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生85,多了一个舅舅 » 第十四章 送别与漫漫上学路

第十四章 送别与漫漫上学路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做事风格和方式。

    身在其中可能不觉得,可是,通过后辈人去评价,一般总能找出很多那个时代人物的共性相似点。

    八十年代的人做事雷厉风行,商量好了,就厉风急行的办了。

    为什么会这样?

    殷建设有自己的个人分析:

    八十年代,掌控大局的都是三四十年代出生以及以前再早个十年,生存下来的这批人。

    这批人从出生,就面对的是国破山河碎。

    既要面对地方军阀,土匪,外敌等很多不确定的外来势力,又要面对疾病,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困难,更有朝不保夕或者乞讨才能求活的生命威胁,人生变化剧烈,能够活下来的,都是时代的苦水里泡大的,所以他们坚毅倔强,容易抱团,有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生存的小智慧。

    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呢,经历的是反帝反特的全民皆兵的军事化训练,又经历过饥荒,上山下乡,了解农村,八十年代的时候,他们正是三十岁青春热血,要么重新开始进入大学,要么进入工作岗位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所以他们总觉得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做出点事情,来奉献社会,做事风格硬朗,行动迅捷。

    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呢,就是一个矛盾体,很多生于农村,了解农村,一部分也做过下乡青年,加上时代局限,小部分人还是喜欢与人斗其乐无穷,以斗争为纲的意识浓烈,还有另一部分呢,实际不了解农村,七十年代末,这部分人赶上了时代浪潮,直接读书上了大学,这部分人既崇拜强权,又想享受特权,他们想学习父辈,金戈铁马,可是和平年代机会有限,又想独立特行,张扬做事不考虑后果,等到2020年以后,这批人里的个别人,被网络这个人人都是发布人的功能器放大,于是就有了,不是时代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那句时代感慨。

    我为什么写出这么大篇幅的一段话,因为创作这篇文稿的时候,我也在想,为什么八十年代发生的很多事情,等我长大了,再去回看,很多事情都是那么魔幻,发生的都是那么的让九零,零零,一零后不可思议、不可理解。

    为什么八十年代,被称为黄金时代,确实是有时代原因,这个时代的人民普遍性的有一种悲壮的社会使命感,他们既在反思、批判失去的宝贵十年,又在羡慕期盼国外的美好生活;既在全面西方化的模仿外国人的习惯,又在文学作品里寻找千年文化的根茎;既在偷偷摸摸听流行歌曲、烫爆炸头、穿牛仔裤,又在害怕脱离传统的家庭、婚姻。

    到了晚上,老妈和老爸又商量起了孩子读书的事。

    老妈高来娣将儿子最近的表现一阵猛夸,就差对自己老公说,我给你生的这个儿子智商绝对在线,你别怀疑了,这小子像他舅一样,不能再耽误了,一定要提早让他读书去,将来一定能出息。

    老爸领会了老婆的意思,把自己贴身藏的钱交给老婆,然后一再咛嘱要藏好,这次小舅子去外面读大学,钱肯定紧张,原本打算还好外债,年底或者明年条件好点,买台电视的,电视也别买了,先应一下小舅子的急吧。

    商量完正事,久别夫妻,抓紧休息,最要紧的事……睡觉。

    三天后,高吉利就用录取通知书,托人买好火车票,要出门了,身上带的东西都装好了,全家人能来的,都来送行。

    外婆更是把邻居们送来的鸡蛋煮好,咛嘱着儿子路上吃,不抓紧吃要放坏了。

    小舅高吉利从马车上下来,背好背包,其它行李包裹,老爸和大舅在帮忙提着,外婆只能送他们到黄河渡口,黄河上没有船,有的只是羊皮筏子,人们通过筏子过河,旁边还在修大桥,桥还没有修通。

    等到几十年后,羊皮筏子成了特色的旅游景点项目,和骑骆驼一样,游客喜欢在上面打卡拍照。

    实际上坐筏子过黄河很危险,现在黄河水还是很激情澎湃的,不像后世,如果不南水北调,都要断流了,温柔的像个女孩子。

    现在的黄河更像是中年大妈,没准那天就发一次脾气,这样的结果就是有人要落水了,被人合力救上来,戏称为: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儿子,一出门就走了这么远的路,家人们充满了担心,渡过黄河,去火车站上车,才是几千里行程的第一步,后面还要在长安,魔都中转,车不是直达,也没有直达的车次,外婆一再嘱咐小儿,一定要注意安全。

    殷建设只能像个木头人,暗自猜测小舅的空间操作。

    等到皮筏子人员凑齐,缓缓离开河岸,殷建设大喊一声“多写信小舅,小舅多发财。”他的这一嗓子,一下子把周围人都逗乐了,冲淡了不少离愁。

    周围送行的人,听到这话都笑了起来,个别人还唱起了“哥哥你走西口,妹妹我眼泪流……”

    殷建设脸皮厚,无畏的接着喊了一句“娶个舅妈回来”,一下子把周围人整破防了。

    船工苍凉的西北秦腔版的号子唱起“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九十九道湾里有九十九条船,九十九条船上九十九根竿,九十九个艄公来把船来扳……”

    此去蛟龙入黄河,天下哪里去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