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时代2006 » 第3章 归来仍是少年

第3章 归来仍是少年

    周珣的舅舅蒋红涛,早在十年前已经全家搬迁到县城定居,和舅娘王玉秀一起操持着一家家具店。

    随着近些年进城务工的人口增多,家居行业和装修行业都算是赶上了这波红利,虽说算不上家产丰厚,但既然亲妹妹打电话求助了,外甥的高中学费肯定会帮上一把了。

    想明白此节,周珣也不再纠结。

    俗话说娘亲舅大,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的几十年里,舅舅的地位之崇高,舅甥感情羁绊之重,都鲜有可比。

    而且重生之前的那些年里,不管是工作生活,还是感情婚姻,蒋红涛也一直在周珣的人生中扮演了及其重要的角色。

    对于舅舅蒋红涛,周珣虽从未诉诸于口,但是心内的感激和敬重从未稍减一分,能与之相比的,估计也就是现在还在老家荒唐度日的二叔了。

    虽然不明白为何一次醉酒之后,回到了如今的2006年,既然这已经是一个不可更改的现实了,那上一世还未来得及报答的恩情,也都该结出一个个丰硕的果实了,周珣暗自思忖。

    简单的收拾了下被翻的乱七八糟的书桌,见实在是没什么有用的信息后,给父亲留了门之后,也就草草的洗漱睡下了。

    一夜无话,清晨7点,楚西的天早已大亮。

    周珣刚睁开眼,看到的就是昨夜被自己堆放在书桌一角的那几本小说杂志,在渗进来的阳光下泛着淡淡的金色。

    本以为这是酒醉后的一场梦,一觉醒来就能回到2023年,此刻却是彻底死心。

    “看来,是回不去了啊。”

    “自己前世只是个挣扎在二十一世纪的社畜,哪有啥特殊的,凭啥重生呢?重生就算了,可是,为什么又偏偏是2006年呢?”

    周珣纠结不已,叹了一口气,也就准备起床洗漱了。

    打开门望了一眼父亲周建军的卧室,床榻上只有叠放整齐的被褥,周建军看来是已经去工地做工了。

    这种情况,周珣早已习惯了,父亲周建军自从进入装修行业之后,几十年如一日,只要当天要上工,几乎都是天不亮就出门了。

    打量了一眼客厅,果然在桌子上看到了一张5块钱的纸币压在水杯下面,这是周建军给周珣留的饭钱。

    而昨晚故意留下的那半份凉皮,早已消失不见,看来是归家后的周建军终究舍不得浪费,还是将之吃了下去。

    走过去拿起这张周建军专门留下的饭钱,周珣突然想起前世的自己,每次都是将这些饭钱攒下,到最后不是贡献给了网吧就是书店,不禁一阵汗颜。

    收拾妥当,周珣当即就准备下楼看看。

    周家住的地方是县城的东南角,在2006年的楚西县,这里显得跟城中心有些格格不入。

    楼道旁就是东三街,说是街道,其实就是周围的居民出行走出来的一条黄土路,下雨的时候处处泥泞,天晴的时候又是灰尘漫天。

    街道对面是一大片绿油油的菜地,看来后世新建的各个政府办公大楼,此时还未搬迁过来啊。

    街道上没什么人,这一片住的居民大都是以务农种菜为主业,所以周围并没有什么商贩店铺。

    农户人家也大多习惯了,早饭都是自己在家随便下点面条,或者搅上一锅玉米糊糊,俗称糊涂。

    像是周家这样,早饭出去吃的,反而不多。

    只是周建军因为要起早务工,父子俩起床和吃早饭的时间不一样,所以近些年来,周建军都是会留下几块零钱给儿子吃早饭。

    清晨的楚西县,空气中弥漫着的薄雾,随着太阳的升起,早已烟消云散,只是还有些微凉,在八九月的清晨,县的格外的舒适与清凉。

    沿着东三街往前走去,转过弯就到了东二街,这里因为附近有一所中学,俗称城关二中,也是周珣已经毕业的初中母校,附近才有了一些经营早点的摊铺。

    这个时代的早餐已经有很多新鲜的花样,鄂省久负盛名的热干面早已传入这个小县城,郧阳的酸酱面颇有味道,皮薄馅多的小笼包也是一道出色的早点,还有一些麻团、面窝之类的。

    ......

    走到二中附近的一个道子口,一阵香甜的油条味道钻入周珣的鼻子中,昨晚为了发扬风格,哄骗老爹周建军吃了半分凉皮,此刻早已是饥肠辘辘了。

    周珣不由自主的走到店门口,只见店老板是一对看起来大约40来岁的中年夫妇。

    男老板此刻正提溜着已经做好的麻花,小心翼翼的放进滚烫的油锅里,见到面前望着自己动作的少年,开口就招呼起来:“小伙子,尝尝不?”

    “咋卖的?”周珣早已忘记2006年物价了。

    “1块钱2根,还有豆浆,5毛。”

    听到这油条的价格,周珣也是感慨不已,后世象这样实打实的现炸油条,不卖个2块1根就烧高香了,量小不说,还吃不饱,哪跟眼前的油条一样,估计2根下去,中午都不用吃了。

    “2根油条,一杯豆浆,打包带走。”

    周珣正要点单,背后就传来一声吆喝,紧接着就被人在背上拍了一下。

    “周珣,你也在啊。”

    周珣扭头看去,就见一个高大的身影矗立在面前,目测一下,估计得有个1米6、7左右,比自己整整高了一个头。

    这面前的人,虽然身材高大,但是看面容却是青涩稚嫩,方方正正的脸,剪得极短的板寸发型,浓眉大眼,唇下还有稀疏的微黄汗毛,上身是一件明黄色印着湖人队的24号无袖球衣,下身一件配套的短裤,脚下是一双在此刻这个小县城里,极少见到的匹克运动鞋,手腕上带着一块不知名的手表,后背则斜跨着一个圆形的球袋。

    大高个刚打完招呼,就看到周珣眼睛上下打量着自己,有些不明所以:“咋了?大清早的发什么呆啊?”

    “昨天给你打了好几次电话,想喊你一起过去买书,不是占线就是没人接,死活找不到你人。“

    听着眼前这大高个不停的埋怨自己,周珣才缓过神,打断道:“你谁啊?”

    “嘎,我靠。”

    大高个闻言先是诧异,紧接着就是一股愤怒涌上心来。

    “你小子失忆啦?我梅裕。”

    “梅裕?”

    周珣恍然,仔细回想了下,才记起这眼前的梅裕到底是谁,差点都忘了这货原来初中长这样了。

    “你吃几根,我一起给了,等会一起去打球呗,老板,再来2根油条,一杯豆浆。”

    看到梅裕走进店门去结账,周珣慢慢的回忆起梅裕的往事。

    梅裕,周珣的初中同学,高中虽然同校不同班,但是私下里经常在一起玩。

    高中毕业之后,周珣因为高考前的一个承诺,选择回校复读,而梅裕则选择了在郧阳就读汽车工业学院,这样一来,俩人就差了一届。

    随着大学各自圈子的不同,慢慢的联系才少了下来,仅仅是放假回家之后短暂相聚。

    后来从朋友的嘴里才知道,大学毕业后梅裕选择读研,考上了川省的一所211大学研究生,至此,俩人的生活彻底不同,才逐渐断了联系。

    周珣和梅裕两人,在上学时期几乎是焦不离孟,形影不离,两人爱好基本一致,都十分热衷小说,可谓是臭味相投了。

    以周珣的家庭条件,是不可能每期不落的购买哪些小说杂志,这其中梅裕功不可没。

    梅裕的父亲是吃公家饭的,在这个时代,家庭条件想当的不错,所以他才有很多闲钱用来买杂志看小说。

    更有甚至,经常在他爸单位的办公室里,把网上大火的小说打印出来,带到学校跟哥几个一起分享。

    要知道这个年代的打印机虽然不少见,但是对于动辄就是几十万字的小说,不提打印纸,光是打印所要耗费的墨水,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不是一个初中生能承担的。

    看到梅裕提着两袋油条豆浆走过来,周珣也没客气,比起初中那些废寝忘食也要看的小说比起来,这一共1.5毛钱的早餐钱,就算是给梅裕,他也是不会要的。

    两个少年,就这样边走边吃,晃晃悠悠的往前走去。

    梅裕既然背着篮球,肯定已经约好了朋友一起打球了,周珣今天本来就打算,先好好熟悉这个十几年前的家乡,再做打算,也就跟着他一起了。

    一路上都是梅裕说个不停,周珣基本不怎么回应,偶尔说到高中开学的一些事情,才跟着搭腔几句,想通过梅裕,先熟悉下这个时代,以及那些曾经相识的人和事。

    当年大学毕业之后,周珣留在了汉城打拼,每次回家也都是逢年过节才回来一趟,匆忙来去的,记忆还停留在自己家的周边,对这个家乡是既熟悉又陌生。

    二中离得不远,还未走几步,就已经是到了二中门前。很显然,初中还未开学,大门肯定是紧闭着的。

    望着眼前的母校,周珣也是感慨不已,间隔17年,竟然再次和母校,相遇在这个时空了。

    门口的一对石狮子,威武的竖立在原地,校门紧闭,但是侧门的通道却是开启的。

    进门处就是一个巨大的落地玻璃镜子,那是学生进校门前,整理校服仪容用的,此刻的镜子里,正映照出周珣和梅裕相伴而行的身影。

    周珣望着镜子里的两人身影,正是一副少年模样,不由得庆幸不已,归来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