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穿越隋末当原神 » 第78章 技法之运用

第78章 技法之运用

    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在“功”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传统武术没有现代体育科学以及先进器械的指导,练“功”常常需要下“笨功夫”,在效率上,比起科学饮食搭配、锻炼气力肌肉的现代搏击自然弱上许多,甚至还会导致练“功”出岔子,“走火入魔”,对身体造成重大损伤。

    但像李书文这类人苦功下得足,时间用得多,还没有“走火入魔”,练出岔子,最终在“功”上依旧能够超越现代搏击运动员很多。

    汗水是不会白流的,多数情况下,流的越多,武功越强。传武“大师”流的汗水不如现代搏击运动员,现代搏击运动员流的汗水又不如李书文,差距自然无法轻易弥补。

    当然,只有“功”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法”,或者说“技”。

    “法”或“技”,指的都是使用“功”的技巧。

    有一百斤的力气,可以说是“功”,但如何将一百斤的力气完完全全发挥出来,并实实在在打在对手的要害之上,靠的便是“技”。

    有时你不得不承认,有些人确实是天赋异禀,千百年难得一见,无论练传武还是现代搏击,都一定出类拔萃,远超他人,甚至无需勤学苦练,神通自成。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中神通”王重阳就是这样。别人千辛万苦,他一看就会,一会就精,仿佛武功是生来自有的,不是后天苦练成就的。

    王重阳这类人并非虚构的,民国武林的“天下第一手”孙禄堂便是这类存在。

    孙禄堂的天资绝佳,无论什么武功,都是一学便会,一会便精,诸多武学名家认为有宿慧,为天授。

    孙禄堂8岁习武,12岁时因母亲重病,惭愧自己无奉养之能而于夜半在村外枣林自缢,为路人所救。路人感叹孙禄堂骨脉绝人,资助他带母亲前往保定治病。同年,他被保定名拳家李奎元看重,收为弟子。

    15岁时,李奎元见他修武如同天授,怕自己耽误了孙禄堂,便将他推荐给师父、号称“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形意拳名家郭云深。学了6年之后,21岁的孙禄堂已足可与师父共同研究形意拳理法,得出形意拳之三步功夫、三层道理、三种练法。

    22岁时,孙禄堂希望深究拳与《易经》的关系,郭云深遂推荐他前往京师,跟随八卦掌名家程廷华学习,学习数月已如别人数十年苦功。

    其时,有一南方武师上京城挑战各派高手,无一败绩,程廷华诸同门不敌,而程廷华亦为避其锐气,数日闭门不出。结果,孙禄堂主动请缨出手,一招便击败了那位南方武师,令程廷华大喜过望,遂将全部绝技传授之。

    24岁时,孙禄堂已通悟八卦拳,切戳较技,未遇其匹,程廷华认为他在黄河南北,已然无敌,劝他访游天下,以臻至境。

    25岁时,孙禄堂访少林、朝武当、上峨嵋,与人交手,无一负之,已具备天下第一的姿态。

    后来,孙禄堂遇一道士,传他修心养气大法,能自然辟谷,清净腹藏气血之杂物。孙禄堂将此融入形意八卦修习之中,达至腾身走凌空、慧剑射神光之境地。

    30岁时,孙禄堂轻易击败北方武术大家、被时人尊为武圣人的武林志,被尊为“武圣”、“武神”。

    37岁时,孙禄堂携子赴京城探望程廷华,两人朝夕交手。同门张玉奎问程廷华,“禄堂师兄技竟如何?”程廷华感叹道:“神乎哉!神乎哉!独步绝伦矣!”

    40来岁时,孙禄堂参加清庭在京郊举行的规模盛大的“天下英雄会”,击败南北各地武林高手,遂享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美誉。

    52岁时,孙禄堂与太极拳名家郝为真相识,向郝为真请问太极拳之意,并进行切磋。结果一搭手,郝为真顿觉不支、自叹弗如,叹道:“异哉!吾一语而子通悟胜专习数十年者。”

    其后,郝为真将太极拳理法相告。

    像左冷禅希望五岳剑派并派一样,孙禄堂希望将形意、八卦、太极、通背四门合一。不过,他不是为了权势,而是希望建立统一的武技体系,追求更高境界。

    在整合并派期间,孙禄堂因为师友之故,与通背名家“臂圣”张策较技,轻易击败之。张策羞败,遂负气出关,四门合一便少了通背拳这一门。

    之后,孙禄堂合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为一,先后创出孙氏形意、孙氏八卦及孙氏太极,且毫不藏私,出版为《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八卦剑学》、《拳意述真》五本著作,令习武之人皆可从中获益。

    这些著作,李妖言曾买过并加以研习,但他时间不多,也吃不了苦,虽然有这等绝学,也不过是随便练了练花架子。

    73岁时,孙禄堂跟家人预言自己驾鹤之日。夫人大惊,遂命女儿带孙禄堂去德国医院(今BJ医院)作全面体检。孙禄堂笑曰:“吾身体无恙,去何医院。只是到时将有仙佛接引,吾欲一游耳。”

    家人疑而不信,坚持要孙禄堂去检查。

    德国医生史蒂夫说:“孙先生的身体无任何不良迹象,比年轻人的身体还要好。”归后,夫人又请名医孔伯华来家中为先生检查。把脉后,孔伯华说:“孙先生六脉调和,无一丝微暇。这么好的脉象,我还是第一次遇到。”家人遂安。

    同年秋,孙禄堂归故里,不食者两旬,而每日习拳练字无间。至12月16日早上,孙禄堂对家人曰:“仙佛来接引矣。”遂命家人去户外烧纸。

    当日六点零五分,孙禄堂面朝东南,背靠西北,端坐户内,嘱家人勿哀哭并曰:“吾视生死如游戏耳。”一笑而逝。屋中还遗有《八卦枪学》一书初稿。

    孙禄堂通透形意、八卦、太极三门拳术之真谛,而且于内功修养、点穴、轻功、枪、剑诸艺皆臻绝境,披糜宇内,剑法上,甚至让与“神枪”李书文齐名的武当“剑仙”李景林深深佩服,常常向他请益。

    时人评曰:孙禄堂武功已至“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神乎之游刃”的武学最高境地。后世写国术小说的作者,常常感叹,别人习武,孙禄堂修仙。

    从来也不曾听闻他像李书文那样刻苦锻炼,而是聪明颖悟,技尽近乎道,凭借超凡的技艺,稳居“天下第一高手”的宝座,令李书文、李景林这两位仅在其下的两大宗师皆叹服不已。

    天生宿慧,千百年难得一遇的绝世之才孙禄堂,其主要胜出他人者,便是在这“技法”,一通百通,被称为“万能手”。

    不过,在“功”、“法”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是“用”。“用”的意思是指实际运用。

    孙禄堂与人交手,轻易击败别人,从来没有下过杀手,而李书文则动手就分生死,在李妖言看来,在“用”的层面,还是李书文更为可怕。

    孙禄堂能够将人败而不伤,自然高明,但李书文却出招便见死伤,实用性更强。擂台较量,孙禄堂或许亦可轻易胜过李书文,但真到了生死相搏的时候,从来没有伤敌杀敌的孙禄堂究竟能否杀死李书文,也是一个千古谜题。

    不过,李书文这种狠辣的性格,也让他结下无数仇家,导致他晚年行事十分怪异,不允许任何人近身三步之内,哪怕是自己亲近的土徒弟,如果近身三步,也会被他摔飞出去。

    此外,他在外行走,每遇转弯之地,他总是急转弯,让人不知道他要往哪里去。在外吃饭,也必让徒弟先吃,徒弟无碍后再动口。

    可以说,李书文是一个勤奋刻苦练“功”、“法”,并在生死搏杀中练“用”的狠人。

    此时,李妖言借助这些岩史莱姆,也正好可以在生死搏杀中练“用”。

    他黎明神剑时而电划而出,同时命中三只史莱姆,时而斜斜一挑,将冲来的岩史莱姆荡了开去。其中如何使劲,如何运力,皆有无穷选择变化。

    李妖言在与史莱姆交手之间,暗自领会每一剑的技巧和作用,只觉得乐在其中,再无争胜出气之念,而将心思完全沉浸在对武学剑法的钻研体会之上。

    三只岩史莱姆虽然腾跃之间颇为笨重,但劲力极大,若非李妖言不知疲倦,斗到此刻,定然已经气喘吁吁,筋疲力尽。

    但他既然有无限的体力,只要不被岩史莱姆击中,便可用他们做各种练习。

    他想象着三只岩史莱姆是敌人的拳脚、兵器,渐渐将“岩锋剑法LV1”练得越来越精熟。

    心有所得之后,便退出数十丈外,在史莱姆不再追击后,于原地对自己适才的剑法得失加以反思,待想明白后,复再攻上。

    如是几乎不眠不休的练了一月有余,李妖言终于将“岩锋剑法”全然摸透,三只史莱姆再非其对手。

    不过,李妖言却舍不得将它们斩杀。看着它们圆滚滚的身子,他忍不住想起“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太极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