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小说:有生之年 » 第三章 天意与人为

第三章 天意与人为

    “要被你气死了,正好这几天过年,休假的人多,你跟其他人聊聊啊,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啊!”叶繁知道于暄为了时为洋去注册相亲网的来龙去脉后,嘻嘻哈哈建议于暄也趁机拥抱一下森林。

    “哈哈,都是先看照片,对吧?女人也是一样。没看到照片怎么深入聊下去呢?”于暄从叶繁的建议中进一步验证了头像照片的重要性。“我还真没进入到接受其他人的阶段。以往的春节我都可以和他联系,今年是我认识他以来第一次不能联系他,过年这几天我只会伤感,暂时还不想创造未来!哈哈!”于暄把真实想法告诉叶繁。于暄羡慕叶繁不爱时为洋的潇洒,但又庆幸自己能遇上可爱之人的际遇。

    “如果重来我不后悔。即使走到这一步,我依然不后悔认识他,是他让我真正体会到爱一个人是什么感觉。有的人有婚姻,有家庭,却可能一生都没有体会过真正的爱情。谢谢他,让我体会真爱。”于暄曾说过这样的话。

    明明是对的人,却总被时为洋给出和自己相反的评论。“和你在一起不轻松”、“有点黏人”,时为洋总是从于暄在特定情况下做出的特定行为来给她下判断。这让于暄觉得委屈。时至今日,最让于暄难过的不是他们的关系,而是时为洋对她的曲解判断。

    难道天意在捉弄他们?这就是人们说的有缘无分?当时于暄找他沟通时,他逃避,直接说:“不沟通,我不想沟通!”“没什么好谈的!”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于暄尝试通过各种方式建立与时为洋的沟通,可时为洋至今都没能心平气和坐下来和于暄好好聊过一次。于暄锲而不舍的沟通让时为洋得出结论:于暄黏人。

    当二人渐行渐近,默默形成了一起吃饭、相约办事等习惯时,时为洋说散就散,与伙伴们相处就像从未亲近过一样。前一秒吐露心事,后一秒形同陌路。身边的同伴换了一波又一波,他秉持轻松交往的理念:“遇见就是熟人,没遇见就遗忘。”当于暄在时为洋办公室亲耳听到他这句话时,她不知怎样形容心底的寒意。她明白,她应该要尊重时为洋的交友观,没有对错,只是观念不同。就像有学生对于暄说,总感觉时老师是一个走不近的人。于暄知道,时为洋始终注意保持和学生的距离,他有他的分寸和道理,但学生的一席话,也侧面反映了时为洋的性格特点。他向往自由,不需要任何感情的牵绊,不论其他人对他的做法有什么感受,他先尊重自我。所以,和他相处的秘诀是:不能表现出对时为洋的任何做法的感受。如果表现出来,时为洋就会感到压力,进而得出和此人相处很累的结论。可是,如果毫不在意时为洋的任何做法,又谈何对他用了心?情谊可以是洒脱的,但并非无物。想明白了这一点,于暄就开始觉得,时为洋适合一个不那么在乎他的朋友和不那么爱他的恋人。只有不投入真感情,才可以如此潇洒。即使洒脱如一代香帅楚留香,也是有情有义、侠骨柔肠的呢!

    2021年除夕的清晨,于暄从一个有他的梦中醒来。也许是到了年关,她的思路异常清晰。她突然明白,没有什么不可亲近,时为洋就是这样的人:爱憎不分明,无关乎他在不在乎人。正如他自己所言:“不会特别喜欢什么人,也不会特别讨厌谁。”即使喜欢了,也要有点距离,不会给恋人你侬我侬的热乎劲儿,也许有他和没他差别不大。可喜欢一个人首先强调保持点距离,时刻不忘保持点距离,是不是缺了点一往无前的投入与随性,多了些有进有退的理性呢?在于暄看来,距离可以有,但它应该是在打牢爱的基础后自然形成的、让二人都舒服的关系模式,而非一项条款,在感性还没释放前就事先规定好的。

    时为洋心中的感情被他的性格和经历稀释了,就像水一样清淡。在时为洋自己没有开口说在乎你之前,谁都无法确定他已把你纳入他的在乎范围,可他的性格,又很有可能导致他不会去说这样的话,至少在他没有试探到对方的心意之前,他不会冒险去说,因为相比争取到对方,他更爱自己的尊严,更趋向避免关系的尴尬。

    时为洋不是不会、而是不给别人安全感,他需要行如风的自由。他很容易让任何人都感觉不到他的爱与不爱,什么都是淡淡的。所以,他能让他喜欢的女生也觉得他没那么喜欢,让在乎他的朋友觉得他没有对等地那么在乎。性格决定命运,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时为洋没有细想于暄与他的性格产生的交锋,他只用“不轻松”的表象来终结他的感受。难道他忘了吗?在他们进入处对象问题之前,他们有说有笑,是轻松的,难道他以后面的事否定了前面的美好?那时候,于暄因工作忙,有时不和时为洋、江展吃饭,时为洋还主动要求过她去。对时为洋来说,他要求对方,就不会给对方压力,就不会“不轻松”,而对方想知道他为何突然就放弃了与江展、叶繁、于暄四人吃饭的关系时,时为洋就觉得被施压。想到这里,于暄也会开玩笑地想:“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啊!”

    在与人相处中,于暄的热烈鲜明地映衬出时为洋的清冷,于暄想要沟通的努力让时为洋一直以来奉行的为人处世那一套受到了挑战,但他不打算迎战,他只打算关城门,闭城自守。于暄相信,时为洋的旧相识也会发现他的这一套处事方式,但他们知道,时为洋就是这样的人,说什么都没用,不如不说。可于暄没法把时为洋当路人,她在乎他,她会思考他们之间的交锋,这反而导致她在他那里连个路人都不如。

    时为洋不会明白,于暄不是他所看到的那一层表面。只要于暄能感受到一个人愿意信任她、愿意选择她的那份心意,只要于暄知道了对方的风格,她就不会纠结有没有联系、有没有吃饭之类的小事,因为她已知对方想法,有心即可,互动的形式均可忽略。在乎他在心里,不在乎他在行动。为了轻松,时为洋不太有劲头去深入思考一个人的真相,他对于暄的了解就卡在了这一关。这些深层原因只能靠于暄自己悟,因为时为洋没有告诉过于暄他的行事风格和原则,只是看着她误入歧途,越走越远。于暄从未遇过与她如此相似之人,但她也从未有过和他这样的人相处的经验。相似时他是旧人,相异时他是新人。只有把真实想法告诉于暄,才能架起良好关系的桥梁。懂一个人需要沟通,沟通了之后,不懂也能懂。

    也许时为洋已经崇尚顺其自然到连沟通、解释都不想做,他向往的是一个不需要沟通、天生就懂他的人吧?他需要一个一上来就不会纠结他的清冷的人,可在确定心意前,很多人无法对一个清淡至此的人全心投入,而时为洋没有得到对方回应前也不会过多表露感情,谁都不肯先踏出一步,又怎能靠近呢?这不就是一个来来回回循环无果的命题吗?况且,两人在相识初期如果都表现得互不在乎,那只会把对方推远。

    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也是于暄喜欢的状态。但于暄的顺其自然里还留有积极的因素,顺其自然不是不作为,也不是不努力不争取的借口。“祝你早日开悟!”于暄曾把自己对时为洋的理解写出来发给他,时为洋送她这么一句话。是啊,于暄需要开悟,时为洋就不需要吗?想明白虽然费脑筋,但于暄也感到豁然,也只有喜欢时为洋的于暄才会费尽心思去理解他的性格。

    这几天,在体验了相亲网的交流模式后,于暄感觉:这种互报家门似的交流似乎缺少些天意的奥妙,没有天意的加持,非他不可的笃定与宿命感变得不那么强烈。当然,话又说回来,天意与人为,又有多少明确的界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