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亡朝 » 第一章 旧时代,新社会

第一章 旧时代,新社会

    第二卷正文开始前,我先说些事情吧。

    嗯,简单来说,由于本书不少章节一直在被屏蔽,为了保证本书还能继续写下来,所以......我怂了,后面一些关于理论的内容,我大概会写的抽象一点而没有那么具体,删去一些可能涉及敏感内容的部分,以保证能够过审。

    第二卷应该影响不大,因为这一卷是我已经写好的存稿,不过第三卷我大概会开始修改不少内容了。

    如果对您的阅读造成了不便和困扰,请谅解。

    ——正文——

    据说在很久之前,大概五十多年之前,那时候天朝缺粮,曾经一度下达过禁酒令,限制酿酒产业的发展甚至到了一种近似于迫害的程度,高额的重税和严格的限制标准甚至让不少地方的酿酒工艺在十余年间彻底消失,以至于到了正德二十一年,禁酒令开始放宽的时候,过去的好酒只延续下来了十之二三。

    这实在是一件让人感到哀痛的事情。

    中原数千年的酿酒传统工艺,居然在短短十余年里被破坏到如此地步。那些在禁酒令放宽及解除之后出现的酒,也往往为了利益而变成了面向底层劳工的廉价烈酒,成为了一种城市人在每日的劳动后用于享乐的廉价饮品。

    那种会酿造数年,只为了浓郁醇厚味道的美酒,越来越少了。

    当然,直接讽刺正德皇帝的执政是不行的,大多数人不会支持这种说法,他们也只能对更加具体的做法提出质疑和批评——反正只要做了事情,肯定会损害到一部分人的利益,也肯定会有问题,这里是现实世界,从一开始就至臻至善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这种对于具体事物的批判很方便,也很容易,而且很管用,毕竟理论上来说,那的确发生了不是吗?

    至于禁酒令的前后事物联系,禁酒令在各个时期的发展,禁酒令本身的不断变化,从最开始的宽松到高度限制-放宽-限制-高度限制,最后再放宽至解除的事情......不要讨论无关的话题!那些没有关系!你就说禁酒令有没有损害到人的利益吧!你敢打包票任何一个政策在实行的时候不会出现问题嘛?如果有,那么只有一种可能——那个政策只停留于紫禁城,天子书房的纸面文件上,从来没有被真的执行过。

    我们不是传统且保守的人,我们不会蠢到在如今这个人人都觉得未来会更好的时代宣称我们要回到过去那个人人都得挨饿的年代,所以,我们宣称我们是现实主义者,我们宣称我们是实用主义者,我们倡导着人们去关注具体而非抽象的事物,我们引导人们去关注静止而非运动的片段。

    然后,我们便说。

    这就是现实。

    “......各位兄台,在下曾去游历过江西,安徽等地,见过不少地方。可各位知道吗,在一些乡村和县城,本来也算得上是桃源之地,可现在呢,议会建立起来后,乡下就彻底乱了,儿子告老子欺压自己的,寡妇硬要分家,还要从宗族里拿走一份田,说那是自己的。

    现在,乡下已经完全变了天,泥腿子们做了主,可又不知道该怎么管,原本知书达理的士人们被看不起,赶出了家乡,我的一个好友,被污蔑玷污了一个乡下人家的女儿——我那好友可是考取了生员的,怎会看上一个乡下女子,这就是完全的污蔑。

    但那些平民百姓又懂得些什么,他们看见有地位比自己高的人遭难就高兴,也不管是真是假,那议会更是完完全全的藏污纳垢之地,过去礼法尚在之时,商贾之人尚且需讲道德,可现在呢?他们在议会得了权,把不少县城的地方官逼得不是闭门不理政务,就是索性弃官不干,好一点的也是天天不见人影。

    仍旧这乡下啊,是鞋子待在了头上,帽子穿在了脚下,上下颠倒,天下大乱,完全成了野人之国了!”

    这话是不假,就是三天两头都要说一次,都快被人背下来了,实在没什么意思。

    偏偏这群蠢货就是喜欢不断的重复着这样的话语,然后沉浸于他们就是什么战国时期的儒者,面对着礼崩乐坏的末世也得正衣冠,互相鼓励着对方说礼乐大兴的一天终究会来临的。

    无聊至极。

    卓后人想到。

    至于那什么议会和野人国的,他也在这段日子里天天听着这群蠢货的交流,大概听懂了一些。

    或者说,他比在座的这群所谓‘精英’肯定更懂。

    如果要说为什么的话,大概是他压根就不是这个世界的人吧。

    他来自于哪怕是一个普通人,也能太过容易的获取到大部分知识的世界。

    他来自于未来。

    当然,要说他有没有因此具备什么优越感的话,卓后人只能说,早在一个月前,他就被眼前这帮人森严的阶层分化和精英圈认同给彻底打消了这种想法。

    曾经他在穿越之初还想要凭借着前世的一些知识装装逼,博取一些名声什么的,但很快他就知道。

    他在这个世界,只是一个家奴而已。

    家奴别想混权贵们的圈子。

    知晓了这一点之后,卓后人学聪明了不少,他开始学会了沉默和倾听,一点点的收集着这个看上去有些不一样的世界的情报,并开始思考下一步的打算。

    而眼前的世界,怎么说呢,充斥着一股缝合的别扭感。

    虽说学的不是历史系,但卓后人对于明朝的历史,大抵也有着一些来自于义务教育时期和网文所给予的知识的。

    至少他了解,那个叫做朱厚照的明朝正德皇帝,肯定没有活到七十多年,统治明朝六十年的时间。

    至于他眼前这个貌似经过某位穿越者前辈改造的大明......卓后人有些不知道该说那位前辈是干得好还是干得差了。说对方干得差吧,至少他听说大明都打到日本本土去了,好像还行。

    可如果说干得好吧,这成天出现在他面前的,是一副宛如王朝末期的景象,听上去都不像是在什么正德年间,而是在崇祯年间才对。

    大地主和小地主及自耕农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议会被建立起来的,利用科举体系和士绅优待所形成的乡绅权利垄断被打破,大量自耕农和小地主凭借着地方议会同大地主们对抗。

    在乡间,贫农和佃农们因为贫困而被组织起来,他们同大地主们爆发了一次又一次的冲突,并在议会的刻意偏袒下得到了安全的保障。一些县令等地方官员因为被怀疑同地方上的大地主,士绅们有勾结,甚至被大批农民赶走了,最悚然听闻的,是据说江西那边已经有县令因为冒然介入了乡间而矛盾而被议会民兵闯入了县衙,抓出来当着所有人的面活生生的打死了。

    倒不是吃不起饭,听说现在的大明建立了一个什么农村保障体系,大部分农民至少也吃得起饭,唯一的问题是,太穷了。

    穷,而后又在某种刻意的放任下,乡间一片混乱,朝廷任命的流官几乎失去了作用,行政,司法,经济和人事,行政几乎被本地的各种乡会,农会,工联等组织掌控,司法被议会控制,经济由各地的发展委员会和联合经济规划委员会主持,人事则成为了理不清的破事。

    按照传统中国人的看法来说,地方上乱成这样,大抵已经可以说是这个国家快完蛋了,朝廷威信全无,地方各行其是,和乱世的区别已经不大。

    但让卓后人有些无法理解的是,为什么听上去大明都到这种地步了,可他现在所在的这扬州,好像还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甚至他都没有听闻过有人担心什么乱匪或者贼寇来袭掠的。

    要知道,就卓后人所了解到的,为了方便商业和城市建设,扬州将城墙基本上拆了个七七八八,只在少数几个地方建设了几个堡垒。

    这也许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做法,但就现在来看,难道扬州人不怕会有流寇袭掠这座富饶的城市吗?

    卓后人搞不懂。

    这个已经同历史上彻底不同的大明,有太多他搞不懂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