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岳云血洒众安桥 » 第4章 岳飞投军

第4章 岳飞投军

    岳飞、岳云父子生在两宋交替时期,他俩的生死和经历无处不打上赵宋王朝的烙印,与赵宋王朝有着休戚相干的关系,因而有必要将赵宋王朝的来龙去脉做个简单的介绍。

    宋太祖赵匡胤是涿州人,后唐天成二年二月十六(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阳夹马营军人家庭。父亲赵弘殷好儒事,意识到文武为立身之本,母亲杜氏也有一定文化。受父母的影响,赵匡胤最初到夹马营学馆读书,后来聘请赵学究到家来教赵匡胤。

    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赵匡胤对习武有更加浓厚的兴趣,经常聚集小伙伴按照阵战的模式排练,他最喜欢用的武器是一根纯铁打造的杆棒。

    少年时期的赵匡胤个性强横,爱赌博,好打抱不平。嫉恶如仇的性格为自己惹来不少麻烦,因而便有了民间广为流传的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动人故事。

    后汉初年,赵匡胤为了寻求建功立业的机会,离家出走。在寓居襄阳一座寺庙时,得到一位精通数术的高僧劝导,抵达后汉枢密使郭威的作战前线,但是并没有跟郭威正式接触,只是探望跟随郭威出征负伤的父亲。几经漂泊,赵匡胤返回洛阳,他敏锐觉察到郭威权势大,于是果断投奔郭威。

    广顺元年(951年),郭威夺取帝位,建立后周,赵匡胤补任属殿前诸班的东西班行首。广顺三年(953年),官拜滑州兴顺副指挥使,还没有就职便被担任开封府尹的郭威养子柴荣召到麾下,任开封府马直军使,成为柴荣亲信。

    显德元年(公元954年),郭威驾崩,周世宗柴荣即位。郭威是个很有抱负的君王,即位后,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进行一系列整顿,使得北方局面趋于稳定,为统一全国做好了准备。

    显德元年(954年),北汉与契丹乘柴荣即位之机,组成联军入侵后周,周世宗柴荣御驾亲征,在泽州高平与北汉军遭遇。赵匡胤以柴荣帐下亲兵副将的身份,与主将张永德各率二千人马扈驾。后周右军不战遁溃,步军其余人投降北汉,形势十分危急。赵匡胤见状高呼:“主上面临险境,我等当拼死一战。”后周军奋力拼杀,最终扭转局势,打败北汉军。

    班师三个月后,赵匡胤破格被提升为“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又领永州防御使。赵匡胤根据柴荣指示,整顿积弊丛生的侍卫司,扩充殿前诸班为殿前军。赵匡胤利用这次整顿机会,广泛同各级将领接触,在军中与杨光义、石守信等人结成义社十兄弟,并通过点选禁军和选殿前军的机会,扶植了杨信等一大批亲信,从而在殿前司中培养自己的势力,为后来的“黄袍加身”做好了人事方面的必要准备工作。

    此后在收复四州,征讨南唐的一系列战斗中,赵匡胤都有不俗的表现,显德六年(959年),卧病在床的柴荣任命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周恭帝柴宗训继位,赵匡胤改任归德节度使、捡校太尉。

    在稳定了北方的基础上,柴荣决定向南发展,占领富饶的江淮地区。

    占领了江淮之后,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在北伐征辽,欲夺回燕云十六州。就在这时,柴荣得了重病,只得班师回朝。临死前,柴荣提拔了他最信任的部将赵匡胤为军事统帅——殿前都点检,要他辅佐自己七岁的幼子柴宗训。赵匡胤抹着眼泪,郑重地答应了周世宗,信誓旦旦地表示,一定会殚精竭力地辅佐好幼主。

    公元960年正月,正当后周君臣欢庆新春佳节之际,身为后周重臣的赵匡胤指使人,向继位仅仅半年的周恭帝柴宗训和太后谎报北方北汉联合契丹来犯。周恭帝柴宗训和太后不知是计,后周执政大臣不辨真假,仓猝决定让赵匡胤领兵出征。

    大军走到距离汴京二十里的陈桥驿停下不走了。赵匡胤弟弟赵光义与亲信赵普,在军队中散布舆论说:“皇帝年少,太后深居后宫,朝廷大权落在一些文官大臣手上,将士们拼死卖力杀敌也不一定能得到应有的奖赏升迁。不如拥载赵匡胤当皇帝,跟着他去征战,立了功,一定能够得到高官厚禄,封妻荫子。”

    以赵光义与赵普为首的手下将领们将事先准备好的,绣着五爪金龙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发动政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

    其实这一切都是赵匡胤与赵普和二弟赵光义事先精心策划好的,赵匡胤装模作样地推辞一番之后,才接受了黄袍加身的现实。当即带领大军返回京城汴梁,兵不血刃地夺取了后周政权。

    赵匡胤轻而易举地改朝换代成功,取代柴家孤儿寡母当了皇帝,改国号为“宋”,都城仍然设在汴梁,开创了长达三百多年的赵宋王朝。

    赵匡胤并不是一个只会打仗的丘八莽夫,他很有头脑。从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中,发现地方藩镇拥兵自重带来的危害,从自己陈桥兵变的事件中看到了军权的重要。赵匡胤凭着“殿前都点检”这一职务夺得柴家天下,因此对“殿前都点检”这个职务特别敏感,特别害怕手下将领也像他一样,利用手中的军权搞政变,也来个黄袍加身,因此,宋朝从此再也不设“殿前都点检”这一官职。

    为了巩固到手的皇位,赵匡胤以“杯酒释兵权”,逼迫当年将他推上皇帝宝座那班“铁哥们”交出兵权,去“坐享清福”。赵匡胤前后用了三年时间,基本消灭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反对势力,稳定了领导班子的团结,于是准备着手统一全国。

    鉴于南方是富饶之地,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为了实现统一,赵匡胤决定先南后北,先平定南方各割据势力,先后拿下南平、后蜀、南唐、吴越、闽国等各小国,尔后再考虑平定北方事务。

    赵匡胤在拿下南方割据政权之后,本想一鼓作气拿下北汉,并且收回被辽国侵占的燕云十六州。无奈人算不如天算,开宝九年十月(976年)壬午夜,赵匡胤突然得了重病去世,留给后世“烛光斧影”的历史疑案。赵匡胤死后,继承皇位的不是他的儿子,而是弟弟赵光义,打破了历朝历代父死子继的传统。

    赵光义继位后灭了北汉,收降了号称“杨无敌”的大将杨业。民间广为流传的《杨家将》演义中,杨业也叫杨继业、杨老令公。北宋灭了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基本上统一了中国。

    早在宋朝开国之前,北方就存在一个好斗的游牧民族契丹建立的“辽”政权,甘当儿皇帝的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孝敬”给了辽朝。从此辽朝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并且不断骚扰北宋边境。

    赵匡胤曾经试图拿下辽国的附庸北汉,以便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每次进兵都遭到辽国援军的阻扰,无功而返。乾德二年(964年),宋军攻打北汉辽州,六万辽军紧急增援,宋辽之间爆发了首次大规模作战。开宝元年(968年),宋军再次攻打北汉,辽军又派兵支援北汉,被宋军击退。直至开宝末年,宋军不仅未能灭了北汉,反而加深了宋辽两国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

    宋太宗赵光义派兵灭了北汉之后来不及休整,立即下令挥兵向北,意图一举收复燕、幽十六州。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六月,宋太祖率领十万大军御驾亲征辽国,突破辽军阻截,包围了幽州。宋军被辽军援兵夹击,大败于高粱河,被迫退至保定州、关南、镇州一带,防御辽军。

    这年九月,辽景宗派燕王韩国嗣攻打满城。宋军预先有准备,示形用兵,故意摆出阵势给辽军看。临到开战的时候,指挥官却改变了太宗制定的阵法,合八阵为前后二阵,集中兵力击败辽军,歼敌万余。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三月,辽军攻打雁门关,守将杨业与潘美南北夹击,再次大败辽军。这一年冬天,辽景宗亲自率领大军攻打瓦桥关,取得胜利。宋军以南易水作为屏障,设立防御阵地。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四至五月,辽军兵分三路大举进攻雁门、满城、府州,都被宋军击败。辽景宗病死,继位的圣宗耶律隆绪暂时无暇南顾,宋军趁机休养生息,广积粮草,以图再战。

    雍熙三年(986年),雄州知州贺令图建议,趁辽帝年幼,萧太后摄政,内部不稳之机攻辽。宋太宗采纳贺令图意见,决心兵分三路出击。实际上此时辽国统治集团君臣团结,政治贤明,反观宋军粮草准备不足,军械缺乏,宋军根本不存在可乘之机,开战胜算不多。宋太宗不顾大臣反对,也不和宰相商量,便决定对辽用兵。

    面对宋军的大举进攻,萧太后带着小皇帝圣宗亲自上前线指挥作战。最终在岐沟关打败了宋军,还俘虏了杨业,宋军损兵折将,伤亡惨重,血流成河。《杨家将》演义第八回就是依据这次战斗做素材,描写了这场战事,杨令公为保民族气节碰死李陵碑。历史上有不少爱国能人志士为了抗击外族侵略浴血奋战,献身疆场,然而他们流血牺牲并没有换来和平。

    岐沟关之战宋军打了大败仗,丧失精锐部队数万,国力大大衰退,被迫在战略上采取守势,辽军则抓住机会乘势进行反攻。这年冬天,萧太后命令南京留守耶律休哥为前锋,率部攻打望都,她自己亲自率领主力攻打瀛州。耶律休哥用计战胜了贺令图后,率军到瀛州与主力会和。瀛州数万宋军出城迎战,被辽军团团包围,最终全军覆灭。辽军乘胜攻打祁、深等州后撤回。此后,辽军利用骑兵优势,不断深入宋境侵扰。

    景德元年(1004年)秋,辽朝萧太后与圣宗领军大举攻宋。闰九月,辽军会集固安,攻打顺安军、威虏军、北平寨、保州,但是四地都未能攻克。辽军转而攻打定州,又被宋军阻击在唐河。辽军于是移师向东攻打瀛州,并利用宋军降将王继忠写信给宋真宗,试探宋真宗的议和决心有到底有多大。十月,辽军集中兵力攻打瀛州,连攻了十天,不仅没有攻下瀛州,反而伤亡惨重。十一月,辽军转攻天雄军,又不克,转而南下破德清军,威逼澶州,同时袭取通利军,很不幸,辽军大将萧挞凛在查看战场情况时被宋军射死。辽军失去主将士气大挫,军心厌战,又怕驻守在镇、定两州的宋军重兵袭击侧后,便想跟宋朝讲和。此时宋军以澶州为决战战场,集中了大批兵力与辽军对峙,又有宋真宗亲自督阵,士气大振。

    就在这时,真宗和寇准等大臣却担心辽军一旦突破澶州,危及首都东京,便向辽国提出愿意向辽国进贡银子、绢帛,与辽国签订合约,换取辽国不再南侵。肚子饿有人送食物,想瞌睡有人递枕头,本来就想罢兵,一心准备与宋朝签定和约的辽国捡了个大便宜,不仅能安全退兵,而且每年还能得到大量白银绢帛进账,何乐而不为呢?重文轻武的北宋统治者不得不每年给辽国赔偿大量的金银和物质,去换取短暂太平。宋朝终于与辽国签订了和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檀渊之盟”。

    北宋时期,不仅北方有契丹的威胁,西北还有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同样威胁赵宋王朝,为了苟安,赵宋皇帝依样画葫芦,参照宋辽和约,与西夏签订类似条约,给西夏送去大量钱财,以换取西北边疆的安宁。

    这些故事虽然发生在宋朝建国初期,但是却深深地影响了宋朝三百余年的国策,为北宋的亡国埋下了伏笔。即便北宋灭亡,金人掳走微钦二帝,只剩下半壁江山,宋高宗依然没有忘记祖宗的故事,依然坚持重文抑武的国策,时刻提防武将做大,为赵构、秦桧制造岳飞莫须有冤案提供依据。

    中原是华夏民族的龙兴之地,数千年来,这块土地上演过多少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岳飞生长在这块土地上,耳闻目染,从小就立志要向英雄们那样尽忠报国,保国安邦。在周同与陈广二位师傅的教导下,岳飞饱读兵书,武艺练的娴熟,更促使他向往军营。

    宣和二年,宋金两国签订共同灭辽的“海上之盟”。宣和四年正月,金国按照“海上之盟”的约定出兵攻辽,迅速攻下辽国中京大定府,而宋军却止步边境。恰在此时,宋军得到辽军准备以十万大军对宋进行报复的边报。宋廷惊恐万状,打算废除宋金海上盟约退兵回来。宋军举棋不定,金军却势如破竹,连下四城,辽天祚帝西逃。宋廷这才感到,再不出兵,燕京就要被金军占领,宋微宗这才急急忙忙命令亲信太监童贯带领十万大军“巡边”。

    就在此时,刘韐在真定竖起招兵旗,岳飞遇到了第一个投军机会。刘韐是建州崇安五夫人,元祐九年(1094年)中进士,宣和四年(1122年),刘韐被召为河北河东宣抚行军参议官。听说朝廷要联合金人攻打辽国,刘韐决心为朝廷分忧,亲自挑选优秀人才入伍。

    早就盼望投身军营,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二十岁岳飞赶到真定应募,在刘韐手下当了一名敢战士,这年岳云四岁,妹妹安娘三岁。

    所谓敢战士,是宋代军中的特种部队,在迎击敌人骑兵的时候,手持长枪站在队伍最前面的敢死之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敢死队。敢战士是民间招募的勇士,不是正规军。别看他不是正规军,敢战士的要求可高啦,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必须具备强大的作战技能。

    短短几天,兵是招了不少,到底谁有本事,谁又是银样镴枪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刘韐决定来个大比武,以便优中选优。

    比武主要比射箭、兵器、和武术。岳飞天生神力,能开三百石硬弓,而且箭法精准,百步能穿杨,当之无愧的夺得了榜首。岳飞师承陈广,武艺胜过师傅,是汤阴一县无敌的枪手,一杆沥泉枪舞的滴水不进,没有遇到对手,再夺兵器竞技第一名。

    岳飞武艺高强,作战又十分英勇,刘韐慧眼识金,非常器重岳飞,经过选拔,岳飞当了一名“十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