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富贵清流,雅俗人间 » 第三十六章 爱子必为之计深远

第三十六章 爱子必为之计深远

    从春游那次泛舟相遇时,柴靖宇就对李府几个小孩上了心,当时虽不知道对方身份,但是四个孩子用了四船仆从伺候,回去时也是数辆大车,个个样貌不凡,穿着华贵,尤其是雅俗,皮肤都白的发亮,在俩个那么貌美清秀的姐妹间,还美的惹人不忍移目,这才多大的小妹妹呀!

    柴靖宇注意到马车上的李府标识,回去便告诉了父母,请求父母帮忙探查。当时广平侯夫妇一听,心里就猜到个七八,随即派府里人前去探查了一下,确认了当日几个孩子的身份。

    对广平侯夫妇而言,这三个女孩当中的两位嫡女,都是儿媳妇的上佳人选,成国公府前朝地方,甚至包括军中,都根基强大,何况姻亲显贵,国公爷嫡女若是作为世子媳妇,广平侯府实属高攀。浩然二爷深受皇上器重,在朝中得势,其长子瞧着也极有前程,上头两位嫡女都嫁给了侯府的世子世孙,姻亲显贵,势力广泽,国公爷兄弟二人手足情深,所以若能娶到浩然的嫡女,那对广平侯府也是大有助益,何况照情势来看,娶到雅慕的可能性应该更大一些。

    广平侯夫妇按照儿子的意思推测,他一眼看着就喜爱的那个孩子应该是国公爷浩瀚的女儿,所以一开始,广平侯夫妇就是做两手准备的,毕竟是唯一的儿子,若能如靖宇所愿最好,但广平侯夫妇主要是把心思放在二爷的嫡女身上的,庶女就算了。原也听说过二爷的小女儿体弱多病,所以有点犹疑,但是据跟着的管家回来禀报,这个小孩只是性子柔缓一些,踏青登山都能跟得上兄姐,登山又极耗费体力,何况年岁又小,想必只是年幼时生过病,体弱多病这话应该是以讹传讹,不可能有此事的,况且这孩子长得也是如诗如画般清秀俊雅,端端难有的美人胚子,若得这个孩子作为儿媳,也是大遂心意,不过儿子时年十一,年岁尚小,婚姻之事不急,可以等等看。

    成国公兄弟俩府在春游那一次孩子回来后,当时听了下人的回禀,也都大概猜出来是谁,不过孩子太小,根本没往这块儿去想。此次秋游回来听到跟去的仆从的回禀,都觉得广平侯府是故意的,虽然广平侯府门第已经算高了,但是这不代表成国公俩兄弟家的孩子可以被随便挑,后一转念,觉得大概想多了,可能是底下当差的狗腿,想讨好小主子,再就是小孩子遇到了,一块儿玩玩,长辈们许没那个意思,但是侯府管家那么热情就不应该,讨好自家主子可以,但别拉扯上李府的女儿,所以浩瀚和浩然后来也就没让孩子们随便出府了。

    在雅俗九岁这年,对于成国公府而言,是极其难熬的一年,甚至这一年对整个大明王朝来说,都是心弦紧绷的一年,对朝局国政心明眼亮的浩瀚,一早就预料到后来将要发生的事,所以在一个清晨,浩瀚送给了女儿一块珍贵的上古玉玦,送的时候也没说什么,就是很突然,到了很久的后来,雅俗才明白,这块玉玦,父亲原本是想要送给大哥的,但是不忍,也不敢,更不舍。

    天子御驾亲征,抵御瓦剌入侵,保卫边疆和平,天子守国门,举国上下,万众一心,作为开国辅运以武定国的成国公府,数代长支儿郎,均未放弃兵法习武,如今国家有难,自当挺身而出。

    君王大计一定,当时人在朝中的成国公世子长春,就立刻从戎报国,三日后成国公次子长青,从任上交付完毕,快马加鞭回京,与大哥一道投军,兄弟二人当时也各自都有了儿子,出征之时,已是准备留下孩子,都好放心报效国家。

    大军出征之前,皆是一身戎装的长春和长青,在府中跪别父母,当时三房诸人,包括李氏旁支的在京叔伯,已经出嫁的姐妹,全都赶来相送,胡虏驱尽日,将士还家时。

    长子次子一离京,陈夫人带着三位儿媳和女儿前往李氏宗祠祭奠先祖,敦睦郡主此时已经有六个月大的身孕。

    宽敞恢弘的李氏家祠里,历代祖先的如林牌位前,婆媳妹妹五人,焚香祭酒,叩拜列祖列宗,陈夫人祈求列祖列宗保佑,许下三愿:“一愿驱尽瓦剌,百姓安居乐业,二愿战事平顺,将士平安归来,三愿天子无恙,无愧太祖太宗,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大敌当前,匹夫妇孺,都当万众一心,大将后人,更该责无旁贷,一寸山河一寸血,李氏儿孙,共赴国难,疆土收复,英雄归还。”说完婆媳妹妹五人,俯身叩首,三拜祖先。

    大战前后历经数月,京中百姓禁一切宴饮乐音,成国公夫妇每日如同往常一样理政管家,可原本铁骨铮铮霸气高贵的成国公,却似生生老了数岁,夫妻二人忽然生出华发,可这只是人前所能看到的,而看不到的,是夜夜无法入睡,那种无尽的牵挂和无边的煎熬。

    成国公夫妻俩深知,此次奔赴战场的数十万英雄儿郎,他们的父亲母亲,也如自己夫妻这般煎熬,但是在民族大义前,个人的生死荣辱,都该暂时放下了,男儿顶天立地,是为把希望留给未来的一代,或许这是万千华夏父母,都把儿孙成家,传宗接代当作人生最重要的使命的原因,给祖先留下后人,是想放心为国家奉献青春,好男儿,忠孝两全。

    前方捷报频频传来,王师大胜胡虏,四海归心,关外数十游牧民族皆跪拜臣服皇帝天威,此战为国家赢得了数十年的边疆和平稳定和国家繁荣富强。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作为父母,若未曾亲眼见到孩子回来,都不可能真正放心,直到两个儿子还好好的又出现在自己面前时,陈夫人许久都回不过神来,只是直直的盯着儿子们的脸庞,然后伸手摸摸儿子们的脸,确信自己不是在做梦,是真的看见了,而且这两个人就是自己的儿子,然后眼泪就断线一般的流下来,紧接着摸着孩子的身上和手,低头看看,确信他们还健康,都还好好的,陈夫人把两个儿子拥在怀里时,终于忍不住放声大哭,四周观者无不落泪。

    从尸山血海里归来的长春和长青,浑身都散发着战场的刀枪狼烟为他们锻造的野性,多少次生死擦肩,是怎样的信念支撑着两位为人父不久的青年,闯过刀枪剑阵,冲破箭雨敌群,等到胜利归来的这一天,或许早已把生死看透,功名看淡,该是何等彻底的蜕变,余生,好好的爱家人。

    长春长青随军时便是小将,因英勇杀敌,护驾有功,而在战场中被迅速提拔,二人得胜还朝后,虽无继续在军中耕耘之心,却因此次战功,深得几代帝王信任,不但回朝之后,加封旨意就随之到来,而且此后兄弟二人在朝中平步青云,终其一生出将入相,位列名臣。

    在之后的几年里,长春数蒙拔擢,接连升品,很快就做到正三品兵部左侍郎,比自己才华斐然,政绩卓著的二叔快了七年。长青亦是宠命优渥,不到几年时间,便升到了都转运盐使司的从三品都转运使,地方权力要害,皇帝肱骨之臣。

    浩然二爷险些遭到打脸,差一点被侄子追成平级,好在二爷道行高深,多年从政经验不是虚的,快了侄子两步,提前升至正二品尚书之职,保住了颜面,当然这是后话。

    这波谲云诡的难忘一年,首先是年初春闱时,之前落第的长安,此次杏榜题名,接着通过殿试,也得了进士功名,于是顺利入仕。不久后大战爆发,大房两子投笔从戎,功成归来,自此仕途扶摇直上,平步青霄。雅俗整整一年,日日都在苦读习剑,弹琴更是情之至,弦难久,时常琴声变徵高亢,绷断琴弦,刺绣根本无法静下心来绣,或许这一年对雅俗的磨砺也是铭心刻骨的,雅俗不但瞬间长大懂事,变得十分听话,而且雅俗在此后的人生中,无论何时,也都一直把家人放在首位。

    两个孩子平安回来,还立下赫赫战功,国公爷夫妻内心的激动和喜悦简直无法言喻,陈夫人突然一念回春,几乎年轻了十岁,国公爷铮铮悍野更胜往昔,夫妻俩高兴的连白发都徒然不见了。

    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在孩子年少时,不追求所谓的自由而宠溺,令孩子好好读书习武,教之以爱国,培养成栋梁。孩子成年时,帮着为其指点前路,规划前程,使孩子好好享受到平凡做人和奋斗事业的快乐。在国家需要时,父母就是孩子最大的支持与后盾,男儿出征保家园,为国为民,无愧大道此生。在孩子人生荣耀万丈时,父母更要适时的监督孩子自省吾身、自律一生,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成年后的万般作为,都离不开年幼时的严格要求和道德教化。长春和长青功成归来,后来在面对无数蠢蠢欲动和企图逢迎的人时,都是谦逊依旧,初心不改,这都当归功于年少时的成功教育。

    长子长春战场归来,此时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次子长青的儿子恩泽已经学文一段时日,正准备为习武打底子,三友的儿子恩诚也已经一岁多了,子孙出息,儿孙绕膝的天伦之欢,大约是岁月最美的恩赐,所以长春的次子取名叫恩赐。

    这一年,雅俗包括她的小姐妹弟弟们都没出过门,日日苦读,才艺精进,良好的家风,才是最重要的教育。

    柴靖宇人小鬼大,一直都在等着雅俗的消息,且看下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