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我,刘禅,匡扶汉室 » 3:与法正辩(求追读!)

3:与法正辩(求追读!)

    演义里的孔明无所不能。

    于柴桑舌战群儒,促成孙刘联盟。

    可刘禅多次旁敲侧击,可都没听说孔明有过如此壮举。

    再者。

    演义里与诸葛亮辩论的薛综、程德枢,而事实上这两人当时身处远在今越南北部的交州,而不在柴桑。

    刘禅多次软磨硬泡,师父诸葛亮透露了点,轻描淡写的说和江东的几位高层有过“雅量”的交流罢了。

    ……

    法正来了兴趣,看向刘备。

    他只以为刘禅是卖弄本事,开个玩笑,真要做主还看刘备。

    刘备也来了兴趣,不觉得刘禅能辩过满堂名士,拍板说道,“若阿斗你能说出定都南郑好于定都成都,此事依你,又有何不可?”

    刘备信心十足。

    殿内群臣也不觉得他们会输。

    南郑偏地。

    怎比得过天府之国的核心成都?

    他们想继续辩论下去,无非是一场趣事,为酒宴添彩,也是为了看看刘禅这位世子的表现。

    这位蜀汉接班人的成色如何。

    胜负并不重要。

    看刘禅这信心十足的模样,诸葛亮难免好奇。

    刘禅要面对除了法正,魏延,李严,黄忠等人。

    他也坐着呢。

    定都成都,诸葛亮是赞成的。

    诸葛亮一想到要有机会和阿斗辩论,便觉得有趣。

    往日教导刘禅功课之时,诸葛亮有时候都会被刘禅惊艳到。

    七步成诗,直道是寻常。

    论家国大事,刘禅是有一手的。

    刘禅双手背负,丝毫不慌,说道,“请赐教。”

    他准备充足。

    可面对荆襄川蜀诸多名士,和他们对线。

    刘禅想想还是有些小激动,背在腰后的手都在微微颤抖。

    这不是紧张,不是害怕,而是激动。

    激动的是他有机会改变历史。

    让鼎盛的蜀汉集团,再上一层楼,改写那浪漫而又悲伤的结局。

    法正首当其冲。

    他无需多想,微微躬身,便开口说道:“公子,定都之事,事关重大,应三思而后行。”

    刘禅不置可否。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刘禅亦是点头。

    法正继续说道,“定都成都,三者具在。”

    刘禅微笑以待。

    “所谓天时,为顺天而行,益州安定,民心顺应,成都为益州治所,为雄关豪都,为王都理所应当。”

    “所谓地利,益州四面环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中间沃野千里,物产丰富,人杰地灵,为天府之国。”

    “至于人和,自黄巾之乱始,益州并无动荡,少有匪祸也尽数荡平,州郡有民五百余万,民心向汉,仓廪充实。”

    “如此天时地利人和,岂有不定都于成都之理?”

    早年黄巾之乱,益州是少数的不受波及的州郡,大量流民涌入巴蜀,安定于此,户籍人口将近六百万。

    这是老刘能拉起七十万大军伐江东的根基。

    这番说辞,深得荆益文武群臣认可。

    他们各自颔首,拂须,惊叹于法正之才,即便是荆襄一派的马良、马谡、伊籍等,均是肃然。

    “先生大才。”

    刘禅并不否认成都的优势。

    川蜀作为大后方,绝对是爆兵的最佳基地。

    法正微微躬身,接了刘禅的夸赞。

    刘备如今将近六十,这个庞大的集团不出数年就会交接到刘禅的手上,适当示好有利无害。

    想到这里,法正觉得自己不能太过苛责才是。

    接下来说话的语气也松弛了些。

    “反观汉中,不合天时,地利不足,更无人和,岂能为王都?”

    刘禅并未打断法正的发言,后者愣了一会儿,而又继续开口。

    他要让刘禅彻底认输。

    法正一转身,朝着刘禅一拱手,继续说道,“汉中初经战火,局势动荡,东三郡还未平定,曹贼居于关中虎视眈眈。”

    “天时不眷。”

    曹操虽然败退,撤出汉中,但率领兵马依旧囤驻于关中之地。

    “再者汉中虽有雄关要道,易守难攻,实则土地荒芜,加之汉中十室九空,地利人和均不在。”

    曹操早先便有坚壁清野的打算,迁移汉中之民,只留给刘备一个疲敝,空虚,奄奄一息的汉中。

    这也是刘备等人意图回返成都的主要原因。

    汉中实在是太穷苦。

    若继续带着十万大军留在汉中,就算是天府之国都会被这庞大的战争机器给拖垮。

    “由此看来,南郑不如成都远欸。”

    “若要国富民强,行兵北伐光复汉室,非成都不可。”

    孰轻孰重,九成九的人都能掂量清楚。

    刘禅走出位置到了法正面前。

    刘禅十二岁,有一米七,不比法正矮多少,在气势上更是不怂,说道,“好,那本公子便先驳了尚书令此言。”

    借着一股初生牛犊的气,刘禅朗声开口。

    “不可否认,尚书令所言益州天时地利人和尽在,也仰赖诸位之功,成都平原的确比汉中平原更合适发展民生。”

    益州本土文武听闻面上一喜,对刘禅的好感度提升不少,他们觉得刘禅这是给自己找台阶下。

    可诸葛亮听出了些许不同。

    刘禅说的是成都平原,而不是成都。

    法正还以为刘禅这是准备认输了。

    却不曾想,这是刘禅的“雅量”。

    只见得刘禅眯着眼,咧嘴笑道,“无论秦汉,皆不在益州设立都城。”

    秦以咸阳为都。

    汉先以南郑,再定都长安。

    “益州自古以来皆为大后方,父王仅需派遣一员大将,坐镇成都,保境安民,鼓励耕种即可。”

    法正把成都抬得太高,而南郑的确疲敝不可选。

    成都这股气。

    得摁住。

    想来后世常光头宁愿遭受飞机轰炸也要都定都重庆,都不愿退守成都,为的就是表示他能战要战敢战之心。

    老刘能比常光头差不成?

    法正摇头一笑,说道,“公子所言,确有其理,可相比之下,南郑疲敝岂能为王都?”

    刘禅是主子,法正不能太过正锋相对,言语攻击。

    刘禅笑道,“孝直先生,切莫着急,汝可知高祖当年只得巴蜀之地,而贿赂项伯而加封汉中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