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亡朝 » 第三十七章 混乱之后,人们渴求稳定

第三十七章 混乱之后,人们渴求稳定

    军队进城了,可大家的生活并没有变好。

    城内的物价仍然在稳定的上涨中,商人们因为愈发激烈的战斗而慌慌张张的远离了这座城市,手工业产业迟迟无法恢复,一个又一个在纺织工统治期间被努力恢复的订单也被取消了,不少商人宁愿支付赔偿金也懒得去赌扬州到底还需要多久才能恢复生产。

    商业的断绝,则意味着这座城市的大批物资输入几乎处于断绝的状态。

    城市周围的农民们没法将粮食送到扬州来,他们的粮食大多都被农村保障体系统一收购了,平时绝大部分农民只能运输蔬菜瓜果之类的副产品到城市来售卖,可如今,扬州并不缺少蔬菜瓜果,他们缺少的是作为主食的稻谷粮食。

    市民们连连抱怨,没有工作,他们也许还能拿着过去的积蓄勉强苟活一段时间,可物价的上涨已经让城市里开始出现饿死的人了。

    可冲突还要持续多久呢?半个月?一个月?甚至更长?

    偏偏军队还封锁了城市,禁止市民离开。

    名义上,军队这样做的理由是防止叛军混在其中逃走,但实际上,这只是一批工坊主和商人无法忍受巨大的损失,打算通过将大批市民困在城市里,企图利用高物价来挽回一些损失,或者说将损失嫁接到市民的头上。

    同时,他们还发觉,随着积蓄的耗尽,大部分市民的抗风险能力越来越低,他们也无力像过往一样去挑拣工作的待遇好坏了。只要能够赚到钱,给自己和自己家人赚到一份口粮的活,他们斗愿意干。

    这也是为什么虽然市民们并不参与对外来劳工的迫害,但他们仍然选择了旁观和默许的原因——减少外来劳工可以有效的减少同他们竞争的对手。

    大批的工坊主和商人趁机也消减了不少劳工的待遇,反正他们也正好在这次混乱中损失了不少财富,得从这群人身上赚回来不是吗?

    在封闭的城市里,饥饿和死亡的威胁,生命安全无法得到保障,旧有秩序轰然崩塌之下,一部分曾经参与过人口贩卖清理行动的市民甚至开始怀念起了纺织工们统治的期间,虽然那很短暂,但他们的的确确在那一段时间里,获得了保护自己的权利。

    他们将一切威胁到他们安全的敌人打倒在地,数千,数万的市民的愤怒席卷了眼前的一切,他们被证明和承认了是有力量的,他们不需要畏惧任何的城市统治者,因为他们才是这座城市的真正统治者。

    一切都改变的太快,让很多思想上的转变甚至没有来得及发生,让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是如此的割裂。

    让一些扬州市民......开始有了别的想法。

    他们不反对军队入城,因为他们相信那是天子的军队,而天子的军队象征着秩序,稳定。如果军队的入城能够给他们带来秩序和稳定,他们不介意抛弃了那些看上去似乎更好,但需要经历不知道多少次的动荡和混乱才能真正的将利益带给自己的纺织工们。

    而如果军队无法带来秩序。

    那他们就没有必要支持军队了。

    市民阶层是同时具备进步的变革性和落后的保守性的存在,也导致他们经常在变革和保守之中反复横跳。但归根到底,我们必须明白的一点是,不同于掌握着土地这一生产资料的农民,市民的本质是无产者,他们不掌握任何的生产资料,他们的一切都是依托于一个完善的社会体系而存在的。

    如果社会体系崩塌,那么他们的一切也会随之崩塌,而农民......农民们至少还有个桃花源的理想存在呢,那种不管外面的世界怎么样,我关上门自己种田自给自足的度过一生的小农思想,可是相当流行的。

    大部分市民在适应了城市生活后,可没法想象自己要去一个和外界隔离的封闭小农社会里度过一生。

    在这一情况下,卓后人的判断无疑是准确的——也许卓后人不了解该怎么变革,该怎么建设,但他至少了解这种小市民的心态。

    谁能给他们被保证的权利和利益,他们就支持谁。

    阿道夫那家伙一度做到了这一点,但后来当他将混乱和战火引入了市民当中后,他便成为了德国之敌。

    在某场运动中,一开始权利和利益受到了损害的民众也抱着无比的热情支持了运动,但随后数年的混乱和秩序的崩塌,也快速的将他们的热情耗尽,最终在敌人的反戈一击后,选择了默认和旁观,而没有站出来反抗。

    而其随后一段时间的平稳和普遍的支持,也无疑表明了,大部分人更倾向于一个稳定的秩序这一事实。

    这不是什么扯淡又抽象的人性,只是单纯的,生物基因带来的生存本能罢了。

    扬州原来的衙门很烂,但他们至少维持了稳定,可稳定本身也不是他们带来了,而当后来混乱到来之时,扬州衙门也没有勇气去维护稳定,而是知府带着大部分高层跑去了应天。一个连保卫扬州稳定的勇气都没有的集团,扬州市民自然是不会去考虑这些家伙的。

    纺织工们也不算好,可他们至少想要建立一个秩序,并且尽力恢复了生存和订单,带来了一定的商业流通,压制了物价......他们做的不算好,可他们至少在做。

    军队则什么都没有做,他们只是冲进了扬州,肆无忌惮的开战,把原来勉强维持的秩序再一次打得崩溃,放任城市里的那位权贵富商们收割市民的财富以填补自己的损失。

    相比之下,市民们宁愿要纺织工回来。

    一些市民开始藏匿起物资,还有一些市民组织了起来,强行冲进几个粮食的储存点,禁止军队带走粮食。

    军队没法对这些市民做市民,他们分不出兵力驱赶市民,也没有正当理由对市民动手。

    军队自身也充满着不稳定的因素,部队的后勤体系在两名步兵营长和一名炮兵营长连同大批的连级军官被停职后已经陷入了瘫痪,军务府方面拒绝将军需物资运往扬州,甚至扣留了一部分物资在安庆,因为‘没有总参批准的文件,这批物资只得用于驻守安庆的第十三旅使用’。

    而按照理论上来说,第十三旅现在应该驻守在安庆,申请的演习也不应该直接跑到扬州去,也就是说,军务府认为‘第十三旅’如今算是消失了,在扬州的部队不是‘第十三旅’,他们不能将物资交付给这种‘不存在的部队’。

    完完全全的官场手段,但很有用。

    军务府不想招惹李贶生,准确地说,是不想招惹正德皇帝。他们对于第十三旅和曾庆余的擅自行动也颇感愤怒,因此用了这种手段将大批物资留在了安庆。

    曾庆余只能命令扬州议会为军队准备平时的消耗品,以供继续作战。

    可扬州如今又能拿出什么东西呢?

    最简单的一样军需品,绷带,扬州都没法拿出足够的来。

    因为他妈的,扬州最好的一批纺织工现在正被军队围在几条街巷里打仗呢!

    扬州议会到处凑集布条,又安排了人手反复清洗充当绷带。但随后,除了绷带以外,衣物,鞋子,粮食,药草,盐巴......两千人不到的军队,如果放在三个月前的扬州,是可以轻轻松松供应的,可是放在现在,对于扬州来说,这就是极其沉重的负担了。

    扬州有钱,但现在这个情况,他们有钱也买不到物资啊。

    原本就因为人口贩卖事件中,议会的暧昧态度和不清不楚的关系而遭到了部分市民质疑的议会,如今在伙同军队的管理中,同市民们彻底割裂开来了。

    正德六十一年,六月一日。

    李贶生抵达了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