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翡翠古玩宝鉴 » 第七十章 字画学习(5)

第七十章 字画学习(5)

    “接下来我们不这样讲了,我们直接对着这幅画,来讲解拿到一幅画应该一步步如何鉴定。”孙教授决定换另一种方式教马沐。

    他指着原来那张浙派的山水画说道:“比如这副山水图,画面中,山势险峻,峰峦叠嶂,云雾缭绕其间,仿佛仙境一般。树木苍翠欲滴,与山石相映成趣。溪流潺潺,为静谧的山谷增添了一丝生机。画面的构图巧妙,远近层次分明,展现出了浙派山水画的画工技巧。”

    然后他又说道:“确定了派别,我们再确定画家”

    孙教授指着印章说道:“印章篆刻着“玉几”两个,而楞山则是清代著名画家陈撰的号,既然确定了人,我们来回顾这个人的流派属性以及个人信息”

    “陈撰,生卒年份:1678年-1758年。字楞山,号玉几、玉几山人等,浙江鄞县(今宁波鄞州区)人。浙派代表人物。著名学者、画家、诗人、文学家、收藏家,被誉为“扬州八怪”之一。

    他的画作以简淡清丽为特色,格调超逸,气氛清雅。

    擅长花鸟画,尤其是梅花,与李鱓齐名,世称“复堂玉几”。同时,他也精通山水画。

    陈撰的书法作品也颇受赞誉,他擅长草书,诗文功底深厚。

    其代表作品画作有《屈原图》、《荷香到门图》、《梅花册页》等。”

    孙教授继续说道:“派系对上了,印章也对上了,我们再看看印章对不对?”

    “陈撰作为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其印章风格可能受到其书画诗酒的文化气息影响,呈现出一种文雅、古朴的风格。他的印章可能融入了篆刻的艺术元素,体现出其深厚的篆刻功底和审美情趣。

    陈撰的印章印文可能包含他的名字、别号或斋号等,如“楞山”、“玉几”等。印文可能还包含一些表达其艺术理念或人生哲学的文字,体现其独特的思想文化。

    印章的形状可能多样,如方形、圆形、椭圆形等,形状的选择可能与其印文内容和篆刻风格相协调”

    孙教授一边说,一边指着画上的印章给马沐看。然后说道“印章也对上了,再看题跋,秋山苍茫云雾深,行旅匆匆何处寻?天涯路远人千里,岁月飘零梦一襟。壮志未酬心已老,豪情犹在气难禁。人生苦短须行乐,莫待白头空自吟。

    这是《秋山行旅图》借秋山之苍茫,行旅之匆匆,抒发胸中块垒。人生如梦,岁月如流,壮志未酬而人已老。然吾心犹存豪情,气难自禁。故题此诗,以表吾之洒脱不羁,不畏前路之艰险。行乐须及时,莫待白头空悲切。”

    “再对比陈撰的生平事迹发现。陈撰曾寓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常游走江淮间,流寓扬州。性格孤僻,洁身自好,与达官显贵疏远。陈撰对官场不满,但又有报国之心。与汪士慎、高翔等文人画家交好,常在扬州马日涫玲珑山馆聚会,一起赋诗作画。这段人生经历和这首诗也对上了”

    讲完这些,孙教授又说道:“我们再看绘画技巧和墨迹表现”

    孙教授继续说道:“陈撰善于运用传统的山水构图方法,特别注重山川的起伏变化和江河的淌动表现。他能够通过巧妙的构图,将自然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为观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墨色的运用上,陈撰表现出极高的造诣。他能够熟练掌握不同深浅的墨色,通过墨色的层次变化来表现画面的远近、虚实和光影效果。这种技巧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陈撰的笔法灵活多变,他能够根据画面的需要调整笔触的轻重、快慢和浓淡。无论是勾勒山石的轮廓,还是描绘花鸟的细节,他都能以精湛的笔法展现出自然的美感和生命力。

    陈撰的作品中既有写意的挥洒自如,又不失工笔的细腻入微。他能够在写意与工笔之间自由切换,使得作品既有大写意的豪放洒脱,又有小写意的精致细腻。

    针对于墨迹特点。

    陈撰的墨迹流畅自然,无论是行笔还是点画,都显得毫不费力。他的书法和绘画都体现出一种自然天成的美感,让人感受到墨迹的灵动和生命力。

    在墨迹的干湿浓淡上,陈撰掌握得恰到好处。他能够根据不同的表现需求调整墨汁的水分和浓度,从而呈现出丰富的墨色层次和变化。

    撰的墨迹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他的书法和绘画都融入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情感表达,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辨识度和艺术感染力。”

    说完这些,孙教授示意马沐,看桌上的画,是不是就是这样。马沐一边看一边脑中回想孙教授说的话。一一对比分析。

    “比对完这些,都合适的话,我们再看纸张”孙教授说道。

    “清朝中期有多种手工纸可供选择,如玉版宣纸、棉连纸等,每种纸都有其独特的用途和效果。这些纸张洁白绵软,柔韧且耐久,非常适合书写和绘画。这时候的纸张通常质地较为坚韧,不易脆断。这种耐久性使得书籍和绘画作品能够长久保存,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而且这一时期的纸张温和且吸墨性好,非常适合书法和绘画的表达。它能够很好地承载墨水,使画面层次丰富,笔触清晰。”

    “我们再看这张画的纸,用的就是棉连纸”

    孙教授继续说道:“清朝后期仍然有质量上乘的纸张,但整体而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变革,部分纸张的质量可能有所下降。例如,泥金纸在清朝后期虽然仍有使用,但其色泽已经由赤黄变为淡黄,失去了原有的特色。

    而且清朝后期开始大量使用进口的机制洋粉连纸(俗称洋纸或光纸)。这种纸正面极光滑,但背面滞涩,薄且易脆,价格也相对低廉。”

    “再有就是现代纸张:现代纸张种类繁多,如白卡纸、涂布纸、新闻纸、牛皮纸等。每种纸张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性能,满足了现代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纸张在制造过程中融入了更多的技术创新和环保理念。例如,一些现代纸张采用了可回收材料或生物降解材料制成,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现代纸张通常具有较高的白度和光滑度,这使得印刷品或手绘作品具有更好的视觉效果和触感。同时,高品质的纸张也能提升作品的整体质感和档次。”

    说完这些,孙教授说道:“综上所述,这幅画,就是清代画家陈撰的真迹。”

    在孙教授讲述各个年代纸张特性之时,马沐利用其异能对身旁的画纸张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还真发现了清代纸张与现代纸张在细节上的诸多不同。

    清代纸张的纤维结构相对较为粗糙,纤维之间的交织不够紧密,这可能与当时的造纸工艺和原料处理水平有关。纤维的排列和分布可能呈现出一种较为自然、不规则的状态。

    清代纸张往往纸色偏黄,甚至黄中带赤,这是由于当时造纸原料和工艺条件所限。纸张的质地可能较为粗糙,表面有明显的纤维纹理和杂质。

    由于纤维结构相对松散,清代纸张可能具有较好的渗透性和吸墨性,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墨水扩散较快,不易控制。

    现代纸张的纤维结构更加紧密、细致,这得益于现代造纸工艺的进步和机器化生产。纤维之间的交织更加均匀,使得纸张更加平滑、细腻。

    现代纸张的颜色通常较为洁白,质地更加均匀、细腻。纸张的表面处理也更加精细,几乎看不到明显的纤维纹理和杂质。

    有了这个重大发现,今后在鉴定古画时,仅凭纸张特征,马沐便能迅速甄别并排除一部分仿作,从而提高鉴定的准确性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