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末刘琦传 » 第十九章 襄阳后续

第十九章 襄阳后续

    襄阳,处理完事务的刘琦又来到了灵堂。

    他将昨夜所发生的一切慢慢讲述,好似在邀功,又仿佛是要将自己的喜悦与父亲言表。

    说了好一会儿,他突然一声叹息。

    “父亲,蔡氏之事,吾该如何?”

    他有些犹豫了,原本这应该是顺理成章之事——尽诛满门。

    他先前所谓的让潘濬清查罪行一事,其实也不过是拖延。一来,显示自己仁义之名;二来,他也想看一看会有多少人在这件事情上冒头。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南郡之地竟会皆反,到处都是硝烟。

    这其中一定有着他人的算计,而且他心中也有些猜测。

    如此,便不能再将蔡氏之人一网打尽,平白添了许多仇敌,更将背负无边骂名。

    此刻,他需要真正的留下一些蔡氏之人来彰显自己的仁德。或许,亦可借此来掌控蔡氏的力量。

    山阳之众在士林中的力量过于弱小,而南阳之士又多依附于蔡氏与蒯氏二族,至于荆南士人则如那无根之萍,惯常随波逐流,更何况其地现在还不在他的治下,即便有心,也是无力,可谓远水解不了近渴。

    所以,现在的他需要蔡氏的力量,如此也才能更好地平衡荆州局势。

    蒯氏一家独大,不是他想看到的。

    如今的南郡乱局也已经表明了他们的态度,想要蔡氏,可以,但你得付出相应的代价。

    他们想要维持荆州,或者说襄阳原本的态势——本土士族握有权柄。

    但刘琦显然不是这样的想法,他想要的是一言堂,是一个有着进取之心的将军府,而不是偏安一隅,坐观天下之变。

    他要做的是世祖刘秀,或者武王姬发,而不仅仅是一个西伯侯。

    所谓的齐桓晋文之业,不过是装点门面的说辞罢了。

    又坐了一会儿,他起身去见了蔡夫人。

    挥手示意四周的侍卫退去,他敲响了房门。

    二人于屋内谈了许久,期间有争吵声传出,亦有蔡夫人的哭喊咒骂。

    虽说外人不知其中详情,但最终应是不欢而散。

    回到书房,命人取来蔡氏卷宗,他一点点细看,现在的他需要为蔡氏重新选择一个话事人,一个能够受他掌控的蔡氏族主。

    其实,如果他的后母愿意配合的话,他也不用如此麻烦。

    然而,世事又岂能如他所愿,先前他也只不过是抱有一丝幻想。

    随着不断地翻阅,他渐渐地将目光集中到了一人身上。

    蔡瓒,字茂珪,乃蔡瑁族弟,出身旁系。

    其人肃穆,曾师从颍川郭氏子弟学习《小杜律》,是以颇不喜蔡瑁所为。

    虽有声名,然不足以与之相抗,遂深居蔡州,不与往来。

    此番蔡瑁兴兵,欲借其声望,统合蔡州之力,是以留之军中,望其出力。

    看到这里,刘琦虚眯起了眼睛,仔细回想着众人的奏报。

    如若他没记错的话,昨夜此人率先入得西门,侥幸逃得性命,此番正关在襄阳大牢之中。

    趁着夜色,刘琦秘密地来到了襄阳大牢。

    然而,他到这里却并不是为了寻找蔡瓒,而是唤来了另外一人。

    此人面容有些消瘦,虽在牢中,短须却依旧打理的一丝不苟,不见杂乱。

    只见他躬身一礼,很是郑重,“暗子李俊拜见大公子。”

    “伯明不必多礼,快快请起。”说着,刘琦来到了此人身前,抚着他的背说道:“这些年岁,辛苦伯明矣!”

    闻听此言,李俊的眼角不由得冒出了泪花,“大公子谬赞也,俊实不敢言苦。”

    原来此人正是蔡瑁谋士李俊,字伯明。

    却不知如若蔡瑁泉下有知,看到如今之场景,又该作何感想?

    简单地问候过后,刘琦道出了自己来意,“伯明以为蔡瓒其人如何?”

    略微思索过后,李俊道:“其人秉节持重,有不可夺之志也。尤善刑律之学,可堪一郡之才。”

    “想不到此人竟能当伯明如此盛赞,如此,吾事济矣!”

    言罢,他将自己的打算与李俊一一讲述,“只是,却又要辛苦伯明了。”

    李俊躬身再拜曰:“俊敢不效死!”

    ……

    翌日,刘琦还在府中思索蔡氏一事,忽闻奏报。

    “建忠将军宣威侯张绣奉表归附。”

    他闻言大喜,遂召集众官僚,出城十里相迎。

    天边几片云朵惬意,万里碧空如洗。

    长街小巷间,又见孩童嬉戏。

    摊贩依旧吆喝,酒肆照常揽客,袅袅炊烟徐徐,忘却了人间苦痛。

    今日的天气也好像变得格外清新,风轻云淡间,隐有花香阵阵,扑鼻而来。

    等了一会儿,忽听得马蹄隆隆。

    抬眼望去,远处有数百身影从模糊渐渐变得清晰。

    他们身着黑色兽面甲胄,手执似有碗口粗细的镔铁大枪,虽在急行,却立身安稳。

    待离得近了,还能看到那甲胄之上带有斑斑血迹,红得发黑,好似历经了多番血战之后所留下的再也无法洗净的痕迹。

    毫无疑问,他们定是精锐,那种可令小儿止啼的肃杀之感不禁让人胆寒。

    刘琦哈哈大笑,丝毫不理会身后之人的颤栗。

    见他们来到跟前,刘琦上前几步,又是一阵大笑。

    张绣等人也是连忙下马,躬身行礼,“绣(诩)拜见大公子!”

    “吾等拜见大公子!”

    “众将士请起。”他扶起了张绣与贾诩二人后,道。

    “将军大德也!今先君罹难,后有叛臣作乱,欲覆我荆州,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幸有将军,不顾小子年少,远来相助,实不甚感激!”

    “大公子,帝室之胄也。虽有蔡氏作乱,犹能守令先君遗业,此正吾主矣。绣本汉臣,敢不效死邪!”

    寒暄过后,自是一番接风洗尘,两相欢愉。

    且说,酒后有小厮将张绣与贾诩二人引至书房。

    见礼过后,刘琦道:“闻听将军有一小女,吾尚有一弟,虽有些顽劣,不知可攀高枝?”

    闻言,张绣顿时便愣在了当场,还是一旁的贾诩轻声提言,他这才回过了神。

    “将军说笑了,此乃小女的福分。”

    刘琦哈哈一笑,“那吾便当将军应下了此事,待得丧期一满,吾便遣人前往将军府邸,定下婚约。”

    闲谈浅聊已过,他正色道:“敢问将军,南阳局势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