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重建罗马 » 第26章 真实的反法同盟

第26章 真实的反法同盟

    法国大革命还揭露了一个赤裸裸的事实,反动的力量是极为庞大的!

    欧洲有其特殊的潜规则,维护贵族与君主的统治!

    不然为什么亚历山大要杀一个别的国家的贵族还要让鲁博米尔斯基去背锅。

    拿破仑的上台把这个潜规则踩在了脚下,波拿巴家族这样的新贵竟然打出了皇帝和这么多的国王。

    但有个常见的误区是,欧洲贵族绝对无法容忍波拿巴家族这样的“新贵”。

    然而从事实可以看到,这时候的德意志各个邦国的君主们(理论上历史最悠久、最反动的贵族群体),争相对拿破仑献媚,除了众所周知的奥地利公主嫁给拿破仑之外,巴伐利亚的公主嫁给了拿破仑的养子欧仁,符腾堡的公主嫁给了拿破仑的弟弟,它们的君主对拿破仑的奖赏(把它们提升为王国)非常满足,当了拿破仑忠心耿耿的小弟,萨克森国王甚至直到1813年还为拿破仑效力。

    至于奥地利,1813年它是最后一个参战的列强,它一直在考虑留下一个强大的法国,维持欧洲的平衡,直到梅特涅和拿破仑谈崩之后,它才下决心彻底站在反法同盟一边(到了维也纳和会上,梅特涅还是和塔列朗串通一气,阴谋对付沙皇。)

    很明显,固然老贵族不可避免地会鄙视新贵族,但是君主们做判断,都是根据自身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并不是那么特别在意虚名,拿破仑成功地笼络、挟制到了一大批旧王公贵族给自己服务;而且沙皇、奥皇和普王这些“反动君主”,消灭拿破仑的原因也不是出于个人仇恨,而是根据当时形势做出的一系列选择,在另外的一些情况下,他们反而成为了拿破仑的盟友。

    拿破仑强行吞并西班牙,虽然在各个君主国之间引发了惊恐和猜疑,但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让各国君主下定了“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扑灭拿破仑”的决心,相反1809年奥地利趁机对拿破仑宣战的时候,它发现在大陆上只能靠自己来对抗拿破仑。

    “反法同盟”虽然存在,但是在1813年之前,除了英国之外,它的成员是变幻不定的,总是有大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选择了隔岸观火,从头到尾就不存在什么“哪怕耗尽本国的血,也要毁灭拿破仑(或者法国)”的反动势力集团,哪怕战斗意志最为坚定的英国,面对连绵不绝的战争的消耗,也时常有过力不从心的感觉,不断涌现出主和派。

    为什么到了1813年之后,突然真的出现了一次真正统一的“反动势力”大联合呢?

    并不是因为“反动势力”突然幡然醒悟,觉得自己必须和拿破仑不共戴天(别忘了1812年德意志诸邦还在跟着拿破仑一起打俄国),而是因为1812年拿破仑的征俄之战彻底失败,彻底葬送了自己的精锐部队,实力损耗到了已经无法维持他的帝国。

    总之,在面对整个欧洲终于联合起来的力量,已经大大削弱的法国确实已经难以抗衡了,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君主是拿破仑还是路易十四已经无关紧要了,没有了足够的实力,就没有了相应的威慑力,列强联合起来围攻法国再也没有了任何顾忌,开始分食法国留下的利益和空间。

    当然,就下场来说,拿破仑和路易十四还是有区别的,路易十四输了之后依旧可以做国王,拿破仑输了之后做不了皇帝,但既然拿破仑赌得这么大,输的时候更惨一点也是理所当然的吧……

    用简单的不等式秒杀法来总结一下:仇视你≠要揍你要揍你=你变菜了且挡我路了

    这也是为什么“反法同盟”之间就屡屡勾心斗角,甚至彼此之间刀兵相见。

    第一次反法同盟草草收场;第二次反法同盟俄罗斯中途退场,普鲁士作壁上观,奥地利承受了巨大的军事灾难;第三次反法同盟普鲁士继续看戏,坐视奥地利一败涂地;第四次反法同盟轮到奥地利看戏;第五次普鲁士、俄罗斯一起看戏,坐视奥地利再次丢了首都……

    直到第六次反法同盟,欧洲列强才终于全部联合起来和法国开战,终于压垮了法兰西帝国(但即使这个时候,仍有不少德意志邦国依旧站在拿破仑一边)。

    很明显的事实是,虽然法国实力强大、资源雄厚;虽然拿破仑武勋盖世,但是法国掌握的资源和人力,并不足以和整个欧洲相提并论,如果真的存在一个必须要消灭法国才肯罢休的欧洲反动势力大同盟,那法国早就会失败,拿破仑也不需要等到1813年和1815年才黯然退场。

    1789-1815年所发生的冲突,并不只是欧洲反对法国的战争,同时是欧洲各国之间矛盾的总清算,只是被拿破仑这个过于光辉的名字所掩盖,所以人们往往忽视了它而已。这期间有俄罗斯、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波兰的矛盾,也有俄国和英国之间的矛盾(俄国和英国一度还成为了交战国)——或许正是因为积累的矛盾在短时间内释放干净了,所以欧洲接下来才能和平40年没有大国战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