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不装了,我就是朱元璋! » 第20章:哼,看一遍就说读完了吗?

第20章:哼,看一遍就说读完了吗?

    朱标这几天已经问了很多遍这个问题,李作清也有些失去耐心。

    “君子要慎言!”

    一声大喝突然响起,所有人下意识地抬头看去,看到一位满头银发但精神矍铄的老者站在田间,来人正是宋濂。

    他此前已经打听到了李作清的姓名和住址,于是急匆匆地前来。

    当经过田间,听到李作清不耐烦的回答,他不自觉地提出了批评。

    然而,宋濂很快便愣住了,因为他在一群直起身望向他的佃户中,竟然发现了朱标的身影。

    “老师!”

    朱标同样震惊地叫了出来。

    宋濂突然愤怒地质问:“你这是在做什么,身为皇……”

    朱标吓了一跳,急忙再次大声喊道:“老师!”

    宋濂愣了一下,突然想起朱元璋之前千叮咛万嘱咐他不要透露朱标的身份,于是迅速收回了皇储二字,尽管如此,他依然愤怒地说:

    “作为读书人,怎可荒废时间,不去勤学圣贤之言,领悟书中之理,反而在田间劳作?”

    朱标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他向来尊师重道,自然不会反驳宋濂的话。

    “老先生,您的话有所偏颇。”

    “俗话说,耕读传家久,文化绵延长。”

    “读书人若不懂农事,怎能理解民间疾苦?那样的读书人即使学识渊博,对世间又有何用?”

    这话是李作清说的,宋濂听后,惊讶地看向李作清。

    李作清因为今天要下田,特意穿上了农户的衣服,宋濂惊讶的是这样的言辞竟然出自一个看似乡野少年之口。

    “听你说话,似乎也是个有学问的人,你知道我是谁吗?”宋濂带着些许傲气问道。

    “不知也不想知。黄兄,如果这位老先生与你有旧,你就好好招待他吧。”

    宋濂的无端优越感令李作清感到不悦,但由于朱标的关系,李作清并未当面争执,只是淡淡回应后继续低头干活。

    “你……你这小子,怎么如此无礼!”宋濂立刻感到气愤。

    “老师,请别生气,李兄一向行事与众不同,并无不敬之意!”

    看到宋濂愤怒,朱标赶忙跑过来,连身上的泥土都没顾得上清理,急忙为李作清解释。

    “哼,他也不敢。”

    宋濂看到朱标恭敬的态度,心情稍微好转,轻哼一声,然后高傲地说:

    “你这年轻人,不识大体,不过我不与你计较。问你,听过潜溪居士这个名字没有?”

    宋濂脸上的自负表情丝毫不减,期待着李作清听到他的名号后会立刻改变态度,恭敬地对他表示尊重。

    作为明初文坛的领军人物,凡是读过书的人,都不可能不知道潜溪居士的名号。

    但宋濂随即震惊地发现,李作清不仅没有恭敬地向他道歉,甚至连看他一眼都没有,只是全神贯注地指导佃户种植。

    宋濂不愿就此罢休,认为李作清可能没听到,便提高了音量再次重复了一遍。

    李作清终于抬起头,带着疑惑看了宋濂一眼,随后平淡地回答:“听过。”

    “那就是我!”

    宋濂自豪地说道。

    “嗯。”

    李作清再次应付了一句,然后继续干他的事,激怒宋濂到了几乎昏迷的地步。

    “放肆之徒,无礼小子,浅薄无知,轻视长辈!”

    宋濂气急败坏地大声斥责,朱标赶紧拉住宋濂,连声为李作清求情。

    实际上李作清并非故意刁难宋濂。

    首先,宋濂最初的傲慢态度让他反感,其次,还涉及个人的过往恩怨。

    直到现在,李作清仍然记忆犹新,自己曾在初中时背诵宋濂撰写的《送东阳马生序》,不知被罚抄写多少遍……

    李作清心中对宋濂的不悦,与其它几位历史人物一样,包括诸葛亮的《出师表》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这些都只是李作清个人的小小恶趣味,但实际上,他还是对宋濂这个人颇为尊敬。

    在元朝统治期间,朝廷曾召宋濂出仕,并提供极其优厚的待遇。

    但宋濂几乎未做任何犹豫就拒绝了,甚至不惜激怒元朝贵族。

    隐居于深山老林长达数十年,直到朱元璋驱逐元朝统治后才现身。

    正是因为这份不屈的傲骨和博学,使李作清对宋濂刮目相看。

    待宋濂的怒声稍歇,李作清放下手中之事,走至宋濂跟前,恭敬地行礼,说道:

    “在太史公面前,晚辈未能远迎,实属失礼!”

    宋濂见此,冷哼一声,虽然不甚满意,但还是点头表示认可,说道:

    “罢了,老夫不与你多计较。这庄园既是你的,你可知道附近是否有一位名为李作清的人?”

    “实不相瞒,下人正是李作清。”

    听闻此言,宋濂震惊地睁大眼睛,惊呼道:

    “你便是李作清?”

    宋濂极为震惊。

    他原以为提出内阁制度之人至少也是一位深谙政事的老学究,此次前来也是带着比较的心态。

    然而,当得知李作清竟然是一个尚未成年的少年时,宋濂感到难以置信。

    “确实,晚辈的名字就是李作清。”

    宋濂看起来仍然难以接受这一事实,过了好一会儿才恢复常态。

    轻咳两声,有些做作地问道:“四书五经可都读过了吗?”

    李作清有些无语,这些儒生,特别是年长的。

    总爱摆出教导人的姿态,刚交谈不久,就开始询问学问了。

    但李作清也不想彻底得罪宋濂,以免真的给自己落上“狂生”这样的名头。

    李作清对宋濂的看法与朱元璋出奇地一致,将他视作茅坑中的一块石头——不是特别重视,但又担心不慎触碰后会弄脏自己。

    于是李作清只得恭敬地回答:“回太史公的话,已经读完了。”

    “哼,看一遍就说读完了吗?”

    宋濂不屑地哼了一声,继而又问:“你有选定自己的本经吗?”

    四书五经是读书人必读的经典。

    但由于人力有限,现在的读书人通常从这些经典中选择一本作为自己的本经,重点研究,类似于后世的主修科目。

    “五经都是我重点研究的本经,没有主次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