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我,刘禅,匡扶汉室 » 2:欲要舌战群儒

2:欲要舌战群儒

    烛火在烧,发出丝丝的声音。

    些许躁动声很快平息。

    所有人都看向刘禅,这比魏延后来居上都督汉中还要令人费解,诧异。

    父子俩这是闹矛盾了?

    “嘿嘿。”

    就在此时一道狡黠的笑声打破了寂静。

    众人只看着张飞咧着嘴笑,看着刘禅一脸欣慰和宠溺,这让不少人恍然,明白里面的道道。

    刘关张情同手足,关张地位崇高无人能比。

    如今关羽都督荆州,这汉中太守之位理应交到张飞手上。

    众人没料到刘备点了魏延的将,觉得刘禅这是要为他三叔争取汉中太守的位置。

    刘禅这是在给张三爷打抱不平呢。

    诸葛亮和庞统对视一眼,并没有阻拦的意思,后者更是撩起袍子半躺在席面上,露出一腿的毛。

    刘备瞥向张飞,哑然失笑,说道,“翼德,吾家儿郎对你这叔父关切的很呐。”

    张飞端起酒尊豪饮一口,酒水沾湿了胡须,欣慰坏了,笑道,“好好好,不愧是阿斗,叔父我啊没白疼你。”

    “可此事吾和大哥早有计较,汉中交给文长,吾也信得过。”

    张飞朝着魏延点点头,后者肃穆一礼。

    不用想,如果张飞要留在汉中根本没有魏延什么事,其中要害关节,魏延自然是再清楚不过。

    刘备也适时挥手,示意刘禅坐下,说道:“阿斗虽聪慧多智,但军政要务还要多多向两位军师好好学习才是。”

    说着,刘备看向诸葛亮和庞统。

    诸葛亮抱着羽扇微笑答应,庞统稍微收敛放荡姿态,答应一声。

    阿斗自天师招魂回归,一改往日浑噩愚笨,变得聪慧异常,能说会道,出口成章,有神童之姿。

    有好事者将刘禅与周不疑,曹冲等人相提并论。

    刘禅如今才被立为世子,虽有见解,但不多。

    虽有点自作聪明的意思,但说明他们后继有人。

    刘备非单不怪,更多的还是欣慰。

    刘禅闻言,并未干休。

    他微微摇头,郑重无比说道:“父王,孩儿反对文长将军都督汉中,与三叔并无干系。”

    张飞一听,脸差点垮了,胡子差点没扯掉几根。

    他暗自苦笑,“这是俺自作多情了啊?”

    即便是老刘也傻了,呆愣住。

    孔明,庞统,法正等在世精英奇谋,悍勇之将,也都被刘禅这句话弄得不明所以,嘴巴微张。

    和张飞无关?

    那就是纯粹针对魏延!

    想到这里,诸葛亮就有种危机感。

    刘禅环顾一圈,见所有人都是惊讶之色,淡然笑道:“父王,诸位,文长将军有勇有谋,为豪雄也。”

    那?

    众人不解,不知道刘禅卖的什么关子。

    刘禅昂着头,继续说道,“孩儿以为,父王应该亲自坐镇南郑,总督汉中之地。”

    此言一出,顿时惹来不少窃窃私语。

    刘备坐镇汉中,岂不是要继续北伐?

    汉中之战旷日持久,双方前后均投入数十万人马,鏖战两年之久。致使曹刘损兵折将,粮草亏空。

    就算是刘备有心也无力再战。

    即便是刘备也难得皱紧了眉头,语气略带不满,说道:“阿斗,汉中战事持续两年多,川蜀疲敝,将士倦怠。”

    “我儿可要为川蜀二百万百姓考虑才是,坐下吧。”

    要在动刀兵,是取死之道。

    刘禅听出刘备的责备,并未在意。

    他的目的很明确,是为了将刘备留在汉中。

    定都成都和偏安江南的宋廷有何不同?

    刘禅摇摇头,说道:“父王,孩儿并无穷兵黩武之心,是希望父王将国都定于南郑,而不是返回成都。”

    这个转折倒是让所有人猝不及防。

    定都南郑?

    无论是荆州派系,还是益州派系,都对定都成都毫无异议。

    南郑和成都相比差了好多个档次。

    可以说定都成都,是刘备及麾下所有文武的一致意见,如今刘禅提出定都南郑,岂不是打所有人的脸!

    刘备饶有兴趣的问道,“我儿何出此言?”

    他看向文武,拂须一笑,说道,“若阿斗你说出个所以然出来,倒也不是考虑定都南郑一事。”

    他最担心的还是刘备一言堂,不给刘禅争取的机会。

    机会就这一次,刘禅不能放过。

    他正色,定住心神,拱手说道,“昔日高祖被封汉中王,便是留守汉中,定都南郑,后席卷天下。”

    当时蜀地也是刘邦的封地,但他依旧选择定都汉中。

    虽然当时成都不比汉中富裕多少。

    可战略地位,天差地别。

    “父王肩抗兴复汉室重任,理应效仿高祖之行,定都南郑,而非成都。”

    刘备闻言,颇有欣慰,笑着对群臣说道,“阿斗所言,有些道理,可见你是上了心思考过的。”

    众人亦是露出姨母笑,对刘禅高看几眼。

    相比于比死记硬背的腐儒,他们更愿意未来的主君是个会思考的慧人。

    “可阿斗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刘备拂须微笑说道,“治国理政,可不止生搬硬套,也要转动脑子,对时对事。”

    说着刘备看向诸葛亮,以其为例,说道,“孤初至益州,孔明实行严峻刑法,孝直也曾劝谏孤要效仿高祖,宽松刑法,约法三章。”

    说到这里,刘备看向下首一位青衫文士,后者很识趣的站起身来对着刘禅一拜,解释说道,“大王说的不错,治国理政当对时对事。”

    想当初诸葛亮治理蜀地,严刑峻法,使得蜀地颇有惊恐,法正前往劝谏诸葛亮效仿刘邦进关中约法三章,却被诸葛亮一阵驳斥。

    “如今蜀地百姓安居乐业,政治明清,自是不能生搬硬套,效仿高祖。”法正也是趣人,丝毫不害臊。

    法正多智,也不敢在诸葛亮治国面前指手画脚。

    刘禅此举和他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刘备拂须一笑。

    法正见刘备没有接过话茬的意思,只好继续说道:“公子好学善读,知高祖之事实为大王之幸,但定都南郑缺不可能。”

    法正作为臣子,心想让着刘禅。

    却不曾想,却成了刘禅“攻击”的把柄。

    刘禅嘴角一撇,“哦”了一声,“孝直先生,可愿与本公子辩论一番,是定都成都优,还是定都汉中更佳?”

    “还是说。”刘禅看向刘备,再看向群臣,说道,“父王,本公子与孝直先生,与诸位臣子辩论,若胜,便定都汉中,若败,今后再不提定都汉中一事。”

    刘禅这下可算是捅了马蜂窝。

    无论是法正,还是李严,马良,或者魏延,黄忠等人皆是露出一丝笑意,更又摩拳擦掌之意。

    尤其是刘封,面色更是不屑。

    诸葛亮都露出一丝好奇之色,觉得有趣。

    “要与在场荆襄巴蜀诸多名士辩论?”

    阿斗哪来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