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极简两晋二百年 » 第十二章 秦凉之变

第十二章 秦凉之变

    在西晋朝堂上的争斗愈演愈烈的同时,边关的叛乱也逐渐一发不可收拾。叛乱地点发生在雍、凉地界,由于此时的西晋已从雍州、凉州、梁州分出部分土地,设为秦州,故此次叛乱也被称为“秦凉之变”。

    秦州,作为大晋版“民族自治区”,其重要作用正是安置大规模投降晋朝的胡人。故此,秦州一带胡汉混居,且以鲜卑族人居多(因为大多是邓艾带过来的),假以时日的话,此地当真是“民族融合”的好典范。

    政策是有了,那这个秦州刺史到底谁去当呢?时任御史中丞(最高检察院检察长)的傅玄同志指出,胡烈同志常年征战西方,在西方素有威望,只有他坐镇秦州,那帮蛮夷一定不敢闹事哒!

    很可惜,傅玄对胡烈的评价只对了一半。胡烈同志是个“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同志不假,可是秦州那地方是光靠打仗就能解决问题的吗?

    很快,问题来了。泰始四年至泰始五年(268-269年),河陇地区连年大旱,数十万民众苦不堪言。胡烈本身军人出身,对地方的治理一向以严苛著称,怎么可能解决的了错综复杂的民族问题?在高压政策下,少数民族怨声载道,而鲜卑族秃发树机能看见了秦州的乱象,不由得来了精神:机会来了!我等少数民族怎能受这等鸟气?盘他!

    胡烈不屑一顾:想当年姜维都曾败在老子的手里,你们几个杂毛能成什么事?

    很快,胡烈就为自己地轻敌付出了代价。泰始六年(270年),胡烈率军主动出击,进入凉州境内。可惜由于他低估了秃发树机能的实力,深陷重围,兵败被杀。

    等等,就算胡烈一时大意,那西晋方面的援军呢?

    雍凉地区最高负责人,雍凉都督司马亮其实一早就派出了将军刘旂前往救援。只是刘旂畏战不前,才导致丧师辱国。但是事已至此,眼见一省的一把手就这么死在战场上,必须要有人为此事负责不是?于是,司马亮因此下台,雍凉都督由司马骏接任。

    至于秦州刺史的位置,司马炎决定,任用杜预接替胡烈任秦州刺史。按说杜预也是当时知名的军事家,如果把秦州兵权交由杜预的话,秦凉叛乱似乎也可以早早平定,可惜司马炎又搞了一个骚操作:命令石鉴暂领安西将军,成了杜预的顶头上司。

    石鉴与杜预本来就有旧怨,怎可能通力合作?拿到兵权之后,石鉴命令杜预主动进攻(主动送死)。混迹战场多年的杜预当然不干。一番辩驳下来,本就理亏的石鉴被怼的是哑口无言。眼看明面上是搞不倒这个姓杜的了,石鉴不由耍起了阴招:上奏报告杜预延误调拨军用物资,用囚车把杜预押送回了洛阳。

    而在西晋政府军沉迷于内斗的同时,秃发树机能早已鸟枪换炮。面对秃发的连战连捷,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群起相应。得到了助力的秃发并没有与西晋政府军硬碰硬,在击败石鉴后,叛军转头向西。泰始七年(271年),秃发以北地胡人为先锋,进攻金城,凉州刺史牵弘率军讨伐,兵败被杀;不久,其继任者苏愉同样兵败身死。

    短短两年时间,三位省一把手死在了秃发的手里。西晋朝堂大为惊慌。(任恺让贾充去西北平叛就是这个时候)司马炎诏书中称秦凉之变“虽复吴蜀之寇,未尝至此”,又说自己“每虑斯难,忘寝与食。”其焦虑心态可见一斑。

    此后,双方就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在经历了六年的沉淀之后,西晋政府军终于抓到了机会。咸宁三年(277年),文鸯(老熟人)率军大破叛军,诸胡部落共二十万人归降。眼见时局不利,秃发树机能当机立断,转头向西开辟新的战场。咸宁四年(278年),秃发进兵武威,凉州刺史杨欣战败被杀;咸宁五年(279年),秃发树机能攻陷凉州。

    眼见时局如此糜烂,司马炎不由发出了哀叹:谁能为我讨伐此虏啊!然而,“群臣莫对”。

    就在此时,一个叫马隆的六品武官站了出来,表示:陛下如果任用我,我能平定树机能!

    马隆,男,生卒年份不详(当真是小人物)。他的第一次出场是在淮南三叛期间。对于被“曝尸三日”的令狐愚,马隆自称令狐愚门客(是不是真的还真不一定),领回令狐愚尸骸,并为他服丧三年。虽然有一定作秀的成分在,但不得不说,他赌对了。

    泰始年间,马隆被兖州官员举荐入朝为官,并逐渐升任为司马督(六品武官)。眼见雍凉局势如此危机,深知要“抓住机会”的马隆毛遂自荐。

    京城的六品官,不用说司马炎,就连朝堂上的大臣估计都没几个认识他的。但是不管怎样,有人毛遂自荐总是好事,于是,司马炎立刻向他请教平叛方案。

    马隆表示,我需要自行招募三千勇士,不论出身过往,由我统领。(这是多瞧不上政府正规军)

    公卿们表示,我们现在的兵已经很多了,怎么能再任意招募呢?再者说马隆没有任何统帅经验,他的话不值得陛下您相信啊!

    照理说公卿的话也没错。私募军队的口子一开,难免造成武将割据自重之嫌。估计司马炎也是实在是无人可用了,再加上三千人的数量也确实不多,随即答应了马隆的要求。

    马隆的招募标准非常简单,当场立靶测试,只要拉的开一百二十斤的弓、九百斤的弩就录取。从清晨到中午,就招募了三千五百人。一上午的时间就招了这么多人,民间真的是卧虎藏龙啊。

    人员挑选完毕后,马隆前往武库挑选兵器。估计大家看马隆骤然升官心里不爽,管武库的武库令拨给马隆的都是腐朽生锈的军械,甚至还有曹魏时代的。马隆当然不干,一场架吵下来,御史们可算抓到了马隆的把柄:就你小子是吧,目无领导,咆哮公堂,还想不想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司马炎都要烦死了:老子好不容易树立了一个典型,还能让你们给我搅黄?马爱卿啊,所有要求统统满足,再给你三年军费,然后赶快去送死……不是,赶快去出征吧!

    事实证明,马隆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咸宁五年(279年)马隆率军西征,他首先针对凉州的地形和胡人的特点设计了新武器——偏箱车。

    偏箱车,古已有之,马隆又对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在进入宽阔地带时,偏箱车就装上鹿角按车营方式迎敌;遇到狭窄路段时,马隆在车上安装木屋,一边作战一边前进,士兵在车内发射弩箭。颇有老式装甲车的神韵。

    此外,马隆又在道路两边设置大量磁石,因为敌军穿着铁甲,会被磁石吸引,因此大受牵制;但马隆部众身穿犀甲,所以毫无影响。

    就这样,马隆的部队转战千里,直至凉州城下。首战,大败秃发树机能,鲜卑部落万余人投降;再战,斩杀秃发树机能。历时九年的“秦凉之变”终于在咸宁五年(279年)十二月彻底平定。

    从某种角度说,此次的“秦凉之变”正是几十年后五胡乱华的小规模预演,但此次叛乱并没有引起西晋政府对民族政策以及国内隐疾的相关反思。马隆为什么一定要自行招募士兵?秃发树机能为什么在叛乱初期得到了少数民族的一致响应?秃发树机能凭什么能和司马骏对抗六年之久?太康元年(280年),也就是西北平定的第二年,随着西晋大举伐吴,马隆收复凉州的战功很快淹没在其他灭吴名将的光芒之中,而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也很快掩盖在了天下一统的太平盛世之下。而当诸胡部落又一次卷土重来时,西晋政府再也找不出第二个马隆挺身而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