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不装了,我就是朱元璋! » 第19章:如果你能劝说他出仕,朕一定会有重赏!

第19章:如果你能劝说他出仕,朕一定会有重赏!

    听到这话,三人都冒出了冷汗,但没有人愿意改变立场,彼此相互观望,眼中都流露出一丝侥幸的神情。

    他们心中都在想:朱元璋不会因为这件事真的对他们动刀吧?

    每个人都有着相同的念头,幸好他们赌对了。

    既然李作清已经提出了解决方案,朱元璋自然不需要采取极端措施。

    看着这些朝中重臣都只顾自己的小利益,而不考虑分担他的忧虑,朱元璋感到极度失望,同时对李作清的看法更加积极。

    可惜这年轻人无论如何都不愿出仕!

    心中轻叹,朱元璋挥手示意李善长讲话。

    李善长立刻明白了朱元璋的意图,在三人震惊的目光中开始解释内阁的制度……

    朱元璋在考虑是否透露李作清的身份,这让他犹豫不决。

    李作清不愿出仕,朱元璋也不想透露他的身份,因为他仍希望能不时向李作清请教。

    而每多一个人知道李作清的存在和才华,就意味着朱元璋的身份暴露风险增加。

    朱元璋有这样的顾虑,而聪明的宋濂看到朱元璋犹豫,便不再追问,改变话题说:

    “陛下,老臣此来其实还有其他事情!”

    “请说,爱卿!”

    朱元璋十分重视宋濂,看到宋濂不再提及李作清,稍微松了一口气,笑着回应。

    “我已经有两天没见到太子殿下了,请问陛下,太子现在在哪里?”

    “如果他对学业不感兴趣,或对我的教学不满意,我年纪也大了,正想辞官回乡,陛下可以另请名师。”

    宋濂突然激动地说道,作为一位大儒,他或许对朝政的纷争不太关心,但对自己学生的教育却非常重视。

    宋濂本来并不想出仕,主要原因是他看不起朱元璋的出身,因为朱元璋不是士族,这也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普遍看法。

    但对于自己的弟子朱标,宋濂却十分喜爱,认为他仁厚、老实,尊师重道。

    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宋濂这些年也一直在悉心培养他。

    近几日,朱标却悄然消失,连续缺席了好几堂课程,这让宋濂感到十分恼火。

    朱元璋也感到意外,朱标目前正住在李作清的农庄里,他暂时忘记了宋濂的事情。

    如果换作别人,敢以辞官威胁朱元璋,朱元璋早就对其采取了严厉的措施。

    但宋濂不同,作为大明文坛的领军人物,他是天下读书人的楷模。

    朱元璋之所以敢大胆地清理官员,是因为有无数读书人等着出仕。

    清除一批后,还有更多等待上位,他并不担心缺少人才来治理国家。

    但如果对这位全天下读书人的楷模采取行动,朱元璋担心今年刚恢复的科举,应试的读书人可能会大幅减少。

    朱元璋完全可以让宋濂离开,如果宋濂辞官,他甚至可以将其软禁在京城。

    但朱元璋也了解宋濂的性格,尽管有学问,却有些守旧,极为重视名誉。

    宋濂可能会选择自杀来表明自己的立场,这样朱元璋就会留下逼迫大儒的恶名。

    经过深思熟虑,朱元璋叹息一声,说:“名寿,不必过于担心。

    如今标儿正在和一位奇才在一起修身养性,过几天自然会去找你。”名寿是宋濂的表字。

    宋濂半信半疑地看着朱元璋,他费了大力气将朱标培养成一个符合士大夫标准的仁君贤君,不希望朱元璋将朱标引回旧轨。

    朱元璋无奈地说出实情:“好吧,名寿,那位奇才正是提出内阁制度的人,绝非平凡之辈。”

    “你若不信,可以亲自去看,但必须答应我,在那位奇才面前不透露标儿的身份!”

    “为什么这样?”宋濂疑惑地问。

    “这话说来话长,但名寿,如果你能劝说他出仕,朕一定会有重赏!”

    听到这话,宋濂心中不由升起一丝不安。

    朱元璋竟然如此重视他口中的这位奇才。

    虽然他不看重名利,但内心也有一份好胜之心。

    既然朱元璋认为有人比自己更适合教导朱标,宋濂自然想要看看这个人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

    ……

    在农庄,朱标和李作清正在田间和佃户们一起种植番薯。

    李作清认为番薯是国家的重要资源,认为它值得他用全家的性命来换取,这自然有它的理由。

    除了亩产高之外,更重要的是番薯不挑剔生长条件,适应性强,耐旱耐贫瘠,不易受虫害,种植起来几乎无需过多操心。

    现在李作清庄的土地中,大约七成是优质良田,种植番薯甚至有些浪费,因为番薯并不需要如此肥沃的土壤。

    但为了更好地看到效果,李作清决定不再过于计较这些细节。

    老实说,最初李作清让朱标一起下地种植时,朱标是拒绝的。

    但李作清坚称朱标身体太弱,如果不加强锻炼,可能活不过四十岁。

    如果是别人这么说,朱标可能不会在意,但他知道李作清不同寻常,甚至被认为是文曲星下凡。

    司天监的监正还说朱标命中有劫,只有像李作清这样的人才能救他。

    最初朱标半信半疑,但越接触李作清,他越是震惊。

    朱标甚至开始怀疑,世上没有李作清不知道的事情。直到李作清提出组建内阁的方案,朱标彻底信服了。

    尚未到弱冠之年,其他人可能还在苦读四书五经,而李作清的每一言一行已经能够影响整个大明的政局。

    如此非凡的才能,若不是文曲星下凡,又能是何人?

    李作清说他自己身体虚弱,需要锻炼以延长寿命。

    朱标因此认为自己的命运可能就取决于这里,所以他在干活时特别卖力,让周围的佃户都感到困惑。

    他们不禁思考,这位看似柔弱的公子是否遭遇了什么刺激?

    这位皮肤娇嫩的公子怎的如此甘于劳作,怕不是遭遇了什么事?

    朱标并不知道这些人的想法,只是觉得有些好笑。

    他身为大明太子,不是在处理政务,而是亲自下田劳作,这在历史上可能也是独一无二的。

    “李兄,你所说的这种叫做番薯的作物,真的能达到你说的那样,每亩产量千斤吗?”

    李作清在指导佃户播种时,有些不耐烦地回答:

    “如果不行,我就把自己的脑袋割下来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