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灵真仙 » 第11章:玉门仙会

第11章:玉门仙会

    “不曾想其中还有这些关隘,多谢兄台指点。听兄台这么一说,剑南道也实在无甚意思,还是不去了。玉门乃是前朝雄关,在下也是心向往之,兄台可愿与我一道前去?”

    余子平眼前一亮。赶忙道:“愿意愿意!有劳少侠护持一番,待到了玉门关,在下定有重谢!”

    余子平在庄子的废墟中搜寻了一番,找到了几张馕,随后又将水袋装满,便跨上了青叶镇镇民为他留下的马匹,同李余宁一道离开了绿地。

    “老人家没有坐骑吗?”

    见念云一路牵驴步行,余子平也是讶然。

    念云压着嗓子,沙哑道:“无妨。”

    它有天赋神通,血脉非凡,等闲坐骑若是载着它,不被吓尿就算好的了,代步就更别说了。

    余子平见它语气冷淡,也就没有热脸贴冷屁股的意思,讪讪一笑,接着在官道上行走。

    过了绿地约十里,太阳将要落山,天边星光点点之时,一行人终于寻见了一处可以过夜的地方。

    一片戈壁之下,巨石凸出,正好可以遮蔽风沙。

    篝火升起,薪柴噼啪作响。余子平犹豫再三,还是道:“少侠应该不善剑术吧?”

    “何以见得?”

    “那群马匪身上的剑伤,除开一剑封喉之外,还有一些明显偏离了要害。少侠既是杀人,这些剑痕就显得有些拖沓了。”

    李余宁恍然:“兄台慧眼,我虽然佩剑,但剑法上,还真算不得精妙。”

    余子平道:“在下虽未入道,但剑法之类的,就斗战技法而言,应相差不大,少侠若是愿意,在下可赠你一门剑术。”

    李余宁思忖片刻,欣然道:“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余子平一笑,随后摸出一柄铁剑,这铁剑是他从马匪尸体上捡来的,质地勉强过得去。

    “在下自幼为夹金山道童,虽没有福缘修得道门真经,但凡境武功却不曾落下。这一门《平剑术》算是在下一身剑术总纲,这便教给少侠,也算报答少侠救命之恩。”

    语罢,余子平便演练起了他的剑术。

    李余宁仔细看着,将其各个动作一一记下,随后跟着练了起来。

    余子平一面演练,一面讲解,不觉间便是两个时辰过去。

    李余宁开了神识,记忆力非凡,这是已经将这门《平剑术》彻底记下,剩下的,也就是熟能生巧了。

    “在下这剑术,核心在‘变’,是以才能《平剑术》为根基,贯通在下所学的数门剑术。少侠若是学通了,将来修习高深剑术,想来也会轻松一些。此剑术招式不多,但变化多,最好就是以战练剑。”

    余子平一屁股坐下。练剑两个时辰,若是之前,自然不在话下,但他在那马匪庄子里被折磨了多日,元气大亏,到现在真是精疲力竭了。

    李余宁点了点头,道:“余兄先歇息吧,我来守夜。”

    “有劳少侠了。”

    余子平拱了拱手,随后坐在篝火旁,片刻后便睡了过去。

    见其睡去,李余宁将一旁的铁剑拿起,递给了一旁的念云。

    念云嘿嘿一笑,接过剑来,随后闪身立在空地上,月下舞剑,剑光湛湛,几乎接连成片。

    修行之路,高一线,便是高得没边了。

    余子平毕生所学剑术之总纲,李余宁只花了两个时辰便入门,而念云只在一旁看着,就已是到了不比余子平逊色的地步。

    就好像李余宁在道圣界苦修数年也只在一次换血前,而元定真人才得到《阴阳一气功》就直接当场推成出新一样。

    这无关天赋,而是单纯思维速度、肉身把控、知识底蕴等各个方面绝对领先罢了。换言之,这就是“境界”高低的差别。

    念云耍了个尽兴。见它收了剑,李余宁才拔出了木剑,道:“有劳你陪我练练了。”

    “小师父请。”

    怕练剑惊扰了余子平歇息,一人一猴身形一纵,便到了不远处的山丘之上。

    二者却并未快剑一决胜负,一招一式都是肉眼可见的慢。

    《平剑术》的关键就在在一个“变”字上,剑招速度慢了,也就给了李余宁变化的余地,在初期,这样的练剑,才是最有效的。

    当然,也就是念云的剑法远胜于李余宁,几乎相当于一个凡境的剑术宗师喂招,这样的练习才能凑效。

    练了半个时辰,李余宁便停了下来。

    今夜的剑术修行就到此为止了。

    李余宁小时候对剑法挺感兴趣,但伴随着他在武道理论上的深入学习,明白一切兵器皆是拳脚延伸的道理之后,就对剑术不甚感冒了。

    他更在乎的,是没有武器在手的时候,自身最为根本的战力。

    大漠无云,月华高照,李余宁每日的吐纳修行才刚刚开始。

    一夜吐纳,养足了精气神。

    次日清晨,李余宁与余子平俱是神采奕奕,再度向着东南方而去。

    这一路倒是太平,没再遇到拦道剪径的凶人,转眼间便是两日时光过去。

    李余宁对周遭气机把控远胜余子平,自是能够感应到大气之中渐渐浓郁的水气,他不禁好奇道:“前朝诗人有言,‘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也不知玉门如今是何风光?”

    余子平道:“那是千年前的旧事了。仙朝鼎立之后,边关西去万里,玉门关也是发生了巨变,那里如今是大漠中少有的绿洲,四季如春,就是与江南相比,也不遑多让。”

    说起玉门关,余子平的话匣子便打开了:“要说玉门关最大的盛事,当属玉门仙会。”

    “玉门仙会?”

    “不错。陇西地界远离中土,各种散修道统汇聚,左道、魔道也不在少数,但其中最主要的,还是隐世修行的昆仑十宫、天山三宗。这玉门仙会,便是由昆仑十宫联合举办,用以挑选合宜的弟子入门。”

    李余宁这下明白了。

    此界各大道统传承都被世家、宗门严防死守,常人想要踏足道途,除非福缘深厚,否则实在是难如登天。

    哪怕是灵心观,也只能算是一种传承,并非真仙道统,门人弟子非得经过无数磨难才有可能外功圆满,跻身仙庭,长生久视。

    玉门仙会的由来就是如此。天下福缘深厚之辈早就被各大真仙道统纳入门墙,隐世道统想要延续,就必须得广开山门。

    因而这所谓的“隐世”,并非对凡尘之人隐世,而是对真仙道统隐世。

    与真仙道统敌对、修行有损仁德天功者,称“魔道”。

    与真仙道统争功、修行无损仁德天功者,称“左道”。

    灵心观这一类的道统既不争功,也不损仁德天功,只是头顶缺个真仙罩着,自然就称为“隐世”了。

    “如此看来,兄台是打算参加这个仙会?”

    “自然得去试试。”

    余子平自幼在夹金山上修行,虽不曾入道,但一身根骨早已打磨完备,类似夹金山之类的真仙道统他没法入门,但拜入隐世道统的概率还是不小的。

    “那就提前祝兄台马到功成了。”

    ……

    大漠戈壁此起彼伏,忽然间,远方一抹碧绿浮出地平线,碧水青山之间,有一座大城坐落于此,这便是玉门关了。

    两人进城后,李余宁本欲直接与余子平道别,但后者执意要为他接风洗尘,李余宁也不好拒绝人家的一片心意,于是跟着余子平一路进了城内的余府。

    玉门余氏,是余子平二伯那一房的家业。

    李余宁跟着余子平,很快就见到了他的二伯“余正初”。

    这是一个高大魁梧的汉子,能在玉门这种地方拼出一份家业,其本事自然不小。

    李余宁见其气血丰沛,显然是武功高强之辈。不过气机杂乱,显然并未铸就道基,凡境之人能在玉门这样的地方立下如此家业,想来是另有依仗。

    两人相逢,余子平紧绷了一路的情绪终于放松了下来,拥着余正初嚎啕大哭。

    余正初听说余子平一家先是遭遇大妖袭击,又被厉鬼暗算,到最后只有余子平一人逃出生天,也是感慨万千:“世道艰难,子平你便在玉门安顿下来吧。就是不能拜入仙门,我也能保你生活无忧。”

    余子平感激涕零:“多谢二伯收留。对了,这位是李清琼,李少侠,前日侄儿被马匪掳走,全赖这位少侠仗义出手,能抵达玉门,也有赖少侠一路护持。”

    余正初打量着李余宁,温和道:“少侠一路辛苦。子平是我余家的独苗,少侠于我余家有恩,不妨在我家歇息几日,我也好为少侠接风洗尘?”

    李余宁道:“在下此番出门,乃是家中师长有令,耽搁不得。”

    余子平闻言,就知道李余宁应当是出身宗门,此番是下山历练的,于是道:“至少许我请少侠去酒楼好生吃一顿吧?”

    “兄台都这么说了,我若再拒绝,却是有些不近人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