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不装了,我就是朱元璋! » 第24章:这是在进行学术研究!

第24章:这是在进行学术研究!

    “况且,我的炼盐法能确保产品的统一品质,并采用流水线工艺,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

    “按照我的设想,如果大明境内设立十到二十家盐厂,大约只需一到两万盐工,即可生产足够全民所需的细盐。”

    “而那些余下的盐工,完全可以转而从事农业,为大明增添更多有效劳动力!”

    朱标听后眼前一亮,但随即又困惑地询问:“流水线是何物?”

    李作清含笑解释:“即是将重复性工作细分为几个单独的环节,每位熟练工匠只需负责其专项工序即可。”

    “如此,既缩减了工人培训时间,又能提升工作效率。”

    这种方法在未来被视为极端压榨劳动力、令人深恶痛绝,但在这个时代,却是提高生产力的绝佳手段。

    而且,被“压榨”的劳工们并不会感到不适。

    朱标听后心中震动,感觉自己又从李作清那里学到了不凡的知识。

    孔子的弟子们根据孔子生前的言论编撰出《论语》,成为后世学者们手中的珍宝。

    现在朱标心生一念,想要将李作清所述的每一句话记录下来,编撰成《泰语》。

    或许将来李作清也能成为像孔子那般的圣贤。

    李作清看到朱标的反应,笑着说:“看来这新制的盐,的确比市面上的普通盐要好得多。”

    朱标点头,忍不住再次舔了舔手指,“如果这样的盐能大规模生产,对百姓来说绝对是福音。”

    “的确如此,但这仅仅是个小试验,真正的变革还需要时间。”李作清沉思着回答。

    朱标听后,脸上露出沉思的表情说道:

    “李兄,你这样做可能会触犯禁忌,你考虑过这一点吗?”

    李作清微笑着回答,“我当然考虑过,但对我来说,探索知识和技术的价值远超过这些所谓的禁忌。”

    朱标听后沉默片刻,最后点头表示同意,“李兄,我支持你,但你也要小心行事。”

    李作清点头,“谢谢朱兄的提醒,我会注意的。”

    这时,外面忽然传来喧闹声,李作清和朱标对视一眼,感觉情况可能不太好。

    正谈话间,院外突然传来一声怒喝。

    “开门!有人举报此处有人暗中贩卖私盐,快速开门!”

    随后是一阵敲打声,李作清紧皱眉头,起身前往。

    只见院门已被粗暴破坏,数名身着官丁服饰,胸前绣有“盐”字的官差站在院中。

    难道是都转运盐使司?

    观察这些人的装束,李作清即刻明白来者身份,眉头更加紧锁。

    明朝初期的盐政延续元朝制度,都转运盐使司负责监管全国盐税。

    虽然都转运使的官职仅为三品,但权力相对独立,除了名义上归户部管辖,实则唯朱元璋能够指挥。

    当然,李作清并非惧怕他们。即使李善长不再担任左相,仍是文官领袖,六公之一。

    作为李善长之子,他在京城中也可横行无忌。

    然而令李作清真正皱眉的,是他刚完善细盐制作,都转运盐使司便如此巧合地出现,未免太过蹊跷。

    “几位差爷,不知何事?”

    李作清平生未曾与此类基层官员打交道,但某些事情始终不变。

    李作清悄悄拿出三四两重的银子,递给领头的官员。

    那官员身着官袍,胸前绣着鹭鸶标志,显示其为六品官员,是都转运盐使司的副使。

    大明官员的俸禄较低,朱元璋尚未提高俸禄。

    因此这笔钱对一名六品官员来说算是可观,李作清并非要其办事,只想避免麻烦。

    但那官员对李作清手中的银子不屑一顾,根本没接。

    上级已经吩咐,有大人物要找这里的麻烦,他不会为了这点银子冒犯大人物。

    李作清皱眉更紧,感觉到对方似乎别有用心。

    “这些盐是你们私自制造的吗?”

    “根据大明法律,私制盐贩乃重罪,犯者将被流放。”

    说着,那官员指了指前面的铁锅,看到锅中的细盐时,眼中露出一丝惊疑。

    作为负责盐务的官员,他从未见过如此品质的盐,晶莹剔透,无杂质,颗粒大小还非常均匀。

    尽管心中惊讶,但表面上波澜不惊地继续说:“这里有确凿证据,来人,把他们抓起来!”

    随着命令,几名差役迅速上前。

    朱标急忙走上前说:“大人,您误会了,我们并非私制盐,而是在进行学术研究,格物致知!”

    “胡说什么学问,格物致知,你当我是傻子吗?”那官员怒斥道。

    他斜眼打量朱标,觉得有些面熟却又认不出来,便没在意,继续质问:“那么,你也是私盐同伙?”

    “来人,把这个罪犯也抓起来!”

    朱标一时愣住,作为大明太子,这还是他第一次遭受如此态度,即使平时温和,此刻也不禁生气。

    但他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

    几名差役已经走到他的面前,给他戴上了镣铐,李作清的遭遇也是一样。

    “怎么,还有什么遗言吗?”

    那官员得意洋洋地在李作清面前晃悠着,而李作清的眼神则愈发寒冷。

    被莫名其妙地铐上,任谁心情都不会好。

    “敢问大人,能否让我给家人留下一封信?”李作清冷冷地问。

    官员大笑着回答:“哦,还期待有人来救你?”

    “别做梦了,贩卖私盐的罪名,你全家都得流放,什么信都没必要,到了流放地自然能团聚,哈哈!”

    又笑了两声,然后立即严肃起来,对手下命令道:“带走!”

    “遵命!”

    差役们迅速上前制住朱标和李作清,向院子外走去。

    由于动静过大,外面已经聚集了众多佃户,他们都忧心忡忡地望着李作清。

    在佃户眼中,李作清无疑是个好东家,从不欺压或打骂佃户,还曾减免两年租税,他们当然不愿见李作清被抓走。

    然而百姓对官员天生有一种本能的恐惧,民不与官斗的道理并非空穴来风。

    因此,这些佃户只能远远地观望,即便有人想要上前,看到差役轻轻拔出刀鞘的一角,便又立刻退缩了。

    李作清在佃户中发现了李四,立刻用眼神给他发了一个信号。

    李四稍微愣了一下,然后立刻向城中方向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