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新伯益的传说 » 第16章 奉命造船发现水稻

第16章 奉命造船发现水稻

    舜帝的圣旨是在一年之内,可是,公输班没有按照圣旨去做,而是在请示了伯益之后,在扬州之地,大量的制造民船,并以极低的价格卖出去。这样一来,一年过去了,整个扬州民船数量极多,可舜帝需要的龙舟还没影子。

    除此之外,公输班还设立了冶炼坊,规模很大,大量的从北方运来黑金石,黑燃石,冶炼生铁,制造了大量的工具。一年的期限到了,舜帝的使者来查问,公输班如实相告,使者大怒不已,就要回奏舜帝。

    公输班是工匠,不懂变通。伯益毕竟是大王,见识多广。官家的事情是瞒上不瞒下,便好好的宴请使者。暗地里再给使者不少金子,使者见伯益如此做事,自然也就没话说,回去之后,见到舜帝就大大的夸奖了一番伯益个公输班。

    就连舜帝听了,都对扬州很是向往。问使者:“扬州之地,果真是这样的繁华?”使者说道:“陛下,您是没见过,公输班制造了大量的民船,使整个扬州都繁华起来,广厦千顷,百姓无数,确实是一个好地方”。

    使者收了伯益的好处,自然向好处说,可是有点夸大了。舜帝也不是好糊弄的,舜帝就想到了一个问题。问使者:“既然扬州有那么多百姓,南方蛮荒之地,又不能种麦子,他们吃什么?”

    使者一听坏了,没有想到,把牛皮给吹破了。使者支支吾吾,舜帝不悦。便说道:“你回去告诉伯益,一定要解决扬州的粮食问题,要是要北方运粮食,岂不是搞的粮价高涨?扰乱北方民心?”

    “陛下,我马上回去告诉伯益”,使者快马加鞭就回到了扬州。对伯益说了舜帝的意思,伯益笑道:“这事不用害怕,我也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扬州湿热,北方的农作物是不能耕种的,需要驯化一些新的植物才行”。

    “什么时候能解决?”使者也是害怕,搞不好这个,使者也不敢回去。伯益说道:“你先住下,游山玩水,我立马着手做就是”。伯益就带着随从,深入深山荒野,寻找野生的植物。

    找了几个月也不没有合适的植物,就在一处低洼的地方休息。伯益不经意的发现了一簇植物,种子奇多。伯益伸手摘下种子,放在嘴里咀嚼,一个时辰之后,没有发现不舒服,伯益就断定这种植物是可以食用的。

    伯益就下令随从,满山遍野的采集这种种子,三天的时间,就采集了1000多斤。回到驻地,伯益就命令士兵,开垦出了110亩耕田。就把这1000斤种子,重在了10亩地里,等出苗后,就移栽到100亩的耕田里。

    南方多雨,也不用灌溉,三个月后,植物长势良好。伯益派人收获,竟然有五万多斤的种子。伯益亲自试验,煮熟了试吃,竟然是香甜可口。伯益大喜,就这种植物分给士兵和百姓。

    2万斤让士兵耕种,2万斤让百姓耕种。其中的一万斤,伯益就让使者带回了帝都。使者问:“大益王,这叫什么东西,我得跟陛下解释清楚啊”。伯益想了想,北方有小米,这种就叫大米吧。大米的禾苗就叫水稻。

    使者回到帝都,向舜帝禀告,舜帝大喜,并亲自试吃,果然不错。于是,舜帝就让伯益,在南方推广水稻。到了第二天,扬州的水稻,就获得了巨大的丰收,别说从北方运粮食了,扬州的大米,竟然卖到了帝都,成了稀罕物。

    此时,已经又过了一年,公输班已经造好了10艘龙舟。伯益派人禀告舜帝,舜帝高兴之余,亲自来到了扬州。在乘坐了龙舟之后大喜,就让大禹派重兵把守扬州,训练水兵,待准备妥当之后,扫荡三苗之地。

    随后,舜帝回帝都。公输班完成了任务,留下几个弟子做师父,在扬州主持造船,自己就跟着伯益回到了莱芜。伯益从扬州回来,可是没空手。让公输班制造了十辆大车,足足的拉了2万多斤大米回到了莱芜。

    回到自己的封地,众人见伯益拉回这么多的东西,也不知道是什么。少伯就问:“大王,这是什么东西?”伯益笑道:“这叫做大米,很好吃”。北方人喜欢吃小麦玉米小米,这是上古的神农氏发明的。

    却是从来没有吃过大米,伯益让下人煮大米吃,众人觉得不错,一时间成了香饽饽。少伯问道:“大王,这大米好是好,吃没了就没有,从南方运,可是不划算”。伯益笑道;“笨蛋,我为什么带回这么多大米回来?”

    少伯面面相觑,哪里会知道?随后,伯益叫在汶水两岸,选出了三百户农家,每家30斤大米,许种不许吃,每家种植大米3亩,围着重罚。伯益还将种植大米的技术传给了他们。

    开始的时候,这300家农户并不是很乐意。没见过的东西不好弄,万一搞砸了就是罪过。但伯益是大王,违抗王令就是死罪。这300户农家硬着头皮种植了下去,三个月后收获,每户的收获竟然达到了1500斤。

    伯益就下令,农户自己可以留下三分之一,剩余的都必须卖给王府。这300户农家获得了好处,来年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莱芜之地,一下子就发展到了一千多户,收获的大米产量一百多万斤。

    由于大米是南方植物,在北方比较稀罕,价格就比北方的麦子高的多。很多农户十分的眼热,无奈水稻是水生植物。靠近汶水河的自然能种植,距离河水远的就难了,这种植的成本就大了。

    也有勤劳的农户,在地头打井,一样的能种植水稻,收获大米。只是种植水稻的人力成本很大,比较懒惰的农户就不敢了。扬州的百姓发现,一年可以种植三季水稻。在北方只能种一季,这是最大的缺点。

    后来,莱芜之地的百姓发现,种植小麦和玉米,实际上要收获两季。而种植水稻,只能收获一季的大米。要是大米的价格是小麦的两倍以上就合算,要是跟小麦一样的价钱就不好说了。

    还有的人发现,吃小麦能吃的饱,吃大米吃饱了,很快就饿。虽然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就说大米不撑肚。渐渐的,莱芜之地,种植大米的就少了。只是在嬴城的周围,一直保留了种植大米的习惯,主要是提供给王府之用。

    但是,水稻的种植,却是扩散了出去。不光是莱芜之地,就是在北州之地,都有种植的。关键的是,种植水稻比较简单,只要有水就行。

    帝都蒲坂就不一样了,那里是天子脚下,高官云集。尤其是舜帝,第一次吃大米就喜欢了。下面的大臣投其所好,也以吃大米为荣。所有的皇亲国戚,都派人去扬州购买大米。渐渐的就形成了南米北运的态势,就成了一种行业。

    最喜欢大米的,除了舜帝之后,就是后稷了。后稷是掌管天下农业的,哪里有饥荒,也是后稷负责。自从尧帝开始,天下连年征战,这饥民就多,加上天灾人祸,能够填饱肚子的地方就不多。

    伯益在扬州发现了水稻,并推广种植,实在是一项了不起的事情。自此以后,在北方吃不上的百姓,都纷纷涌向扬州。加上扬州水陆交通发达,扬州很快的就成了一个热闹的城市,人口已经接近帝都蒲坂了。

    尧帝驾崩,舜帝继位,原先跟随尧帝的皇亲贵胄,就受到了打压和排挤。很多的遗老遗少,见扬州比帝都还繁华,很多人就去了扬州。这些人头脑好使,见识又光,渐渐的都成了扬州的富商,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