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逐鹿九州 » 第八章 会盟

第八章 会盟

    江东,长沙郡。

    太守孙坚站在高耸的城墙,目光凝重地望向北方。他的身旁,站着两个气质出众的少年。其中一个个头比他还高出半头,身姿挺拔;另一个则稍显年幼,还未长到他的肩膀。他们是孙坚的两个儿子,长子孙策和次子孙权。

    “父亲,你在看什么?”年幼的孙权好奇地问道。

    孙坚微微一笑,没有回答,目光依旧落在远方。

    一旁的孙策见父亲面容严峻,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情,便试着揣测道:“父亲,你是在担忧朝廷现在的局势吧。”

    孙坚点点头,语气深沉地说道:“没错,自从董卓入京以来,朝廷表面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以往,朝廷由外戚和宦官共同制衡,如今他一个人把持了朝政,在洛阳城里为非作歹,对地方诸侯却是极力拉拢,长此以往,我汉家天下必将落于他手。”

    孙策紧握双拳,心中澎湃难抑:“如此看来,这岂不是我江东男儿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

    孙坚看向孙策,问道:“策儿,你这么喜欢打仗吗?”

    孙策神情激昂,点头道:“父亲十七岁就带兵追杀海盗,后随朱儁大人平定黄巾,镇守长沙,被誉为‘江东猛虎’。孩儿如今已十九岁了,却未能如父亲一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整日里只能在院中练练刀法,心中实在惭愧。”说到此处,他的神情有些落寞,但转瞬间又充满了希冀,“孩儿渴望能向父亲那样,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

    孙权却微微一笑,说道:“大哥这么喜欢冲锋陷阵,小弟却有不同想法。战场上刀剑无眼,危险重重。要是我的话,就任命像大哥那样能征善战的大将替我去打仗。”

    孙坚笑着摸了摸他的额头,赞道:“还是权儿聪明,像你娘。策儿呀,你虽勇猛,但也需要向权儿学习,做事少些冲动,多习谋略。”他转头看向孙策,眼神中却满是欣赏之色。

    孙坚继续说道:“今天我想考考你们两个,对于当前局势,你们有何看法?”

    孙策率先回答:“如今董卓把持朝权,此人生性骄纵、残暴不仁,早晚必败。待他败亡,各路诸侯势必趁机而起,届时便是我江东子弟逐鹿中原的大好时机。”

    孙权接着说道:“大哥方才所言,权儿亦深感认同。不过权儿认为,若是中原各路诸侯混战,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全力占据江东,养精蓄锐,静待时机。”

    孙坚听了孙权的见解,满脸赞赏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想不到权儿小小年纪,竟然有如此见识!”孙坚听了两个孩子的见解,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深感儿子们已经长大,开始有了各自的思考和见地。

    “总之,我会用武力在这乱世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孙策仰头望着天空,双拳紧握,坚定地说道。

    身旁的孙权也一脸向往道:“我会竭尽全力辅佐大哥,守护住父兄的基业。”他此时年仅九岁,话语中还显露着少年的稚嫩。

    孙坚满是自豪地看着两个儿子,忽然转过头,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父亲,您为何叹气?”孙策不解地问道。

    “我想孙伯父是在想荆州吧。”这时,城墙后转出一名锦衣少年。那少年仪容俊朗,风度翩翩,举止间自有一股英气。

    “公瑾,你从江陵赶回来啦,我还以为你至少要五天呢。”孙策见到周瑜,心中大喜,几步走到他面前。两人自幼相识,又一同拜师求学,感情如同兄弟一般。

    “我熟悉这一带水路,又有北风相助,一路乘船顺风而行,提前两天就赶到了。”周瑜解释道。两人互相紧紧握住了对方的手腕,开心大笑起来。

    孙坚看着周瑜,几年不见,已经长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便打趣道:“小子,身体长结实了不少啊,不知道谋略上有没有长进?”

    周瑜笑道:“伯父,您一见面就来考我呀。”

    “你是如何知道我在想荆州的?”孙坚直入正题。

    周瑜眼中闪烁着热切的光芒,有条不紊地分析道:“自黄巾之乱开始,朝廷历经‘十常侍’作乱和董卓入京,已经逐渐失去了对地方诸侯的控制。四方诸侯蠢蠢欲动,正是各路英雄逐鹿中原的好时机,我想这也是伯父日思夜想的吧。江东之地虽然广阔,但独偏一域,不足以争天下。荆襄之地人杰地灵,乃兵家必争之地,欲取天下必先下荆州。但眼下荆州被刘表掌控,他麾下带甲十余万,还有一支规模庞大的荆州水师。我想这就是伯父所担忧的吧。”

    “荆州刺史刘表徒有虚名,水师都督蔡瑁、张允更是无能之辈。凭我手中一杆银辉枪,取下荆州有如探囊取物。”孙策一脸年轻人的傲气,不以为然道。

    孙坚却摇摇头,感慨道:“策儿,你未免太小视荆州了。刘表经营荆州十余年,根深蒂固,深得当地民心。荆州卧虎藏龙,人才济济,只凭借武力恐难以征服。”

    “荆州......”孙权的内心泛起一阵波澜。

    “报,袁术大人的书信。”一名军卒急匆匆跑上城楼,将密信呈给孙坚。

    孙坚拆开书信,看罢之后将信交给孙策。孙策接过书信,仔细读道:“文台见信如晤,淮南一别,忽忽数载,贤弟久居长沙,为兄思之甚切。近日董卓虎踞洛阳,欺君霸权,狼戾不仁,罪恶充积。帝困于京,密发檄文,布告天下,诏令诸侯,聚兵伐董,以匡天下。术素知弟忠义仁侠,特此相告,望兴义师,共襄大业。”

    孙策兴奋地说道:“袁术邀请父亲讨伐董卓,这可是一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啊!”

    孙坚微笑着点头,又向周瑜问道:“公瑾,袁术邀请我去洛阳伐董,你觉得我该不该答应他?”

    周瑜分析道:“袁术此人目光短浅,见利而动,此番讨伐董卓必然是由旁人发起,袁术即使实力强大,也不过是其中一路诸侯而已。周瑜认为,此番伐董乃是上顺天意,下应民心之举。主公还可借此机会熟悉中原山川风貌,结交各路诸侯,因此理应前往。不过,主公可自领一路兵马,无需与那袁术同行。”

    孙坚听后,抚掌大笑道:“公瑾此言,正合我意。”

    孙策一听父亲要去洛阳伐董,立刻双手抱拳,神情高昂地说道:“孩儿愿一同前往。”

    孙坚同意道:“策儿既然请命,那就一同去吧。”他思索片刻,又对周瑜道:“周瑜,我有一件要事要托付给你。”

    周瑜谦恭地说道:“伯父请讲。”

    孙坚道:“大军出发后,需要有可靠之人稳固后方。我希望你能替我镇守长沙。”

    周瑜只是抱拳行礼,并没有说话。

    孙坚不知何故,便问道:“公瑾,你不敢担此重任吗?”

    周瑜道:“周瑜在军中素无威望,就算是主公亲自任命我代守长沙,待将军走后,家中那帮老将军也定然不服。如此一来,长沙必危矣。”

    孙坚点头道:“是我考虑不周了。”他眉头紧锁,沉声道:“只是一时找不到放心的人选。”

    周瑜说道:“周瑜胆敢向主公要一样东西。此物若在周瑜手中,长沙郡必然无事。”

    孙坚问道:“什么东西?”

    周瑜顿了顿,神色郑重道:“虎符。”

    “虎符?”孙策、孙权都惊讶地叫道。

    孙坚拍拍周瑜的肩膀,痛快地答应道:“好,就依公瑾所言。我走之后,长沙郡的文武官员以及所有留下来的部队由你一人节制。”说着,便从身上取出虎符,交到周瑜手中。

    周瑜双手恭敬地接过虎符,躬身领命道:“主公,周瑜必不辱命。”

    几人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格外坚定,他们怀揣着对未来的期许,仿佛在这乱世之中看到了江东未来的崛起与辉煌。

    袁术、韩馥、公孙瓒等人受到曹操、袁绍两人的游说,各自引着一州兵马相会于孟津。其他各路诸侯得到消息后,也纷纷起兵响应。众诸侯结寨下营,合兵一处,共聚得马步两军四十五万之众。

    各路兵马齐聚一处,共计一十七路:第一路,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第二路,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第三路,冀州刺史韩馥。第四路,北平太守公孙瓚。第五路,兖州刺史刘岱。第六路,豫州刺史孔伷。第七路,东郡太守乔瑁。第八路,山阳太守袁遗。第九路,济北相鲍信。第十路,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路,广陵太守张超。第十二路,徐州刺史陶谦。第十三路,西凉太守马腾。第十三路,陈留太守张邈。第十四路,第十五路,上党太守张杨。第十六路,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第十七路,河内郡太守王匡。曹操等人登高远望,只见到处旌旗遍野,刀枪林立,军容甚是雄壮。

    众军会盟,十七路诸侯筑起高台,共同祷拜,歃血盟誓。大家群情激昂,涕泪横流。曹操手持陈琳所撰的缴董檄文,走上前说道:“皇帝陛下诏书在此,请各位接旨。”

    “皇上有诏书?陛下不还是个小孩子嘛?”众诸侯议论纷纷,但见袁绍率先匍匐跪地听诏,便也纷纷跪下。

    曹操微微一笑,宣读道:“汉家不幸,宦戚为害。逆贼董卓,欺君弄权。欺天罔地,祸国乱政。秽乱宫闱,荼毒百姓。朕以此布告天下,望各郡诸侯早兴义军,扫除篡逆,拯救黎民,图报国家!”待曹操宣读完檄文后,众诸侯齐声高呼万岁。

    曹操继续道:“联盟既成成立,需推举一位德隆望尊之人为盟主,以此总督号令,统率各路诸侯共同进退。”

    话音刚落,便有一人说道:“孟德说得极是,古语有云‘人无头不行,鸟无头不飞’呀!公路将军雄踞淮南,拥兵十万,家族四世三公,威名远播,可当此盟主大任。”众人一看,原来是东郡太守乔瑁。他话一出口,便有不少人响应附和,但同时也有很多的人则表示反对。

    北海太守孔融见道:“老夫也举荐一人。此人不仅出身名门,更有雄才大略,胆识过人。袁本初同样出身淮南大族,而且是公路将军的兄长,他当盟主岂不更为合适?”

    众人议论纷纷,有的支持袁绍,有的支持袁术,一时之间难以分出高下。吵吵嚷嚷了半天,谁也说服不了谁。

    曹操见此情形,当即笑道:“曹某有一个办法,可以当众选出盟主,并且保证公平。”

    孔融见众诸侯吵得不可开交,连忙请教道:“既然孟德公有办法,不妨说来听听。”

    曹操走到高台中央位置,指着高台两侧的空处,说道:“操请袁绍和袁术二位将军各自站在高台两侧,各位诸侯若是支持袁绍将军,就请站在袁绍同侧;若是支持袁术将军,就请站在袁术同侧。这样如何?”

    众诸侯纷纷同意,袁绍和袁术两人各自于高台两侧站定。随后,各路诸侯依次选站在两人的身旁。与袁绍同侧之人有冀州刺史韩馥、北平太守公孙瓚、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北海太守孔融。而选择站在袁术同侧的人有东郡太守乔瑁、广陵太守张超、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陈留太守张邈、上党太守张杨、河内郡太守王匡。

    众诸侯站定后,曹操笑道:“公路兄这边一共有八人,本初兄这边一共有九人,看来推选本初为盟主的人更多。”

    袁术冷眼瞧着站在袁绍身边的长沙太守孙坚,袁绍则满脸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兄弟二人之间的隔阂变得更深了。袁绍虽然不喜欢自己这个胞弟,但深知讨伐董卓必须有他出力相助,于是下令道:“我欲请公路将军担任副盟主,负责总督粮草,这样如何?”袁术心中虽有不满,但事已至此,但也只好接受袁绍的将令。

    袁绍待袁术接令后,又说道:“联盟既已成立,须有一人当先锋才行。绍愿意推举一位猛将—乌程侯孙坚将军,大家觉得如何?”

    众诸侯大都见过当年孙坚征讨黄巾军时勇猛无敌的表现,更知晓其‘江东猛虎’的威名,于是纷纷点头赞同。

    袁术阴冷一笑,心道:好你个孙文台,原来你私底下已经和袁绍达成了这般交易,等着瞧吧,总有一天我会让你后悔的。他眼珠一转,心生一计,上前对袁绍道:“盟主,文台兄既为先锋,可趁着董卓毫无防备之际偷袭汜水关,文台速来作战勇猛,一定会大获成功。”

    袁绍点点头,问孙坚道:“文台,你愿意夜袭汜水关吗?”

    孙坚抱拳接令道:“孙文台愿接将令,如若不胜,甘当军法。”

    袁术为孙坚举杯把盏,假意大喜道:“孙将军,这杯酒是我提前敬给将军的庆功酒,希望将军凯旋而归。”

    孙坚接过酒盏,仰头一饮而尽,对袁术道:“多谢公路将军。”说罢,大步出帐而去。

    当夜,孙坚举兵来到汜水关前。

    他提前已经探知把守汜水关的是董卓手下大将胡轸,胡轸是西凉军出身,而手下汜水关的兵将大都是昔日何进手下的洛阳兵马。孙坚召集程普、韩当、黄盖、祖茂四员大将,说道:“胡轸虽然勇猛,但他是被董卓临时任命的守将,而汜水关内的兵将大都是洛阳旧部。如今城内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若是我们缓慢进军、稳扎稳打,无异于是在帮守军操练战法,实为不智之举。倘若以雷霆之势猝然发兵急袭,就可以趁此良机一举拿下汜水关。”

    程普等人纷纷点头称是,黄盖却有些担忧道:“只是那汜水关十分险峻,又有重兵把守,发兵急袭必然会伤亡惨重。”

    孙坚道:“我召集四位来,正是为了此事。”

    还未等四人回答,孙坚哈哈大笑道:“你们随我来。”孙坚带领四人来到一处空旷所在,指着汜水关西侧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道:“那座山叫云月峰,此峰高耸巍峨、壁立千仞,最近处离汜水关上方不足数丈,我欲破汜水关,关键就在此峰。”

    四人一同望向那座山峰,只见那座山峰高耸入云,最高处的峰顶竟然像月牙般朝着汜水关方向弯去。四人不明所以,齐声问道:“主公的意思是?”

    孙坚眼神坚毅地望着云月峰,缓缓说道:“我需要一员猛将,带领一众敢死之士,身负绳索趁着夜色攀到峰顶,而后趁我大举发兵进攻之时,自峰顶身缚绳索坠下,与城下大军里应外合,一举拿下汜水关。”

    四人同时跪下请命,群情慷慨,毫无惧色。

    孙坚见此情形,登时感动不已,道:“我孙坚有四位猛将相助,何愁大事不成!”四人互不相让,孙坚只好让四人拈阄决定,抽中“去”的人便是此次任务的执行者。

    程普、黄盖和韩当三人望着手中空白的纸条,一同望向祖茂。

    祖茂笑道:“我祖茂打小就是猎户出身,行军打仗我虽不如三位将军,但这攀山越岭的本事三位将军却不如我。主公,祖茂这就动身了。”

    汜水关内,胡轸正在帐内与将校们饮酒作乐。宴饮正欢,一个头戴斗笠,全身裹在黑色大氅里的人走了进来。他走到胡轸身边,沉声说道:“将军好酒性,可惜不知大祸将至。”那双露在斗笠下的眼睛,透着诡谲的光。

    胡轸抬起头,看了看他,不以为然道:“哦,原来是文和呀!多日不见,你近来如何?”

    那人声音平淡如水,毫无感情地回答道:“还好。”

    胡轸又酎了一口酒,迷迷糊糊道:“你说什么大祸将至?我有汜水关之险,任凭他十七路诸侯来犯,何来大祸将至之说?”

    那人摇摇头,道:“那么,我走了。”说罢,便转身离去。

    胡轸大笑道:“文和,喝完酒再走不迟。”

    那人没有理睬他,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军帐。

    胡轸待他走后,对帐内将校们说道:“这就是我对你们讲的那个疯子,贾诩贾文和。”帐内一众将校们听后,顿时哄堂大笑起来。

    片刻后,一位军卒慌慌张张地跑来报道:“胡大人,不好了!孙坚带兵趁夜犯关!”

    帐内诸将校一听说孙坚的名字,立刻大惊失色道:“什么,孙坚?”

    胡轸乘着醉意,摇摇晃晃地站起来,神情不屑地说道:“什么孙坚,不过是一头病虎而已,随我出战。”

    胡轸来到关上,守关将士正在和孙坚的人马激烈交战。城上羽箭和落石如雨点般纷纷落下,向攻城的士兵身上袭去。胡轸一到,便立刻加入了战斗。他指挥若定,调度有方,将原本混乱的士卒们有序地调度起来。孙坚所率的江东军虽骁勇异常,但守关将士们凭借关险,顽强抵抗,击退了一波又一波进攻。胡轸望着留在城下一具具江东军的尸体,冷笑道:“江东孙坚,也不过如此。”

    孙坚眼神坚毅地望着不断牺牲的攻城队伍,一言不发。他身边的大将程普心中不忍,劝道:“主公,让攻城的将士们暂歇吧!”

    孙坚不为所动,大声呵斥道:“不行!此时退兵,前面的牺牲就毫无意义了!”他望着远方高耸的云月峰,将希望全部寄托在祖茂这支奇兵上。

    此时,祖茂带着数十名士兵已经爬到了云月峰顶。暗月无光,正是方便行动的绝佳时机。祖茂命令士兵们将各自随身携带的绳索连结在一起,数十根绳索连结起来,足足有六七十丈。祖茂命令士兵将绳索一端牢牢绑在峰顶的一颗巨石上,自己则将绳子另一端绑在自己身上,准备完毕,他身先士卒,第一个滑下峰顶,其余的士兵们也依次跟随。城上的士兵们正在与江东军展开血战,谁也没有注意到这支从天而降的奇兵。

    胡轸手持宝剑,奋勇杀敌。他一剑刺进一名来不及爬上城墙的江东士兵的胸膛,看着那名士兵从半空坠落,心中不禁涌起一丝得意,“今日汜水关便是你们江东子弟折戟沉沙之地。”

    正当他得意之际,一团黑影自上方笼罩下来。一个如洪钟般的声音响起:“江东祖茂在此!”

    祖茂一手握刀,一手提着血淋淋的胡轸人头,对着身旁一众守城将士大声吼道:“你们主将已死,还不速速投降!”守城士兵们望着胡轸血淋淋的首级,震惊得不知所措。

    祖茂高举着胡轸的首级,向着城下的江东士卒们呼喊道:“胡轸已被我杀了,兄弟们冲啊!”话音刚落,一支冰冷的长戈洞穿了他的胸膛。

    自云月峰坠下的死士们杀掉偷袭者,紧紧地将祖茂护在中心。一名死士紧紧抱住祖茂奄奄一息的身体,泣不成声:“祖将军,你不要死!”祖茂用尽身体最后一丝气力,艰难地说道:“杀......敌......”

    那名死士轻轻放下祖茂的尸体,对其他同伴说道:“祖将军已经牺牲了,但我们要完成他的遗愿!”数十名死士结成战阵,视死如归地向汜水关守军冲去。关下的孙坚在马上遥望着祖茂倒下去的身影,高举宝剑,下达了最后的进攻命令。

    远在汜水关一角,贾诩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他裹上斗篷,朝着洛阳方向离去,身影在月色下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