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灵真仙 » 第18章:同心商会

第18章:同心商会

    “我等不远万里而来,为的是求取仙缘、问道长生,诸多仙长慧眼,当知我等拳拳赤子之心。奈何这玉门奸商趁火打劫,罔顾贡品失窃之大急,欺上瞒下,肆意哄抬城内物价……”

    人群中间,那汉子手按木剑,喟然一叹:“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既然如此,这劳什子玉门仙会,我等不掺和了!我等今日汇聚于此,只有一个要求,开关放人!”

    “开关放人!”

    “开关放人!”

    周遭汇聚的一众江湖人鼓足内力,轰然应和,声浪滚滚,震耳欲聋。

    李余宁吃惊地看着远处的那个直面诸多修行者而岿然自若的大汉,心思电转间凑到了一旁的看客身旁,低声道:“那壮士好胆色,兄台可知他是何人?”

    看客惊讶道:“小兄弟竟然不知道?他便是胡氏两兄弟的大哥,胡大江。啧啧……了不得啊,当着这么多仙长的面还能如此威风。”

    李余宁的目光在场中细细扫过,果真看到了另一个熟悉的汉子,这个汉子同样拿着一柄木剑。

    如此看来,这胡氏两兄弟果真就是当日意图拦道抢劫的两人。

    李余宁隐隐感觉这其中有大阴谋。

    别的不说,什么“我本将心向明月”……这是能从当日那个糙汉子口中说出来的?

    此外,他们手中木剑又是什么情况?为何与他的那柄样式一般无二?

    如此明确地指向自己,实在令李余宁浮想联翩。

    要么是自己引导这两人寻找喇嘛教的踪迹,还真让他们寻到了,随后这两人遭了重,反倒被喇嘛教的人控制了。

    要么,就是自家师尊的老友出手,想要借此来考验自己?

    更甚者,有青叶镇的一行,李余宁对于修行者的道德水平心中有数。说不准这一伙喇嘛教的背后就是自家师尊的那位老友?

    就在李余宁心中猜忌不断的时候,那一位仙长开口道:“贡品遭窃,事关重大,玉门轻易开关不得。”

    此话一出,群情激愤,众人正欲轰然作乱,怎料那仙长张口一吐,气似垂云阵阵,声似激雷滚滚:“静!!”

    这一声立时压过了所有骚乱,一气之下,十余丈外,李余宁身旁斜挂在屋檐的楼旗也被吹得猎猎作响,半晌才平息下来。

    绝对的实力之下,一众江湖人纷纷噤声,不敢高声言语。唯独高台之上的胡大江面不改色,待到仙长收声,他才不卑不亢道:“仙长的意思,是要任由我等为奸商污吏鱼肉?”

    他这话,不可谓不攻心。

    十宫三宗本就是隐世门派,招收门徒,自然不可能如名门大派一般讲什么“缘法”。毕竟,所谓的缘法,其实就是根骨资质极高,又或是背景关系身后,足以让名门大派无视门第之见。

    而对于十宫三宗而言,多数的弟子,都是通过陇右道各座城池的“仙会”招收的。

    若是真认了胡大江的话,宣扬出去,十宫三宗的名声就算是彻底烂了,日后免不得要遭人闲话,甚至影响仙会的举办,进而影响了日后十宫三宗的新弟子招收。

    这也是一众江湖人死缠烂打,但这些仙门高手并没有直接以武力镇压的缘由所在。

    那仙长深深地看了一眼胡大江,随后面向众人,朗声道:“贡品失窃之事,吾等已有眉目,眼下就在追缉的关键时刻,自是不能开关。”

    稍稍一顿,他又缓缓道:“城内物价之事,县令已派专人处理,想来不日便有结果。而贡品失窃,确认系吐蕃喇嘛异教邪徒所为,尔等若有喇嘛教相关消息,可往府衙报案,如的确有功且品行过关,本座做主,可不参加仙会,直入仙门。”

    此话一出,众人哗然,面面相觑之间,俱是看到彼此眼中的火热和激动。

    “此事已毕,若再有胆敢作乱者……”

    那仙长眼中灵光暴涨,腰间长剑轰然出鞘,狂风如惊涛骇浪般冲刷全场,众人只见剑光一闪,高空之上的薄云便陡然裂作两半。

    李余宁看着这如神似魔般恐怖的一幕,心中一肃。

    仙长睥睨,目光扫过,众人纷纷低头。

    绝对的力量下,再无人敢多说什么,

    于是,一众仙长纷纷飞剑化虹,倏尔离去。

    一众江湖人面面相觑,小声议论着,忽然,有一瘦高男子朗声道:“胡大哥,我本异乡客,在这玉门无依无靠,有劳您这两日为我等出头,若有差遣,在下义不容辞!”

    周遭的人纷纷眼前一亮,忙附和:“若有差遣,定义不容辞!”

    李余宁看着眼前这一幕,立时反应了过来。

    这些江湖人在玉门城没有半点根基,如今玉门短时间内显然不会开关,他们自然得为自己某一番出路。

    若再是一盘散沙,难保不会再被玉门本地的那些商户联合欺压。

    因此,不如借此机会,团结起来,人多势众,在这玉门也能多一分底气。

    胡大江环视周遭,忽然一叹,抱拳道:“诸位同道抬举,胡某惭愧。只是胡某势单力薄,独木难支,恐怕有负众望。不过,玉门之地,又非只有我等异乡之人,我听说,城东有个同心会,乃是各路异乡人联合成立的商会,依鄙人拙见,此会当是一个出路。”

    方才说话的那个瘦高男子闻言面色犹豫:“这……听说那同心会颇受排挤……”

    胡大江微微摇头:“兄台且看我等。莫非我等之处境就好吗?”

    瘦高男子一愣,随后讪讪道:“胡大哥说得也是……只是我等闹出这般动静,这同心会能接纳吗?”

    “世间之事,总要一试才知,我听说同心会多次接济城内困苦生民,是个良善的组织,应当不会阻挠我等……”

    众人还在讨论出处,李余宁却已悄无声息地离开了。

    别人不知道,但李余宁心里门清。这胡氏两兄弟明显不对劲,在没有弄清楚情况之前,他不会贸然与他们接触的。

    更让李余宁上心的,是胡大江所提及的这个“同心会”。胡大江忽然向众人指引这么一个出路,李余宁心中自然疑窦丛生。

    别人不会起疑,但事先就与胡大江有过接触的李余宁,自然感觉这其中另有蹊跷。

    同心会这么一个组织,玉门内的其他家族不可能不知道。李余宁打算去问问余府的人。

    回到余府,李余宁在廊道处遇到一气质干练的少女,正是余正初的亲女儿“余玉英”。

    “少侠可知我堂哥去处?”

    李余宁道:“听说是仙长有召,应当是去拜见仙长了吧。”

    “多谢少侠。”

    余玉英说着就要离去,李余宁赶忙叫住:“余姑娘且慢。”

    “少侠有何指教?”

    “不敢当。方才城内有江湖人闹事,我去凑了个热闹,听说他们要加入一个什么‘同心会’,不知余姑娘对这个同心会了解多少?”

    余玉英思索片刻,道:“玉门地处丝绸、茶马、皮毛商贸之要道,往来异域商客极多,长此以往,便有不少异人在此住下。这同心会最早便是如此成立的。”

    “后来同心会不断扩大,许多分明是大乾子民、但并非玉门的人也加入其中,最后便有了如今的规模。”

    说到这,余玉英也有些不满:“这同心会仗着与域外西方之地的关系,占了我玉门人不少生意。俗话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少侠还是少去接触为好。”

    李余宁听着这话,就知道自己没有必要再向余玉英询问关于同心会的事情了。

    就好像之前余子平那样,城内商户的涨价在他看来奸诈,但余府的涨价,再余子平看来却又理所应当。

    李余宁知道,这并非人有双重标准,恰恰相反,这样的人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以自身的利益——利己则善,损己则恶。

    一旦涉及到自身的利益,这个人言语就不可尽信了。

    李余宁对自己分辨真假的能力没有信心,相较于打听有失偏颇的消息,还不如自己亲自去走一遭。

    “多谢余姑娘为在下解惑。”

    余玉英摆了摆手:“举手之劳罢了,少侠若无他事,我便先告辞了。”

    “姑娘慢走。”

    余玉英匆匆离去,李余宁则是陷入了思索。

    这同心会乃是玉门异乡人结成的会社,其中难保没有吐蕃而来的喇嘛教信徒。而胡大江整个人大变样之后,也在有意无意引导江湖人加入同心会。

    不论如何,这同心会都十分可疑。

    李余宁向来是个行动派,见天色尚早,他干脆便再出门去,往城东而去。

    玉门城东,异乡客汇聚之地,气象果然大不一样。雕楼画栋依旧不少,但更多的是各色异域建筑,圆顶的、尖顶的,不逐一而论,街上的行人衣着颜色艳丽,与大乾人的习惯截然不同。

    李余宁很快就看到一个熟悉的标志。

    一座石制建筑的拱顶上方,顶塔之上,赫然竖着一个十字模样的标志。

    这标志,与他当日所见的大秦景教标志一般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