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灵真仙 » 第17章:格物致知

第17章:格物致知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

    李余宁细细咀嚼着这两句话,越发觉得精微艰深,好奇道:“这话有点意思,你自己悟得的?”

    念云道:“这等大道真言岂是我这小妖能参悟出来的?这是太清天尊所著《道德经》中的只言片语,小师父若有兴趣的话,我这便有一本经典分册。”

    说着,它便拿起桌上的小册子,公冶离接过书册,看到了扉页《德经》的字样,好奇道:“这书你从何处得来的?”

    灵心观内藏书寥寥,多数还都是与凡尘历史、修行界诸多秘史相关的典籍,反倒是类似《道德经》、《论语》之类的百家经典少之又少。

    毕竟,清琼道童自幼便被元定真人讲道点化,天生慧根便远超常人不知凡几,根本就没有翻看这些启蒙书籍的必要。

    李余宁原来也对这些凡人书塾的蒙学没什么兴趣,但如今看来,诸子所传,定然自有精妙意蕴其中。

    念云道:“我那厢房的书架上搁这几本,小师父若要看,只管去拿便是。”

    李余宁自觉自下山以来,心中困惑不少,方才听念云所述,心中似有所悟,但始终不得要领,眼下得了指点,便点了点头,去念云屋内取了那几本书册,兀自看了起来。

    两册《道经》、一卷《大学》,李余宁不觉便沉迷进去,待到耳畔传来公鸡报晓的声音,他才回过神来。

    修行者记忆力非凡,再加上自身神识强大,通读一夜,李余宁已然将看过的内容尽数记了下来,不过其中许多字句只是囫囵记下了,想要更深地理解,还得好生研学。

    不过,饶是如此,李余宁也收获颇丰,只觉往日修行之中的许多困惑都得到了解答,整个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李余宁这才明白,神州何以被称为圣德泽备、教化之地。

    先秦年间,诸子讲学,那是人族自五帝三皇以来最为璀璨的大世,期间不知有多少圣贤得道。

    昔年的诸子学说流传至今,早已构成了神州子民思想的根基,纵然没有刻意研读经典,但耳濡目染之下,亦是得了圣德教化,绝然不似蛮夷异人。

    更不用说,神州子民依血缘溯源,大多都与三皇五帝、诸多先贤沾亲带故,这是蛮夷异人远不能比。

    李余宁自青叶镇一行以来,心中最大的疑惑,便是自己到底为何而修行。

    若是要求长生,羽化飞仙之后,已然长生不死,在那之后可还有修行的必要?

    若是要求逍遥自在,那天下修士何不直接找个偏远的山河躲起来,学那北朝散人清谈阔论?

    而如今,手中这随处可见的先贤经典却为李余宁指明了方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修行,不过是上者证道,中者求名,下者安身罢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为何修行,归根结底,就取决于李余宁自身的认知,又或者说,他认可的“道”。而如何寻找自己的道,先贤的经典中也早已给出了答案。

    李余宁叹道:“格物以致知……师尊所说极是,我若在大青山上闭门造车,真不知该到何时才能有所得。”

    元定真人让李余宁下山来寻找自己的答案,可他一路走来,虽整日修行、日有所进,但实际却好似无头苍蝇一般,随波逐流,不知何以求索。

    如今,李余宁依旧迷茫,但他却不似之前那般浑浑噩噩了。

    他出了门去,直往余府附近的书肆,花了钱财,将四书五经购置完备。

    一夜彻读,李余宁已然明白,那些他往日瞧不上眼的凡人蒙学自有大道精妙蕴意。他要致知,好生领悟先贤学说,是一个必行之路。

    次日,余子平前来拜访,见李余宁在看书,好奇道:“少侠怎地又读起这些启蒙书籍了?”

    李余宁道:“实不相瞒,在下从前并未真真切切读过这些书,眼下还是初次阅读。”

    余子平一愣,既是大派子弟,怎会连这些圣人教诲都不曾接触过?

    他却是无法想象,清琼道童近乎生而知之,成长过程中又时常能得元婴大能讲道,资质秉性皆属非凡。因此,李余宁虽不曾真正通读此界经典,但在对经典的解读、领悟上却是与元定真人一脉相承。

    在元定真人耳濡目染之下,李余宁虽只是初读,但不亚于文人“戳破窗户纸”,往往读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

    余子平没有深究,只道:“少侠若有兴趣,府内书库还有不少藏书,我替你去管事那提一句,日后若要借阅,只管吩咐下人操办便是。我此番前来叨扰,其实另有要事。”

    李余宁神色一正:“余公子请讲。”

    “少侠认得胡大江、胡大河吗?”

    “谁?”

    “两个从关内过来的江湖人,是两兄弟……”

    余子平将那两人的相貌描述了一番,李余宁这才意识到原来这两人就是前些日子准备抢劫自己的那两兄弟。

    说起来,眼下距离那一日也过去近六日了,李余宁当初定下的三日时限早已过去,那两兄弟也不曾来余府找自己。

    李余宁只当那两兄弟发现自己并未受制于人,于是干脆逃之夭夭了。

    “听余公子这么描述,我倒是想起来了,前些日子我先行离开仙长住所,路上遭了这二人抢劫。我有心教训他们一番,便使了个障眼法,驱使他们替我寻找城内是否有吐蕃喇嘛教的踪迹。”

    “不过,这也只是随手施为,这些日子他们也未给我答复,想来是发现自己压根没有被我下咒了。余公子从何处听说这两人的?”

    余子平笑道:“少侠深居浅出,不知道这兄弟二人在城内出了多大的风头。方才诸多江湖人汇聚一堂,为首的就是这两人,言说要县令开关,还要惩治商户哄抬物价。我远远看了,这二人使得剑法,用的也是样式与少侠类似的木剑,便想着少侠是否认得。”

    “这等英豪,若是能去结交一番,想来是极好的。”

    李余宁愕然,就当日所见,这两人明显擅长的是拳脚功夫,怎么会用剑,还用的跟自己类似的木剑?

    他这木剑可是元婴真人以灵材祭炼,本身便是一件非凡法器,也就李余宁修为低微,无法激发灵剑神异罢了,但行走江湖,与同境争斗却是绰绰有余的。

    但那两兄弟明显就是凡人,能落到他们手里的木剑又能强到哪里?

    学李余宁用木剑,不是找死?

    余子平所说的胡氏兄弟的事迹,同李余宁印象中的那两兄弟相差甚远,他有些怀疑自己是不是认错人了。

    李余宁沉吟片刻,道:“这……我也不确定这胡氏兄弟是否就是当日我所见的那二人,如今这二人在何处?”

    “正游街呢!声势浩大,县尉手下的那些兵油子压根不是那些人的对手。要我说,打得好啊!还有那些商户,趁乱联合涨价,实在令人不齿!”

    李余宁试探着道:“余前辈在城内应该也有产业吧?”

    余子平理所当然道:“二伯做的是上头的生意。米铺自己要出高价来收米,布坊自己要来高价收棉花、蚕丝,怎能怪到二伯头上?”

    李余宁勉强一笑:“说的也是。不过,外头游街,此事不会就此罢休吧?”

    余子平摇了摇头:“目前来看,恐怕不会善了。不过十宫三宗的仙长也在城内,想必会出来主持公道吧!唉,封城这么些天,仙会也耽搁了,各派仙长恐怕也有不满。”

    正说着,远处的空中忽然有几道灵光飞落,看来果真有修行中人出手了。

    余子平见状道:“说曹操,曹操到。看来此事得告一段落了。”

    这时,余子平腰间的玉佩忽然传来一声轻吟,他面色一滞,随后道:“师尊传唤,我就不叨扰少侠了。”

    待到余子平离去,李余宁沉思片刻,才起身走出小院,拦下了一个过路的下人。

    “大人有何吩咐?”

    “胡三九眼下在何处?”

    下人道:“回大人,当日胡三九被带走后,便再无人见过他了。”

    李余宁叹了口气,没有再多说什么了。

    想到余子平描述的胡氏两兄弟的相貌,李余宁疑窦丛生,思量再三,还是离开了余府,往方才那几道灵光落下之处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