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枭雄的江湖 » 134 七国之乱 一

134 七国之乱 一

    汉文帝的人生,注定是完美的,在位23年(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57年),大汉帝国不仅在他的隐忍下,免受战乱,安居乐业,帝国的经济,农业,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不过,即使是这样伟大的帝国一把手,汉文帝同样没有逃过被温柔乡掏空身体的厄运。

    面对即将不继的生命,汉文帝立下遗嘱,交代了后事,让刘启小同志一定要谨记。

    1、命周亚夫、卫绾为托孤大臣;

    2、封中尉周亚夫为车骑将军,掌管大汉兵权;

    3、叮嘱太子刘启:“若有缓急,可拜周亚夫为将!”

    公元前157年,《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曾为母亲薄太后尝药的,温文尔雅的汉文帝刘恒同志,在周亚夫等人北区匈奴回来不久,就驾崩了。

    享年43岁,谥号孝文皇帝,葬于霸陵。

    接下来的事情是,太子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大汉第五任皇帝)。

    孝文薄太后,做到了大汉女人最尊贵的位置,太皇太后。

    尊母窦皇后,为皇太后。

    立太子妃薄氏,为皇后。

    次年,公元前156年,孝文薄太后(薄姬)驾崩。在料理完曾祖母孝文薄太后的大丧后,32岁的汉景帝刘恒,就开始了他全新的治国之路。

    1、大封皇子(主要是为了削弱诸侯势力)

    刘德——河间王;

    刘阏——临江王;

    刘余——淮阳王;

    刘非——汝南王;

    刘彭祖——广川王;

    刘发——长沙王。

    2、派遣御史大夫陶青,到匈奴再次来犯的代地,以和亲的方式,谈判议和,安抚边疆。

    3、人事调整;

    丞相:申屠嘉(汉朝开国功臣)

    郎中令:周仁

    廷尉:张凯(相当于最高检察院院长+********)

    宗正:平陆侯刘礼(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

    左内史:晁错(中大夫——相当于副国级级别的政策研究室主任)

    4、刑制改革,主要是减轻刑罚,如废除“笞刑”(以竹、木板责打犯人背部、臀部或腿部的轻刑,针对轻微犯罪而设。)

    5、继续实行薄赋政策,三十税一(三十分之一的税收)。

    历史证明,每一次改革,总有人要出风头,或者要倒下,在这一次的景帝大改革中,自己爬上风口浪尖的汉文帝亲自相中的人才——晁错同志。

    人才,就是人才!

    晁错没有侮辱“贾谊接班人”,这一响当当的称号。他以继承贾谊之志为己任,不仅继续主持了贾谊“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为文景时期增加农业生产,振兴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

    另外,晁错在军事上同样有所建树,他提出来的,募民充实边塞的“移民实边”战略,同样在积极备御匈奴上,震慑了匈奴铁骑。见《守边劝农疏》

    当他知道汉景帝刘启同志,要开始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时候。晁错坐不住了,他要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于是,他挑灯夜战,给汉景帝刘启同志搞了一本《削藩策》,建议赶紧削藩。(“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晁错的政策研究水平,刘启同志是知道的,更何况他是老头子(汉文帝)钦点的拔尖人才。

    关键的关键是,这个政策真的不错。

    是个思维正常的官员,都知道不错!

    于是,我们英明的汉景帝,刘启同志就开始了汉文帝也不敢实行的政治改革——“削藩”。

    削藩是什么概念,于国于民都有利,但是就诸侯王而言,这比掘他们祖坟还要绝。

    这不仅仅是改革,

    更是踩雷!

    为了积累经验,也为了减轻压力,刘启同志决定,先钦点两个削藩示范区。

    刘濞的吴国和刘戊的楚国,很幸运地成为了改革示范区。

    这不是对这两个示范区(诸侯国)的肯定,而是他俩最不顺眼。

    首先,我们先来介绍吴王刘濞同志,以及他与刘启同志的瓜葛。

    姓名:刘濞

    性别:男

    民族:汉

    家庭背景:父亲刘仲(刘邦的二哥),这是重点,其他的都不重要。

    人物履历:

    公元前196年,受封沛侯;

    英布造反时,被任命为骑将,随刘邦平叛英布军。

    公元前195年,刘邦担心江东造反,想找个儿子,封为王,建都于沛,进行镇守,可儿子们太小。于是刘邦就把刘贾所封的荆国,改为吴国,让刘濞统辖,(大诸侯国,东南三郡,五十三城)定国都于广陵。

    人物评价:剽悍勇猛,而且有野心

    历史主要表现:七国之乱的发起者

    因为叔叔得了天下,而被封王的刘濞同志的确不厚道,不仅在封国内发行货币(铸钱),还办厂煮盐。

    可以当时鸦片还没进入中国,要不然走私鸦片,肯定少不了他。

    总之,他的目的只有一个,扩张势力,有朝一日,砸了三叔(刘邦)家的厂子。

    刘濞的儿子,刘贤用他作死的表现,很好地诠释了“上梁不正,下梁歪”是一句至理名言。

    娇生惯养的吴国太子刘贤同学,由于没有人教他“家教”。来到长安和当时(汉文帝时)的真太子一起下棋,为了争夺棋路。

    刘贤同学仗着自己也是官二代,也是太子,忘记自己的身份,对刘启同学出言不逊,挑衅这位大汉千岁爷(太子)。

    “不要嚣张,我爹是刘濞!”

    同样正在好斗年纪的刘启同学,也不好惹,回敬了一句。

    “刘濞算什么?你要搞清楚,我爹是刘恒!”

    刘启说完,拿起棋盘,给这位堂兄的脑袋一起盘。

    刘贤同学很快就发现,自己惨了,不仅关系没有刘启硬(拼爹拼不赢),这下好了,脑袋也没有他的棋盘硬。

    刘贤同学的脑浆,流到了脑细胞刚刚还为之思考的棋盘上。

    刘贤的人生,就这样做了总结。

    刘濞同志一看,去时候活蹦乱跳的儿子,居然躺在棺材里回来,当时就给送丧的队伍骂了一顿。

    “天下同一家,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何必送到吴国来葬。”

    刘濞又派人,把刘贤的尸体,送回长安安葬,从此不来朝见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