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四海贼 » 第26章 改制

第26章 改制

    李四海先派遣朱大海带领一个连去接收黄金镇和下辖的三个里,又派遣了三队人马接收了淡水城下辖的三个里,然后就坐等外藩的镇里头目上门。

    三天不到,外藩的镇里头目就过来述职了。共计有三镇九里十二家头目,相当于十二个小诸侯,还有几十个自治的村庄。

    每个镇守都带了几十个家丁,每个里正都带了十几个家丁,就是村长都带了几个家丁。大家轮流进去拜见新首领李四海,看着李四海和颜悦色的样子,大家也不禁放下了戒心。

    不过是一个十几岁的毛孩子而已,可能托了父祖的余荫,花大价钱置换了淡水城这块产业而已。跟我们这些刀口舔血的人比起来,你还毛嫩呢!看我们怎么让你干不下去,然后把你挤走分了你的地盘。大家聚在一起,窃窃私语,互相间达成了默契。

    第二天一早,众人聚在银安殿门口等待召见。由于银安殿不大,所以只有有官身的人才能进去,而且进去的时候不能带武器和护卫。以前宋百万的时期也都是这样做的,大家也就没有多想。众人把武器和护卫留在门口,然后就迈步走了进去。

    银安殿只有王爷才能修建,宋百万占据了淡水城以后,自封百万王,然后封赏手下,才造成了现在的局面。不过他的王位只有淡水城的人认,别的地方都不承认。

    李四海也只能是入乡随俗,自封为四海王,定国号为南夷。这次召集大家过来,只是重新封赏而已。银安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只能容纳上百官员,自然没有外藩护卫站的地方。也不可能让你带武器进来,一言不合拔枪射击,提刀就砍,血淋淋的像什么样子。

    几十个人进入银安殿以后,才发现今天的状况有些不对。左侧站立的都是四海营队长以上的军官,对襟式的军服大檐帽,脚上还穿着长筒马靴,腰里面别着燧发手枪。

    李四海建立四海银行以后,手里面有钱了,自己的团练自然不会亏待了。他亲自设计的新式军服,让手下看起来跟近代军人没什么区别了。以前的燧发手枪就不少,现在又得到了宋百万一些存货,自然是不缺。

    众人规规矩矩站在了右边,心里面暗骂:不让我们带武器,你的自己人却带着手枪,什么玩意。

    不过也只敢心里面发发牢骚罢了,敢说出来害怕直接被毙了。屋子里面还站着很多李四海的近卫,全部穿着对襟军服,头戴铁盔,脚穿高腰皮鞋,手持燧发枪。大厅是三间,两侧各有两间的偏殿,里面还不知道埋伏着多少人。

    一时间殿里面聚集了上百人,密密麻麻气氛很严肃。只听到一个近卫一声大喊:四海王到!

    大家赶忙整理好衣服,肃然站好,大殿里面寂静无声。只有少数几个人,偷看着李四海,只见他面如冠玉,身穿笔挺的军服,一幅官架子的风范。由于身居于高位,一点也没有少年的青涩,反而显得稳重威严。

    李四海缓缓的坐在王座上,扫视着众人,双目如电。大家赶忙跪倒,三拜六叩,高喊王爷千岁!

    李四海朗声说道:众爱卿平身!

    大家谢恩站起,分立在两侧。

    李四海看了看众臣说道:以后大家就是一家人了,今后也不用行此大礼。见面只要鞠躬即可,平时只要点头致意就行。来人!给众爱卿赐座!

    两侧偏殿里面各跑出来几十名近卫士兵,每人搬着一把椅子,放在了大殿两侧排成了两排。大家躬身谢恩,然后按照职位高低落座。

    大殿里面一下子显得空旷了起来,中间是一条走道,两侧坐着的是群臣,靠墙站着的是近卫。李四海坐在王座的上面,旁边还站着几个近卫。

    李四海看了看大家说道:现在王国初建,百废待兴,今后大家就留在都城为官吧!宫里面还缺一些侍卫和宫女,谁家有未婚的儿子和女儿,可以送过来随侍在左右。不过缠过脚的女孩不要,以后南夷国禁止缠足,发现以后重罚!

    群臣们内心狂喜,这是准备要封官许愿了,不知道自己能够得到什么官。送儿子和女儿入宫,虽然是为质,不过却也可以亲近国王,成为近臣。将来有这个情分,不管是外放为官,还是在内为臣,都有着说不尽的好处。起码国王认识你,将来有好事也会想着你。

    大家本来就是海盗出身,多数的人出身贫寒,给女儿缠足的并不多。因此禁止缠足对他们来说是无所谓的事情,只有那些穷酸的腐儒才会给女儿裹脚,做海盗给女儿裹脚,是想让女儿跑不快被人抓吗?

    昨天众人就过来拜见过,李四海对他们自然有些了解。宋百万留下不要的属官们,自然也有对他们的一番评价。昨晚李四海亲自执笔,一一给他们安排了对应的官职和俸禄。

    南夷国只是一个小国,自然不会有六部那样的官职,只设置了六科,与镇平级。镇级的官员相当于正科级,里级的官员相当于副科级,村长相当于所级官员。

    李四海之所以把他们留在淡水城里为官,就是想削弱他们对领地的控制。六科分吏户礼兵刑工,户科和兵科是自己的人,工科是宋百万留下的人,剩下吏礼刑三科,由三个镇长担任。各科室剩下的官员,由里正和村长填充。

    北镇镇守孙空做了吏科主事,东镇镇守白山做了礼科主事,南镇镇守刘恒做了刑科主事。户科主事是四海营一连副连长黄韬,兵科主事是四海营副营官赵虎,工科主事是造船厂匠头鲁三斧,副主事是铁匠铺的匠头郑黑子。

    下面的里正和村长各有封赏,官位算是定下来了。他们过来做官,军队就不能再带了,四海营开赴各镇里,收编了那边的军队。四海营各连跟各镇里的军队混编,扩充为了营。总计有五个营两千五百人,更名为四海团。

    亲卫队和各镇里村庄的家丁,混编为近卫营。为了稀释家丁的比例,还从各连抽调了一些人进来,并且从各家族抽调了一些子弟。近卫营有近八百人,比其它的营大的多。别的营分三连十队人马,近卫营分四连十六队。

    以后四海团会全部火器化,逐步用燧发枪替换掉火绳枪和冷兵器。每个连配备一个炮班,辖三门四磅炮。每个营配备一个炮队,辖三门大口径的臼炮和六门六磅炮。

    目前还没有那么多燧发枪,只能用火绳枪和冷兵器来凑数。也没有那么多火炮,只能用小口径的盏口铳和虎蹲炮凑数。不过武器以后会有的,大船也会有的,只要苟过了这段时间,四海团将会焕然一新。

    近卫营是海军部队,管辖着一个连的水手,一个连的炮手,一个连的陆战部队,一个连的近卫部队。近卫连负责李四海和高官的安全,科级配三个人,副科配两个人,所级就没有了。你一个村长,还要什么护卫。

    为了安抚越省的移民,李四海规定每家人都可以贷款购买十亩土地和三分宅基地,还可以贷款购买耕牛,种子和口粮。四海银行虽然成为宋百万的了,不过名字没给他。自己来到了南夷岛,四海银行还是要开的。李四海还带来了几个银匠和几套工具,可以在这边铸造银元印刷银票。

    为了解决土地问题,李四海首先在自己直辖的地盘,把土地贷款分配给了无地的移民。一千多户无地的移民得到自己的土地后,纷纷高呼万岁。剩下的土地,他又拿出来一部分分给了跟着自己来的官兵。

    各封地也有很多没地的人,李四海用自己的土地跟那些官员们做了交换,然后也分配了下去。李四海的那些土地都在淡水城和黄金镇附近,没有土著的骚扰,价格比边疆的土地高多了。那些官员以前想要都得不到,现在可以交换土地,他们自然巴不得的。

    为了解决封地的问题,李四海规定所有官员都必须分家单过。以前的那种一家几代住在一起吃大锅饭不行,做官就要分家。首先是已经做官的人,必须分家单过,然后是准备做官的人,也要分家单过。而且只给已经开垦了的土地发放地契,没有开垦的土地收归国有。

    这样一搞,原来的镇守里正首先是跟兄弟们分了家,然后儿子要出来做官又要分家。分了两次家以后,每家实际掌握的土地数量大大下降。原来拥有着几十顷上百顷土地的人,现在只剩下了几顷十几顷。现在想找一个有几十顷地的人,都找不到了。

    李四海还规定,官员只能去往异地为官,目的是防止地方势力盘根错节,不容易管制。原来那些有封地的官员,离开了自己的地盘,势力大幅度下降,想蹦哒都没有实力了。

    为了鼓励垦荒,李四海规定,没有开垦的土地,谁开垦是谁的。第一年免赋税,第二年交三成,第三年交六成,三年以后正常收取赋税。取消丁口税,赋税按亩收取。每亩一季收取一斗米,相当于一成税。

    南夷岛这边的水田,每亩一季收获三石,一石折算三斗三。一亩收一斗,相当于十分之一的收获。旱田产量低,赋税减半。

    很多没地的人,贷款购买了土地,然后转手就高价又卖了出去。几户或者十几户人口联合起来,一起去边疆垦荒耕种。因为这边的土地需要贷款购买,边疆的土地不用买。一时间边疆多出来很多小村庄,他们往往一起占据了一条大山谷,一边垦荒一边防御土著。

    李四海自然不会干涉他们去垦荒,毕竟自己的地盘变大是好事。不过很快他就发现,国内的人力奇缺,那些地主想雇人干活都找不到了,工价一下子就涨到很高。甚至不得不雇佣土著干活,劳动力市场一人难求。

    好在宋百万及时赶到解了围,张英从江海县招募了很多无地的贫民,送了一批过来。三艘大船载着上千的光棍,坐船来到了港口。

    他们受到了热情的接待,那些地主就像迎接新娘子一样,围上来就把他们一抢而空。

    为了蓄养人力,吸引移民,李四海不仅给予了移民贷款购买土地的政策,而且还鼓励移民垦荒,并且减租减息。地租不能超过三成,高利贷也被废止,利息不能超过银行最高利息。

    一时间南夷国重新焕发出了活力,就像老树出新芽,变得光芒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