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乱世琴虎 » 第四十六章 协力度灾情

第四十六章 协力度灾情

    “寒风刺骨冷,路有饥饿人。居安思危处,协力度灾情。”

    送走了刘家父女后,刘玉玲似乎心情很不错,就和老公杨尚青低声讨论起来。

    他们俩人都已看出,大儿子平时都不着急找对象,今日却对刘家这大女儿格外献殷勤。

    这夫妻俩也知道,刘若奚比杨超勇应该是小四岁多,暂时还没有听说过她已经许配人家。俩人一番商量后,准备找儿子当面确认一下。如果他本人有意,就尽快去安排上门提亲。

    约莫半个多时辰后,杨超勇嘴里哼着小曲儿,十分高兴地从刘家回来了。此时,刘玉玲笑容满面,当即就委婉提及了刘若奚,准备对儿子进行一番旁敲侧击地情况了解。

    没想到的是,杨超勇倒是说话十分干脆,直接就说自己已经想好要迎娶刘若奚为妻。

    刘玉玲稍微一愣,随即就微笑道:“傻儿子,我们还不知道刘家是否同意呢。”

    杨超勇很高兴,连忙又补充道:“阿妈,我已试探过若奚,她对我印象好着哩。她还悄悄告诉我,已经有好几家上门提过亲。由于她本人不同意,她父母也就都没有答应人家。”

    刘玉玲听了后,心里面也很欢喜。她微笑道:“既然如此,我和你爹就早点去提亲吧。”

    杨超勇满心欢喜,当即就十分高兴地说道:“好呀,谢谢阿妈!谢谢阿爹!”

    知道大儿子想法后,杨尚青立即引起了高度重视,马上就去找父亲杨德和商量这件大事。

    没想到,杨继和很认同刘家门风,根本就不在意他们的家境贫寒。老爷子很高兴,还明确表态道:“刘家门风不错,若奚这孩子也很好,我完全赞同这门亲事!”

    杨家人都知道,刘家目前十分困难,孩子们已经在缺衣少食了。在南坳村,杨家经济条件最富裕,如果早点把刘若奚娶进门了,他们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帮助刘家度过困难。

    杨继和是德高望重之人,刘家虽然是村里面的困难之户,他觉得依然应该要给予充分尊重。为此,他认真做了精心准备,还特意挑选了黄道吉日,派媒人上门去刘家进行隆重提亲。

    杨家是当地名门望族,能够得到他们如此重视,刘爱勤和王茹萍夫妻俩都喜出望外。他们笑容满面,立即去找大女儿细细商量,想要当面征求刘若奚的本人意见。

    刘若奚心中很欢喜,却还是故意询问道:“阿妈,不知道男方是谁呀?”

    王茹萍看了看她,笑容满面地说道:“男方是杨超勇呀,我们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呢?”

    刘若奚刹那间满脸通红,十分害羞地低声说道:“我没意见,一切但凭爹娘安排!”

    一看女儿这表情,夫妻俩就知道她是心甘情愿了。既然女儿本人都同意了,这夫妻俩当即就满口答应了杨家。双方很快就明确了婚约,并商议尽快选好日子举行订婚仪式。

    看着杨家送来众多聘礼,刘爱勤和王茹萍心里面都感激不尽。他们实在没想到,杨家是远近有名的富裕之家,他们却丝毫没有嫌弃刘家贫穷,居然还如此大张旗鼓地上门提亲。

    这个时候,刘家本来是即将断粮了,刘爱勤和王茹萍都在为生计发愁。为难之际,杨家突然安排上门提亲,聘礼就足够他们吃上一年半载,杨家此刻已成为了他们刘家的救命恩人。

    刘爱勤和王茹萍都明白事理,对杨家这种精心安排的援助之情铭记在心。夫妻俩私下商量,决定就算是省吃俭用,也要为大女儿置办点好嫁妆,让她能够体体面面地嫁入到杨家。

    面对大灾之年,南坳村老百姓都在精打细算,千方百计地准备着如何熬过这场饥荒。

    旁边这韩家庄院,应该算是富裕的官僚家庭,可是他们丝毫也不敢马虎大意。今年旱灾过于严重,韩家庄院却是人口越来越多,韩雄和兄弟们早就考虑了年后粮食缺乏问题。

    在韩雄特意安排下,庄院里修建了五个坚固耐用的专用粮库,还同时修建了五个规模较大的草料仓库。庄院长辈们全部高度重视,大家都在非常积极地大量储备粮食物资。

    刚刚入冬之际,韩安就落实兄长相关要求,大批量采购稻、稷、黍、麦、菽、麻等各类粮食。与此同时,还特意采购大量草料,作为马、牛、羊、猪、鸡、鸭、鹅等家畜过冬物资。

    陈玉蓉是庄院大总管,她也非常赞同韩雄的想法,认为大灾之年必定会引起严重饥荒。

    现在,庄院里虽已储满各类粮食,陈玉蓉和家属们依然没有放松警惕。她们每日都在精心准备,还花时间制作了咸菜、榨菜、酸菜、菜干、腊肉、干椒等大量储菜。

    眼见亲家们如此重视储粮,独孤云、独孤鹤兄弟俩也丝毫不敢大意。他们不仅跟着韩安兄弟一起储备粮食,还大量收藏了板栗、核桃、红枣、鱼干等其他食物。

    经过一段时间精心准备,五个专用粮库早已全部满仓,五个草料仓库也都储满了各类物资。虽然已经是粮食满仓,长辈们并没有就此满足,依然在时刻关注着市场动态。平时看到好粮食,韩安还会继续进行适量采购,毕竟韩家庄院里每日物资消耗量确实很大。

    为了确保粮食和草料安全,韩家还安排几个可靠家丁,让他们专人负责日夜看管这些仓库。韩安每日都会去看一看,检查是否存在着什么问题,确保能够及时解决掉所有安全隐患。

    通过家人们共同努力,韩家庄院暂时生活无忧了,因为已储备足够三年之需的生活物资。

    韩著多次经历过饥饿之年,看着儿子儿媳们都在积极储粮,这个老爷子心里面感到非常满意。他是一个明白人,眼前这一切足以说明,子女们都懂得了如何承担起家庭责任。

    老爷子虽然已经不再管事,却依然时刻都关注着韩家上下的生活问题。他也经常教育孙子孙女们,一定要体会稼穑之苦和民生之艰,绝对不能做浑浑噩噩的败家之人。

    在韩老爷子谆谆教诲下,庄院孩子们都自觉参加劳动,从小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有了良好家风传承,韩家庄院就能够欣欣向荣,亲人们也自然能够保证幸福和谐。

    此时此刻,韩家庄院全部上下一心,长辈们对平安度过灾荒都充满了信心。

    由于罕见旱情影响,关中地区老百姓受灾严重,今年庄稼已经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入冬以后,许多老百姓家中陆续缺粮,很多家庭已经开始出现了严重饥荒。

    在罕见困难面前,为了能够让家人们活下去,老百姓只好去野外寻找各类可以充饥之物。在一些贫困地区,情况就变得更为悲惨了,流浪乞讨、卖儿卖女等事件渐渐屡见不鲜。

    宇文泰对灾情非常清楚,早就提前组织朝廷做好了物资储备。眼见流浪乞讨人员日益增多,宇文泰组织朝廷官员成立了专门机构,立即启动了特殊时期的应急救援方案。

    长安各大城门口都开设了临时粥棚,每日定时为饥肠辘辘的逃荒饥民们免费施粥。

    其实,当初旱灾严重时,韩雄就已经有先见之明,特意向宇文泰提出了一些宝贵建议。

    宇文泰是聪明人,也采纳了他这些意见,确实安排人提前做好了充分准备。他储备了大量粮食物资,一大半用于供应前线军事所需,另一部分则是专门准备用来救济广大灾民们。

    宇文泰是非常务实之人,虽然已经启动了应急措施,他心里面依然还是颇为担忧。这一日,他特意带着亲信随从站在城楼上,一直在默默地观察着城门外面的施粥情况。

    此时此刻,宇文泰心事重重,对社会秩序也充满担忧。他想了解施粥人员的服务态度,更想知道城外流浪人员的具体情况,然后再考虑如何调整下一步行动方案及相关措施。

    寒风凛冽中,雪花飘飘落。虽然是天寒地冻,城外排队领粥之人却是越来越多。看着汹涌如潮的流浪人员,宇文泰一时间心情十分沉重,他知道这极有可能还只是冰山一角。

    宇文泰心里面很清楚,京城长安都有如此多灾民,其他州郡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在苦苦思索着,一定要想办法帮助灾民们渡过难关,当然也是让西魏朝廷走出这场严重危机。

    宇文泰想了又想,就安排亲信随从特意进行化妆,并走下城楼去领取了一碗粥过来看看。

    没多久,亲信随从就捧着一碗粥回来了。宇文泰稍微一看,顿时就感觉到非常地失望。

    宇文泰稍微一尝,感觉这根本不是人吃的东西。刹那间,他变得极为生气,心里面也一直在想着,“这粥实在太稀了,就像是清汤寡水,根本就不能帮助饥民们顶饿呀!”

    接下来,他带着亲信随从去了其他城门,发现各处情况基本上都完全是一模一样。

    宇文泰深知社会稳定的重要性,自然也对这场赈灾工作引起了高度重视。他立即去了宫里,和朝廷官员们进行认真讨论,最后决定要迅速增加一部分救灾粮食。

    同时,他要求加强施粥监督,杜绝贪污和浪费等行为,确保所有救灾粮能够全部进入到灾民口中。很快,赈灾任务又分配下去了,但是宇文泰心里面依然还是担忧不已。

    宇文泰反复思考,终于想出来了一个好主意。他当即就决定了,要组织一批相对正直清廉的朝廷官员,成立了一个临时性的特别巡察组,对所有缺粮灾区进行了一系列明察暗访。

    此时此刻,宇文泰目标已经很明确,他就是想通过巡察组到现场察看,准确了解各地老百姓的实际生存状态,及时为朝廷调整赈灾决策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当然,宇文泰还有更重要想法,他想严厉查处以权谋私的贪官污吏,一定要坚决打击以赈灾名义发国难财的不法分子。在他看来,这件事情至关重要,关系到西魏朝廷的生死存亡。

    没多久,通过这种强有力的务实措施,很快就查处了一批贪污赈灾粮款的贪官污吏。

    这些人实在是天良泯灭,居然连朝廷给老百姓的救命粮都敢贪污。这种时候,宇文泰也毫不容情,凡是被查到证据确凿者,立即要求按照朝廷律法做到严惩不贷。

    一番严厉打击后,确实起到了行之有效的震慑作用。很快,已贪污赈灾粮款被悉数追回,各地施粥救民等赈灾工作也规范起来,至少确保了没有发生老百姓大量饿死的惨剧事件。

    有诗云:“世事无常难料定,莫道红尘真性情。是非对错有公论,天下苍生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