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坤明 » 第三十章:谣言止于智者

第三十章:谣言止于智者

    接下去的几天,崇祯帝继续和朝臣讨论关于陕西的灾报以及对于不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农民军的处置方法。

    其中,陕西三边总督杨鹤上疏的观点比较得崇祯帝的青睐。

    这位总督主持剿务将近两年,农民军却越剿越多,期间虽然也用过招抚的办法,但因财力有限,同样没有什么成效。

    他觉得,只有朝廷确定招抚政策,而且拿出钱来实行,真正解决了西北人民的生计问题,“流贼”才能最终被扑灭。

    于是,杨鹤把他的认识和主张向崇祯帝作了系统汇报,提出:“必实实赈济,使之糊口有资,而后谓之真解散。解散之后尚须安插,必实实给予牛种(耕牛和谷种),使之归农复业,而后谓之真安插。”

    意思是必须给当地的难民(包括农民军)钱财、粮食、耕种的耕牛,给他们安家立命的本钱,才能真正的消灭这些打着农民军旗帜的流寇。

    因为怕皇帝舍不得花钱,杨鹤还特别算了经济和政治两笔账:调军围剿需要大批粮饷,同样要花很多钱,但“费之于剿,金银一去不还,且斩首太多,上干和气。费之于抚,金钱去而民在,活一人即得一人性命,盗息民安,利莫大焉。”

    这番话的意思是,与其把钱花在剿匪上,不如把钱花在招抚上,前者只能人财两空,后者只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长久的为大明交税,是为钱生钱,简直超值的。

    ——

    总督杨鹤的这一套看法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有道理的。

    但问题在于,在到处都是亏空,财政状况极其窘迫的情况下。到哪里去找那样大笔钱财去赈济,去安插受抚的义军和大批流民呢?

    退一步说,哪怕真的能够凑齐这么一大笔钱,可是真的能够一劳永逸的解决吗?

    答案是否定的。

    虽然杨鹤看问题比较深,安排得也比较周全,但是他把一个长期积累下来的社会问题看得太容易解决了:

    他没有想到人民的饥饿一方面是人口过剩和自然环境的变化造成的,另一方面又正是统治者横征暴敛的结果。

    朝廷自己不事生产,要用大笔银钱赈济安插,只能仍然通过横征暴敛来解决。这是一个走不出去的怪圈。

    招抚(或是围剿)人民的暴动要用大批钱财,要钱只能通过对人民横征暴敛,横征暴敛又造成新的饥荒和新的暴动....

    历史上,整个崇祯时期,朝廷里的君臣们就一直在这个怪圈里面打滚。也正因为有这么个怪圈,杨鹤的主抚政策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要失败。

    很悲哀……但却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更何况,他并不是第一个提出要出钱安置流民和农民军的

    早在崇祯三年十月,也就是朱媺娖出生前不久,兵部职方司郎中李继贞就有上疏,请求赈济延绥。

    疏中说:“陛下用数万金钱救活数十万生灵,是无量的功德福泽;活数十万生灵而使之恢复农桑故业,以后收回的赋税,又不止数十万金钱,是莫大的利益。”

    但因为要调用数十万金钱,当时虽然很让朱由检动心,却也让他十分头疼,根本没地方拿出这么多钱来,只能不了了之。

    ——

    可崇祯帝这一次却被说动了心,觉得如果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西北的暴乱,做出一些牺牲还是值得的,于是决定采用以抚为主的策略。

    他在这几天的廷对中对于招抚的问题,是这样跟朝臣说的:

    “流贼原是中原赤子,不可纯以剿为事。”

    “寇亦我赤子,宜抚之。”

    ……

    最终,和朝臣在几日的讨论下,在最终在二月中旬,定下以招抚为主,剿杀为辅的决策。

    为此,他还痛下决心,要从自己的帑币中(指内帑,也就是皇帝自己名下的财产)拨款赈救陕西,兼作招抚之用。

    ……

    关于招抚策略的相关事宜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而后宫相比于朝堂,虽然没有那么的热火朝天,显得风平浪静,但实际上,却是暗潮涌动。

    接连几日,周皇后在处理完事宜后便带着儿女们去各处游荡串门儿。

    今天去百花凋零的御花园散步,明天就去拜访后宫的妃子,还美其名曰身为后宫之主,需要多走动走动,关心一下妃子们。

    这一系列的举措,可把小太子朱慈烺给难受的,原本整个下午都独属于他,他可以随心所欲的游到各处去玩耍,可惜现在,他的自由时间被强制剥夺了。

    呜呜呜……

    于此同时,这几日后宫内出现了各种有关两位小殿下的传言:

    不断有宫女太监声称在一睹长公主真容后运气爆棚,出门居然拾到了金银;也有人称偶然看到了小太子后身体疾病消失,身强体壮起来了的,甚至还有人说自己梦中的见到的祥瑞居然和太子、公主长得一模一样的。

    最离谱的,还是有两个人被公主瞧见,最终成为了对食(太监和宫女好上的称为对食,具体就不深入解释啦),成功脱单了的。

    至于什么见到了太子以后就收到家里母猪下崽“捷报”的,那都已经脱离“谱”的定义,属于根本没“谱”的范畴……

    总而言之,各种关于太子和长公主的祥瑞传言出现,一时间,后宫内不少宫女太监都想要见两位殿下一面,沾沾祥瑞之气。

    当然,这些事情有些是人为捏造的,也有些是真有其事的。但不论如何,崇祯帝的这两位小殿下全都被“认证”了祥瑞,成为了抢手货,特别受欢迎,周皇后带到哪里,哪里就有人群围观。

    为此,在祥瑞之说上升到一个高潮的时候,周皇后还特别出面澄清,说祥瑞之说是无稽之谈,要求后宫内不信谣,不传谣。

    但是,周皇后嘴上这么说着,实际上却并没有去追查这些谣言的源头,只是派人到各个太监宫女的聚集地,以及大部分太监宫女居住的景山北边,进行小规模的游行。

    每到一处地方,被派遣的宫女或太监就扯着嗓子大喊:“之前的一切传言,都只是虚构的谣言,两位小殿下都只是普通人,不是什么祥瑞……”

    听到这些口号,原本不明事宜的人纷纷向周围人询问具体情况。

    “什么祥瑞之说,你们知道吗?为什么娘娘要派人来做澄清?”

    “好像听说,最近见过太子和长公主的人,全部都走了狗屎运,运气好的,那叫一个爆棚。”

    “哦?那娘娘特意来澄清,看来不过是谣言罢了。”

    “呵呵,谣言?小妮子这你就不懂了吧,要真是谣言,娘娘怎么可能会这么大张旗鼓的来澄清,着他喵肯定是真的,只不过娘娘怕引起轰动,才会如此。”

    “噢~~懂了懂了,谣言止于智者嘛!”

    “原来如此,难怪~”

    ……

    在周皇后派人“澄清”了之后,不少太监宫女都对此有些腹诽,但没办法,谁叫您是主子,我们是奴婢呢。反正主子要他们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做呗。

    于是乎,原本热火朝天的祥瑞之说确实被一下子给熄灭了,所有人都闭口不谈。

    但是,谣言止于智者,而不是止于笨蛋。

    这所谓的祥瑞之说在众人看来明显是真的,比金子还真的那种。

    于是乎,自诩为“智者”的宫女太监们,直接是深信不移,而原本还有迟疑态度的人,也打消了质疑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