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春秋之圣徒 » 第二百五十六章·卫侯托孤?试探?

第二百五十六章·卫侯托孤?试探?

    姬龄看着一旁不断书写记录的史官,这才明白卫灵公的谋划。

    卫灵公先是以自己国君的身份,坐实自己的确是周王室血脉,如此一来姬龄在礼法上,便属于周王室嫡系之人,如果姬龄想要废除卫国国君,自己当国君,那么从礼法上、血缘上,就属于“违背宗法”、悖逆祖宗。

    姬龄猜测,很快卫灵公便会以卫候的身份上书天子,请求将姬龄录入王室玉碟。

    等周天子派出使者前来查看,那么周天子一定会将姬龄视为威胁,当今天子,并不是顺位继承人,早在他之前还有一个太子,据说他贤良淑德,擅长音律,为人宽厚,是最能复兴东周国的继承人。

    若非他突然暴毙,如今的天子之位,也轮不到他。

    如今姬龄凭借自己初入春秋撒的“谎”,被认定为周灵王太子之遗脉,若让他知晓前太子尚有血脉遗留人间,他会怎么想?他的臣子们又会怎么想?

    卫灵公的谋划不可谓不毒,虽然有了卫灵公的认定,这有利于姬龄后续攻入洛邑,接管东周。

    但这也就意味着,姬龄接下来无论如何操纵卫国,但不能废除卫国国君,卫候元的子嗣将永远继承卫国。

    虽说姬龄可以强行废除卫国,但作为第一个支持姬龄“复位”的封国,这势必会为后续想要帮助姬龄的诸侯们,立了一个榜样。

    若姬龄废掉卫国,世人会说他刻薄寡恩,史官也未留下“寡恩、独权”。

    虽然卫灵公这么算计自己,可姬龄却不得不接受,因为错过此次机会,可就没有一个正统的“姬姓”诸侯为姬龄证明自己的身份。

    等两人闲聊后,卫灵公让姬龄唤他“叔父”,姬龄连称不敢,奈何卫灵公一再坚持。

    等姬龄尝试喊了一声叔父后,于是两人开始步入正题。

    卫侯元问政姬龄。

    “寡人晚年昏聩,致使邦国命运多舛,如今北有强晋,东有齐之大国,然郑、楚夹杂,我卫国内部则是盗匪横行,且不论其他,三臣也只谋私室,不肯公忠为国。现今的卫国一如重修的鲁卫宫般百事俱废,新政待兴,寡人将至六旬,

    就算想重振卫国,也有心无力,但寡人自知大限将至,不得不为卫国计,故寡人召卿来问,何人可继承寡人之位?”

    姬龄其实身为历史系学生的他,自然知道卫灵公他看好的继承人,但还在考虑的是,最后当国君的却是君子辄,自己到底要不要举荐君子辄为嗣子?

    “君子辄年幼,尚在懵懂,恐无法掌握卫国社稷。”

    姬龄并没有直接说谁可以继承卫国国君之位,他虽并未明言,但他话却透露着他更倾向于公子郢。

    卫灵公缓缓点头,又问道:“倘若寡人欲封卿为卫国司寇,执卫国军政,龄当如何?如何治理卫国?”

    说完,认认真真地朝姬龄一拜。

    姬龄连忙避席还礼,答:“当以礼法仁孝四政治之。”

    卫灵公嫌太简单,又问原因。

    孔子说:“卫乃是康叔之国,周之屏障,天子之臂膀,以周礼是理所应当的。但现下礼制崩坏,恐礼无法震慑奸邪,故又需辅以律法,立下法度,陈明利害,以法为绳,罚不避大臣,赏不遗匹夫,以此政,可治吏强国。”

    “可一味地滥施刑罚,恐伤了国本,有失仁德,失去民心。”

    “立下律法,并非为了残害百姓,以法治国,也并非为了迫害大臣,立下法度旨在告知臣民,善行必赏,恶行必罚,守法不究,违法必惩!

    切如,大夫不勤,农人不耕,人人窃巧,谄媚陷上,徒封高位,此取乱亡国之道。

    若立下法度,大夫不勤,国府可依律,或申饬,或贬官,或罢黜,使不勤怠政之臣,不敢玩忽职守;农人不勤,或鞭挞,或罚钱粮,使不耕者,有饥寒之困,徒失钱粮,又令勤政爱民、为官清廉者充入庙堂,善于稼穑勤劳者,有衣食,受犒赏,何以国不强也?”

    “善!”

    “卿之所言甚善,然何以‘仁孝’为本呢?”

    “一味追求法治,虽然会让国家变动强大,可这会让百姓和大臣们时时刻刻活在官府的阴影中,久了必生隐患,也会让臣民心生不满,所以还需要时不时推行仁政,让臣民得以休息、舒缓,让些利益给百姓,即是为了安抚民心,也为了更好的藏富于民。孝是人最好的品德,一个孝顺的人、孝顺的臣子,势必会是国人的榜样,而一个以孝治国的国家,就算是不强盛,想来上天神灵一定为保佑它的!”

    “藏富于民?何解?”

    “昔齐国贤相管子曾言:‘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略,则牛羊遂。’

    这句话是说,国府徭役的征收与赋税的课征要适时适量,以此来富民富国。龄虽才德不如管子,却深以为然,一人的富裕不是不是富裕,君王是国人的君王,国民的富裕了,也是他的富裕,但他一人的富裕不是国民的富裕,如果他只顾自己享乐,而不顾百姓贫疾,大势掠夺,这成为桀纣那样的暴君,从而被百姓推翻,颠倒社稷的危险。”

    “善!寡人受教了,果真如世人所言,得龄君之言,犹如世之瑰宝,可传家治国兴天下!寡人悔不能与卿同治卫国啊!”

    “如今寡人将死,只能将卫国托付龄卿这样的大才,寡人死后,卿即为卫国司寇,执卫国军政,大事可与王孙贾、孔圉善良,外事可问祝鮀,若嗣君不贤,不能执掌卫国朝政,卿可召集文武大臣,另立新君……”

    卫灵公这番话无异于刘备托孤了,姬龄几乎一瞬间便明白了,为何刘备临终时,会说出那番话了。

    那即是刘备最后的试探,同时也是刘备在算计诸葛亮,像诸葛亮这样的贤臣,一定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而选择不断迁就刘禅,生怕自己留下个“欺凌幼主、辜负先帝重托”的骂名。

    好在姬龄看过三国演义,当即学起诸葛亮,躬身拜道:“君上!臣怎敢行此大逆不道之事,请君上勿要在言,否则龄只有离开卫国了!”

    “新君若不贤,臣当与诸臣劝谏之。”

    卫灵公长叹一口气,又意味深长道:“既然如此,卫国就拜托给龄卿了,只要卫国能强盛,新君何去何从,全凭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