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极简两晋二百年 » 第十三章 西陵之战

第十三章 西陵之战

    经历了西晋建国初年的立储之争与雍凉叛乱,让我们将目光转向东南,看一看被我们忽视已久的二号演员——东吴政权。

    泰始五年(269年),也就是西晋立国的第四年,司马炎命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开始为灭吴做前期准备。

    羊祜,魏晋名将。西晋建立后,累官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副宰相)、卫将军、封钜平侯。司马炎继位初期,由于自身资历不足(司马炎凭借父辈荫庇及亲信支持才得以上位),只得一方面对帮助自己上位的“奸佞派”元老进行分化、拉拢,一方面扶持各位“清流”,用以维持朝局中脆弱的平衡,另一方面还要防备、打压在一边虎视眈眈的司马攸集团(均在前文有所提及)。而羊祜作为干实事的实干型人才,又是司马攸的舅舅(感觉这个才是主因),深知皇帝心思的他也不奢求仕途的进步:与其忍受朝堂的血雨腥风,还不如当一个地方实权派,干得好还能青史留名嘛!

    作为“灭吴工程总设计师”,羊祜还是很有水平的。羊祜上任前,荆州一片凋零,军无百日之粮,南方石城还有东吴屯兵,时常对荆州发动骚扰。作为晋、吴对峙的一线堡垒,只得说荆州的坚固程度十分堪忧。

    羊祜到任后,首先用计让东吴撤去了石城的驻兵。没有了后顾之忧的羊祜随即把荆州驻军一分为二,一半负责守城备战,一半负责耕地开垦,再用积蓄的粮草招募新兵。短短两年时间,羊祜的荆州军团就达到了八万余人,兵力为东吴荆州军团的两倍。

    眼见羊祜积极备战,东吴自然不甘示弱,调来了国内名将——陆抗。

    陆抗,东吴名将,陆逊之子。受到其父“南鲁党政”的牵连,陆抗在孙权时代一直混迹于政坛边缘。孙休继位之后,陆逊得到了平反,孙皓继位后,陆抗终于迎来了政治生涯的巅峰——官拜镇军大将军,大司马,镇守荆州,与羊祜对峙。三国末期的精彩战役西陵之战将在这两位当世名将的指挥下打响。

    引发西陵之战的导火索,是一纸诏令。

    泰始八年(272年),吴主孙皓突然征召驻守西陵的西陵督步阐,到建业去做绕帐督。

    绕帐督,吴国特有官职,主要负责掌管宫中宿卫,陪伴皇帝身边,实打实的“天子近臣”,出任绕帐督不仅体现了对你能力的认可,更代表了皇帝本身对你的信任。

    然而,步阐可并不这么想。步氏家族镇守西陵四十余年,骤然被调离封地,任谁都不由泛起嘀咕。再加上步阐的父亲步骘在“南鲁党政”曾加入过鲁王党,和太子孙和站在了对立面,如今孙和之子孙皓上台,向来以残暴著称的孙皓能饶得过他们步家吗?

    孙皓似乎并没有想那么多。当初加入鲁王党的人那么多,自己也没必要把他们全砍了不是?再加上步家本身就属于安分守己的人,自己刚刚上台又缺少亲信,步阐完全就是可以笼络的“统战对象”嘛!

    但是,误会已经形成,就不是一时半会解决的了的了。深感疑虑的步阐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趁自己还镇守着西陵,干脆投降晋朝吧!

    西陵,也就是如今的宜昌。手里握着西陵,就等于锁住了三峡的咽喉。由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从西陵顺流而下,可以扫荡整条长江中下游,这也是为什么合肥和襄阳虽然一直在曹魏手中,但只要西陵不丢,东吴就可以一直割据半壁江山。眼见这么大一块馅饼从天而降,深感流年不利的司马炎岂能不喜?(别忘了这时候西晋在雍凉损兵折将),当即封步阐为都督西陵诸军事,授卫将军、仪同三司,加侍中、假节,领交州牧,封宜都公;步玑(步阐侄子)监江陵诸军事、又授左将军,加散骑常侍,并领庐陵太守,封江陵侯;步璿(步阐侄子)加给事中、宣威将军,封都乡侯。对三个人大大嘉奖了一番。

    此时的步氏家族已不复步骘在世时的实力,司马炎当然十分清楚这一点。收到步阐投降的消息后,司马炎担心步阐独木难支,当即派荆州刺史杨肇去西陵接应步阐,荆州都督羊祜率兵进攻江陵(南郡),巴东监军徐胤攻打建平。

    于此同时,东吴方面陆抗得知步阐叛乱的消息后,没来得及向建业方面汇报,第一时间就率左奕、吾彦、蔡贡等众将以三万余人的兵力奔赴西陵,力争将这次叛乱扼杀在摇篮里。

    可是,步氏家族经营西陵多年,虽说实力大不如前,城中兵力严重不足,但城防之坚固,岂是你陆抗短时间能攻下来的?

    陆抗当然明白这一点。到达西陵之后,陆抗命各军在西陵外围筑起防线,做好长期战争准备。诸将不解,纷纷表示:如今我军兵锋正盛,理应急攻西陵,等到晋军赶到时,估计都打下来了,为何还要在这修工事呢?

    陆抗表示,步阐经营西陵多年,一时半会肯定打不下来,到时候晋军到来,我们腹背受敌,这仗还打得下去吗?

    陆抗说的有理,可惜众将不听。无奈,陆抗只得让众将前去攻打。果不其然,西陵固若金汤。无奈之下,众将只得听从陆抗的命令,安心修筑工事,陆抗的第一次信任危机得以度过。

    很快,新的危险又来了。西晋方面整装待发:荆州都督羊祜率五万主力直扑江陵(陆抗老巢),荆州刺史杨肇率三万偏师,奔赴西陵,救援步阐,益州方面军数千水师前来策应,总兵力八万余人,将近吴军三倍。

    消息传至吴军,众将一片哗然,纷纷表示回师江陵。毕竟吴军主力尽出,空虚的后方能抵挡得了羊祜的锋芒吗?

    陆抗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来了。从常理来讲,即便顺利攻克西陵,但一旦江陵有失,自己后路被断,已经攻下来的西陵一样守不住。而倘若回师救援江陵,则正中羊祜围魏救赵之计。等到杨肇与步阐会合,西陵铁定是夺不回来了,再加上自己本身兵力不占优势,此战未战已败。

    深思熟虑之后,陆抗决定不理会江陵,先对付杨肇。江陵可是经历过无数次战火考验的坚城了。当年曹丕南下,猛攻半年尚且未能成功,如今羊祜又有什么区别呢?退一万步讲,即便羊祜拿下江陵,也必然损失惨重,城防遭到严重破坏,面对残破的城防,自己再夺回来也不是不可能的嘛!更何况,除了对江陵坚城的自信,陆抗还做了其他准备。

    江陵本身地势平坦,行军便利,很容易兵临城下。在西陵之战爆发之前,陆抗视察了江陵城防,发现江陵以北有许多湖泊,于是陆抗在江陵以北筑起堤坝,蓄起水势,形成人造“洪涝区”。这次羊祜南下,打算充分利用这片“洪涝区”,通过船只运送粮草。为防止陆抗破坏,羊祜放出谣言,要拆毁堤坝,让出道路,让步兵通过。

    按正常人的想法,一定要第一时间加固堤坝,派人驻守。但陆抗完全不走寻常路。收到消息以后,第一时间将堤坝炸毁。没了堤坝遮挡,再加上正逢枯水季,“洪涝区”顿时变成了“平原地”。而羊祜到达当阳后看见没了大水瞬间傻了眼——自己准备的运粮船完全派不上用场,还是老老实实再去准备车辆运粮吧!

    这么一来一回,明明近在咫尺的江陵城羊祜一时半会还真到不了。面对逼近西陵的荆州刺史杨肇和益州偏师徐胤,陆抗留下水军督留虑、镇西将军朱琬与徐胤对峙,自己亲率主力迎击杨肇。

    眼见晋军势大,对陆抗指挥水平深感怀疑的吴军将领朱齐、俞赞二将估计觉得此战必败,叛逃投奔杨肇。本来是十分恶劣的“高级军官叛逃事件”,但陆抗在此嗅到了战机。陆抗表示,俞赞在军中资历很深,知道我方虚实底细,他一定会告诉杨肇我军哪些地方由战斗力弱的夷族军队把守,届时晋军发动进攻时,他们一定会以此为突破口。

    于是陆抗决定将计就计。当天夜里将夷族军队防守的区域全部替换为精锐老兵。而第二天杨肇果然前来进攻,可想而知,杨肇一脚踢在了铁板上,损失惨重。

    就这样,杨肇连番进攻一个多月,晋军接连战败,士气跌落谷底。杨肇迫不得已,连夜撤退。陆抗深知自己兵力不足,怕城中步阐趁乱突围,摆出追击的样子大声鼓噪。晋军连败之下本就士气低落,陆抗这么一吓顿时落荒而逃。陆抗抓住战机,一路追杀,杨肇大败而逃。

    而羊祜的东路军也正如陆抗预料的一样,没有任何进展。听说杨肇大败,不得已之下,也只得撤军回国。西陵城守军见援军接连败退,士气全无。陆抗随即攻克西陵,夷步阐三族。晋吴西陵之战就此告一段落。

    西陵之战让本来毫无建树的陆抗名震天下,也让陆抗用一己之力有为吴国续上了将近十年的寿命。可惜,一次胜利并不能改变晋吴双方越拉越大的实力差距。等到晋朝下一次进攻到来之时,吴国再也找不到第二个陆抗力挽狂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