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墨宋 » 第四十四章 战略失误

第四十四章 战略失误

    在华夏的历史上,北方政权要想南下,无非是那东、中、西三条路线罢了。

    其中,东线是指:开封一徐州—合肥—长江—南京(建康)

    而中线则是:洛阳—南阳—襄阳—荆州—长江—南京(建康)

    最后的西线则是:秦岭—汉中—大巴山—四川盆地—长江—江汉

    其中,川陕西线主要依托秦岭和汉水,以蜀道之险为防御基础。四川防线极为重要,一旦突破,四川将无险可守,一旦北方政权拿下四川,就完全控制了长江上游,基本就能一统江山。历史上,东晋、刘宋等王朝就走过这条路线。如今,四川防线对南宋更是重中之重,而吴玠、吴璘兄弟就是在此成就封王功业的。

    但川陕西线因有秦岭、巴蜀的崇山峻岭、蜀道之险作为天然屏障,无疑是最难攻克的路线;

    而中线虽然曾是很多政权南下的首选,淮河支流汴水和泗水可以直抵中原核心地区,汉水支流也可以直逼关中地区。而襄阳城处于淮河和汉水的交点上,只要襄阳不失,整个防御体系就能成型。而一旦荆襄或川陕突破,整个防御体系将门户大开,长江就变成了高速公路,从上游的汉水和长江顺流而下进兵,很快就能攻取江南。

    但襄阳地理非常复杂,它三面环水、背靠大山,南面多为滩涂、沙洲,北下大军根本没法绕过,冒然挺进,就会被人断了后路,抄了老底。而樊城与襄阳互成掎角之势,链桥相连,想要快速突破无疑是千难万难。

    所以,为了实现“三个月就要立马吴山第一峰”的豪言壮语和速战速决的战略目标,完颜亮考虑良久后,最终还是决定从东线进攻。

    当年赵九弟在应天府(河南商丘)称帝,但畏金如虎的他最终却选择了在应天和建康后方的临安作为临都。

    但在大的战略上元来看,这几个位置的差别其实是不大的,一旦形势一发不可收拾,临安的优势无非是能为赵九弟多争取几天的逃跑时间罢了。

    完颜亮要想从东线顺利渡江灭宋,那就不得不面对江淮的天然水网。

    南宋要想保住政权,就必然要守住长江。

    但长江天险从荆襄到九江,再到建康(南京)的战线过长,是根本无法过于分散兵力处处设防的,所以只能选几个易守难攻的突破口加强驻防,如采石矶、瓜州、田家镇等地。

    长江虽为天堑,但是只要有水师,则立马变成宽阔的高速公路,想去哪就去哪,无从阻拦,如果一旦有某一个点被敌人突破,那就会触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兵败如山倒,被敌人迅速瓦解整道防线!

    所以,这时候淮水的战略纵深价值就充份体现出来了。

    淮河至长江地区水系茂密,支流众多,例如淮河的支流颍水,涡水,泗水等等,而且淮河的终点洪泽湖也是长江以北地区的大型湖泊。

    完颜亮的大军如要从这个路经南下,就必然要沿着颍、涡、泗三水前进。那南宋只要在此三河与淮河的汇集处(寿春、钟离和淮阴)驻守重兵,就能起到一夫当关的巨大作用。

    另外,东线上还有一个徐州不得不提,白居易在《长相思》里就曾这样描述徐州的战略重要性: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汴水发源于开封西北的蒗荡渠,从荥阳北面的黄河东返开封,经商朝古都商丘,然后在徐州这里与泗水会合。

    而泗水发源于山东,流经鲁国的都城曲阜过沛县,在徐州收汴水,然后向东南流入淮河。

    淮河有邗沟和长江相连,从长江南岸的进口,经江南水系,可直达苏州和杭州。

    这就点明了徐州的地理位置。

    所以古代兵家又有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徐,守徐必守荆襄的共识。明末顾炎武甚至指出了“厚荆襄”和“阻两淮”为东南立国之本。

    前面说到,完颜亮这次南下的兵力只要分为四个战区:川陕、荆襄、两淮和海路,其中川陕与荆襄(京湖)不过是他牵制宋军的棋子,其主要进攻路线则选择在了两淮,奇兵与后手则放在了海路。

    完颜亮可是吹过“三个月就要立马吴山第一峰”的牛13的,那这条路线无疑是最有机会让他快速成就13神的最佳路线的。

    在南宋而言,淮东防御区以扬州为核心,淮安和盱眙为辅,为江左地区的核心防卫区,如果将前线延展到徐州附近,则比较容易防守。历史上也很少有从这一路突破的,大概只有靖难之役和清军南下,从扬州突破,一统江山。

    而淮西防线,以合肥为中心,北部的涡阳、寿县、大别山为支点,是历史上南北拉锯时期战争最为频繁的地区。三国时孙权就一直在合肥鏖战,前秦和东晋在这一地区有淝水之战,北魏刘宋,北魏和南齐也在这一区域轮翻大战,南宋和伪齐以及金国也在此连番大战。

    但是这一区域有着密布的湖泊和河网,还有坚城为点,形成以点带面的防御纵深体系,也很难被突破。历史上除了侯景,其他从这突破而成就功业的还真是少见。从这一点来看,还是要佩服完颜亮的魄力的。

    有鉴于此,再根据掌握的情报得知完颜亮此前在汝州一带活动,而汝州在京湖地区的正北。所以南宋的朝堂大部分都认为完颜亮南下必然以京湖(荆襄)或淮东为主,没想到完颜亮却来了个声东击西,在汝州虚晃一枪后,就将主兵力调到了淮西一线。

    于是,在兵力与人员安排上,南宋方面就出现了战略布局的失误,给完颜亮留下了巨大的漏洞。

    虽然完颜亮号称率领了六十万大军南下,但时下金国的在册兵籍人数大概是五十一万。

    在去除逃亡兵丁,留守各都军队,镇压契丹的三万人,镇压魏胜等汉人起义约万人,投靠金世宗完颜雍的约二万人,共计约十万人后,完颜亮手上的正规军和射粮军等兵员的总数大约在四十一万,其中正规军约31万,射粮军和运粮丁约10万(射粮军供应粮草和负责杂役,有时也参与军事行动)。

    双方在兵力分布上大体如下所示,川陕(金:5万VS宋:5万)、京湖(金:2万VS宋9万:)、两淮(淮东:金:5VS宋:7万;淮西:金:25VS宋:7万)、海战(金:7万VS宋:3千)。

    在人员安排上,南宋在四月份时,因金人决欲败盟,朝议就对各战区的大将作了安排:时御前诸军都统制吴璘戍武兴,姚仲戍兴元,王彦戍汉阴,李道戍荆南,田师中戍鄂渚(后被杜莘老弹劾撤职),戚方戍九江,李显忠戍池阳,王权戍建康,刘锜戍镇江,壁垒相望,而襄阳独未有备,故命吴拱以所部戍之。

    六月威武军节度使、镇江府驻劄御前诸军都统制刘锜为淮南、江南、浙西制置使,节制各路军马。

    从以上数据来看,南宋方面最臭的一步棋就是将过多的兵力浪费在了京湖战区,而只投了区区的七万人应对金国的25万人。

    在六月的那场全体军事会议中,时为中书舍人的虞允文是为数不多看清这一切的“不必发兵如此之多。虑必不从上流而下,恐发禁卫则兵益少,朝廷内虚,异时无兵可为两淮之用。”、“金主已去,请留闵后军屯江池之间。若金出上流,自江鄂往援。即淮西兵盛,便出大信口,近采石,亦可以援淮西。”,但无奈人微言轻,根本无法改变这一事实。

    而且,更为可怕的是,在兵力对比最为悬殊的淮西战区,南宋安排了一个最令敌方最意想不想的又一软脚蟹——王权!

    南宋,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