果腹的阶段了。

    前面就是蓝田县最热闹的一条街了,就在县衙的东侧。李恪对李承乾和张士贵说道:“咱们下去看看?”

    张士贵是不愿意在这里下马的,这里人多眼杂,街道狭窄,一旦有什么事,也难以保护。不过李承乾倒是两眼放光,他从来没有到过这种地方,他可以说,都没怎么出过宫。几次出宫的经历,也是跟着李世民出去冬猎,去一趟曲江池,这样也是按照规定的路线,或者坐在马车里,或者骑在马上,在已经清场的街道行走,哪里遇到过这样的形形色色的百姓市井生活的样子。

    他也不打招呼,迫不及待地跳下马,大步就走向街边的市集走去。这里应该是蓝田县最大的一个商业街,如同西市在长安的存在。

    从头到尾,街道两旁,金银首饰店、粮店、绸缎庄、酒楼、饭店、果蔬菜店、鞋帽店、鞍马店,胭脂水粉店铺……

    还有一些没有店铺,是百姓在街边摆的各种摊位,李恪已经带着二牛在一家汤饼摊位坐下,两大碗热糖饼,一篮子蒸饼。

    李恪告诉二牛吃完别动,就跟上了李承乾,此时的李承乾如同一个好奇宝宝一样,看到什么都感到新鲜。每样物品,他都要问一下这是什么东西?多少铜钱?

    跟在后面的护卫,手里已经拿不下了,已经跑回去好几次,将物品挂到马背上。

    “三郎,今天简直是太高兴了,没想到市井这么好玩?”李承乾兴奋地像个孩子。

    李恪看着李承乾,还是问出了心中所想:“大兄,你认为商贾如何?”

    李承乾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商贾自然是贱业,商人本性奸诈,不事生产,低买高卖,损害他人利益。”

    李恪反问道:“哦?伤害了谁的利益?朝廷?百姓?还是官员?”

    李承乾一时语噎:“这……”

    李恪不等他回答,又问道:“还有,大兄请看,这一条街,若如无商人,会如何?整个蓝田县,若如无商人,会如何?整个长安城,若如无店铺,无商人,会如何?甚至整个大唐,无店铺,无商人会如何?”

    李承乾:“……”

    张士贵感到很奇怪,这太子殿下来的时候,不是高高兴兴的吗?怎么回去的时候,愁眉不展的,买了一大堆没用的东西,也任凭护卫拿着,看都不看一眼。

    回到营帐,程咬金派人来通知,明日巳时在中军大帐举行军事会议,要准时参加。

    临近晚膳时间,李承乾走了进来,很随意地自己找地方坐下来,很郑重地对李恪道;“三郎,你今日有关商贾之问,我现在还不能答复你,不过我想,我会找到答案的。”

    “噢?大兄将如何找到答案,求诸书籍?”李恪决定推动一把。

    李承乾沉吟道:“为兄自从开蒙以来,奋发读书。自被立为太子,更加勤奋,不敢懈怠,只怕荒废学业,不能从先生的身上学到所有的知识。”

    说着,李承乾竟然向后一仰,躺了下来:“我曾经以为,这就是全部的知识,像李师、孔师、于师、张师那样,就是学富五车,懂得世间所有的道理。但后来我慢慢觉得,这些人也不是他们表现出来的那样,他们有学问,但有门第之见。

    他们也并不是表现出来的那样正直,无私,他们对名声和权利的追求,完全达到了偏执的程度。他们对我的谏言,去阿爷那里表现出来的那种死谏的气势,其实就是看到了阿爷对魏徵的那种抬举,他们眼红罢了,也要表现出来那种看似忠心的文人气节。

    他们的学问,肯定是有用的学问,但不是这世间全部的学问。就算我学会了他们全部的知识,又能怎样?

    那日,在甘露殿,你说读万卷书,但迄今为止,哪有万卷书?就算是万卷书,也是同一本书,衍生出很多别的曲解。一本论语,就会出现无数版本的各式理解,有些东西,根本就不能从书本上获得,天天读书,不过是缘木求鱼罢了。”

    李承乾一口气说出了自己的心中所想,深深地呼了几口气,又道:“今日你的问题,我回想了一下所有的学过的经书、文章,竟然找不到答案。天天喊着以民为重,体恤民力,但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孔师曾经说过,理想的社会就是轻徭薄赋,但这一路,虽然张公不允我下车,但官道路边的破旧草屋,我还是能够体会到民间的清苦的。轻徭薄赋,也有徭役,也有赋税,无论丰年还是荒年。我看过大唐律法,乃至开皇律等律法,无论何等年景,赋税不变,安丁缴纳。轻徭薄赋,说的容易,都薄赋了,那朝堂的收入怎么办?救灾费用哪里来?军费哪里出?”

    沉思了一会,李承乾敲了敲自己的脑门:“我现在感觉很乱,就像是好多的东西,在我的面前,就是抓不住,我的心里,一团乱麻。我刚才说的东一句,西一句,三郎你能理解吧?”

    李恪表示,自己不能全部理解,但能理解李承乾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