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真没想当千古一帝 » 第33章:君非甚暗

第33章:君非甚暗

    紫禁城,乾清宫。

    “上帝鉴观,实惟求莫。下民归往,只切来苏。命既靡常,情尤可见。粤稽往代,爰知得失之由。鉴往识今,每持治忽之故。咨尔明朝,久席泰宁,浸驰纲纪。”

    作为大顺来使的李岩站在宫中,不卑不亢地宣读着李自成刚刚颁布的议和诏。

    尽管他很不赞同在这个时候议和,但李自成之意已决,大顺内部也并无反对之声,李岩也是不得不亲自前来,做这个规划议和后续事宜的使臣。

    李岩知道,这个差使很不好做。

    李自成的本意一开始也只是随便派个人过来,但牛宋二人在李自成面前极力推荐。

    其实在李岩看来,就算牛宋二人不推荐,他也是要主动请缨,趟这趟浑水的。

    比起商议去不去永昌年号,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李岩更想知道的是,如今的大明京师内到底是什么情况,这个虚实只有他亲自过来打探一番,才会放心。

    之前那些话,已经令崇祯皇帝和在场的群臣满脸愠怒。

    但李岩知道,接下来这些内容,才是重磅炸弹。

    他咳咳几声,环视这些往日高居庙堂之上,只顾党争,丝毫不顾及普通百姓水深火热的朝廷大臣们,用尽量温和的语气继续说道:

    “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甚至贿通官府,朝廷之威福日移。利入戚绅,闾左之脂膏尽竭。公侯皆食肉纨袴,而藉其耳目。”

    “狱囚累累,士无报礼之思。征敛重重,民有偕亡之恨。肆昊天既穷乎仁爱,致兆民爰苦于灾祲。”

    听到这里,有些脾气暴躁的言官已经忍耐不住,一个接一个的站了出来,痛斥这种无异于当着所有人面,打他们脸的无耻行为。

    “胡话连篇!”

    “这哪是议和诏,这是讨我朝廷的诏书!”

    “陛下,闯贼狼子野心,若是议和,日后必会卷土重来啊!”

    作为这次议和的主导者,朱慈烺的表情很是精彩。

    之所以要把那些大臣“请”进宫,搞这样的一次活动,就是为了通过朝廷中枢,把这份诏书当做正式的圣旨昭告天下,确立正统性。

    崇祯皇帝的正统性无可置疑,就算是江南,听到了这份圣旨也是不得不遵行。

    只要崇祯皇帝还活着,圣旨那就还是圣旨,这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威力啊!

    后世的朱慈烺读过李自成那篇《讨明檄》,只是没想到,李自成竟然这么直接,把这些话几乎原封不动的又用到了这次的议和诏书上。

    要知道,这份诏书一经确认,可是要通过崇祯皇帝的金口玉言,通过内阁和司礼监的批红票拟,作为圣旨正式昭告天下的。

    这倒也怪不得,满朝文武的清流大臣们会直接急红了脸。

    看着群臣们一个个跳出来,朱慈烺的嘴角微微翘起,但是没有多说什么。

    崇祯皇帝原本也很生气,但一听这份诏书中,李自成的想法和他一模一样,当下也是十分吃惊。

    历史上,崇祯皇帝上吊万岁山前,血书诸臣误朕,表明自己并非亡国之君,但满朝文武尽皆亡国之臣。

    这样的想法,与李自成这篇议和诏书几乎不谋而合。

    当初李自成的确是在西安发过一份内容大差不差的《讨明檄》,但那时候的崇祯皇帝还在气头上,根本没兴趣去读一个流寇政权讨伐自己的檄文。

    当然了,就算那时候他想读,群臣们也会通过各种方式,让他读不到真正的檄文。

    自从崇祯初年打压厂卫,欺下瞒上之事就已经在明末屡见不鲜,满朝东林众正盈朝,科举都能随便安排自家子弟,同气连枝,什么不能改。

    现在被迫的听完,崇祯皇帝只觉得李自成把他想说的话,全都替他骂了出来。

    忽然之间,崇祯皇帝觉得似乎议和也并不是那么不可接受了,脸色居然好看了许多。

    面对大臣们的痛斥,李岩的表情没有半点变化,但语气却是渐渐冷淡了下来。

    “我大顺永昌王起于布衣,目击憔悴之形,身切恫瘝之痛。本该替天行道,率皇天厚土之兵,取尔明代之。然边疆之事未明,群寇宵小作乱。”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为天下生民计,我大顺永昌王宽宏大量,议割西北一带分国为王,并犒赏军银二百万…”

    说到这里时,李岩微微停顿。

    周围的群臣脸色已经愈发难看了,他们现在算是听明白了,这哪是议和诏书,这李自成分明是在借着议和诏书的名义辱骂他们。

    如果说之前这份议和诏的内容是在痛骂明朝,与他们这些大臣无关的话,那刚才的这些话,就是李自成在说,明朝能到今日,全是他们的“功劳”。

    最让大臣们不理解的是,身为造反流寇头子的李自成,在这篇檄文中痛斥了朝廷的一切,却唯独对崇祯这个皇帝抱有些许的同情。

    他甚至在诏书中点明,崇祯皇帝并非昏君,而是遭受了他们这些朝廷大臣的孤立和蒙蔽!

    可见,之前被他们视为拯救者的李自成,对他们的态度并不怎么样。

    一时间,群臣们不知到底该如何作想。

    他们甚至已经不太确定,如果大顺进京,到底会不会让他们这些人继续以原官做大顺的臣子。

    “今约定既成,乃遣使正式订立盟约。”

    “闯既受封,自愿去除永昌年号,仍以君父视之,举大顺国上下奉崇祯正朔。”

    “此外,天下群寇并起,我大顺军替天行道,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外制辽沈,以劲兵助剿辽藩。虽仍以君父视之,但不奉诏与觐耳。”

    说完这些,李岩这才合上卷轴。

    他并没有看那些早已经气急败坏的大臣们,只是向上微微躬身。

    “此为我大顺议和诏书的内容,这份诏书不得更改,必须要以原样昭告天下,叫天下的百姓全都知道内容,不知朝廷是否同意?”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张煊随即出列,怒斥道:“无耻匹夫,妄议国政!这份所谓的议和诏书,通篇狗屁不通!启奏陛下,据臣所知,这份檄文的作者,名作牛金星。”

    “此人早年中举,但后来因为欺行霸市、侮辱妇人,被当地官府革除功名。此人贪财好色,名声极臭!此人的能力若在我朝廷,尚不足以治一县。”

    “这种人所写的诏书,若以圣旨昭告天下,岂不叫天下文人士子笑掉大牙吗?”

    “这份诏书,当以当今天下威望德隆之人草拟,臣举荐房可壮!”

    “房可壮为京坛诗会盟主,又是天下间有名的书法大家,常在东林书院讲学,门生故旧遍布江南!若由他草拟议和诏,天下生民必定信服,议和也不会折损本朝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