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复婚交响曲 » Part 292

Part 292

    万慧来忙了一个上午,接二连三的,认真的给患者看着病情。

    中午吃饭的时候,艳丽一反常态的,坐在了万慧来的身边。

    “万主任,我从家里给您带来点酱牛肉,别嫌弃,您赏个脸,尝尝!”

    一个科室的同事见艳丽如此,忍不住了:

    “艳丽,你这平时净气我们主任,今天怎么太阳打西边出来了?是不是有求于万主任呢?”

    艳丽还蛮大方的说:

    “你还真的猜着了。我确实想求万主任。但请您别闲吃萝卜淡操心!”

    艳丽的嘴那是不饶人,说的同事们个个都屏住了声。

    “既然如此,有什么事就说吧,别跟我这么客气!”

    万慧来往外推了推那装酱牛肉的饭盒。

    “万主任,我是受人委托,想打听您个信儿!”

    “什么信?”

    万慧来有些迷惑不解。

    “听说过柏杨中医吧?”

    艳丽神密的问着。

    万慧来突然想起来,抬头问:

    “难不成是大马路那的柏杨中医院吗?”

    艳丽拍了下手,声音之大,令食堂里的许多人,都往这里瞅。

    “万主任,您猜的没有错!千真万确!人家仰慕您来自中医世家,想邀请您为他们的专家席,一周坐一次诊呢,不知道您意下如何,先让我来探个信儿!”

    万慧来点了点头,说:

    “明白了,明白了。我还以为是个什么信儿呢。”

    艳丽凑过来,小声说:

    “万主任,凭您的声望,还有您的中医世家出身,这就是黄金经历......”

    万慧来打断了艳丽,说:

    “我真不是来自什么中医世家。我母亲有这方面的经验,我还真没有。”

    “万主任,您瞅我这嘴,遇上个正事就说不明白了。这有资料,劳驾您百忙中看看,了解下柏杨中医的历史。”

    万慧来在艳丽的百般劝说下,不好意思不接过资料袋子,但还是笑着摇摇头:

    “恐怕我知道的,并不比这资料上少。”

    艳丽认真的说:

    “万主任,您给你普及下呗,我真的想了解呢。求您了。”

    于是,万慧来开始讲她所了解的这家柏杨中医。

    大马路,自建成商埠街路以来,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历经几代沧桑染指,在这条街路上,汇聚的大小数百家各类商号店铺和买卖作坊。

    共同营造了大马路的丰厚底蕴,那种繁华热闹的街景路象一直延续到如今。

    解放后,长春市共设六个城区,并依数字命名,三区就是现在的南关区。

    那时大马路的地段一般以三道街口为线,向南至南关称为南街,向北到二马路口称为北街。

    据长春建国初期的史料记载,在长春城区内成立联合诊所,是依照1951年中央卫生部《关于医药卫生事业公私关系的决定》和长春市卫生局根据城市人民健康需要,为解决百姓看病难问题而实行的一种办法。

    因为在此之前,1全市仅有市立医院一家医疗机构,其余的就是遍布城区的各类个体开业行医。

    于是在市卫生局的号召下,各类开业医纷纷自行结伴组建联合诊所。

    于是,全市共成立联合诊所53家,有230多名个体医务人员参与其中。

    由于三区是老城区,共设有十一个街(相当于现在的社区),当时仅联合诊所就建有18家,这在全市中的占有比例也是最高的,人们习惯称谓的“柏杨中医”诊所就是在那时创办的。

    “柏杨中医”诊所位于现在的大马路中段,诊所的创办人就是很有声誉的妇科专家及中医师柏杨。

    当时用做诊所的房舍原为一家私人布庄,后由杨大夫将其租赁下来使用。

    该房舍是一座外观呈乳白色的两层小楼,具有典型的哥德式建筑风格。

    楼前纵深宽敞,形成了一座院落,四周筑有半透视的铁栅围墙,临街建有院门。

    这座小楼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门庭前种了两棵参天古柳,树高六丈,杆粗三尺。

    由于这两棵大柳形态出奇,标志明显,所以人们后来就干脆将这座诊所直接称为“柏杨中医”了,“柏杨中医”诊所也由此而得名。

    医乃仁术也,“柏杨中医”诊所之所以能够在百姓中一直留有印象,这与该所崇尚医德医风,创立独到的门诊医术有很大关系。

    柏杨先生作为首任所长,他在建所之初,就设定了“重医德、行仁术、扬特色”的立所之本,而且这种做法也确实在当地百姓中赢得了声望,“柏杨中医”的品牌也由此创立至今。

    他出身医道世家,个人中西医贯通。

    曾毕业于中医药大学,而且还参加过全国中医汇考,获得了由卫生部颁发的中医师证书。据说,建国后由卫生部颁发这类等级的中医师证书全国仅此一回,以后再也不曾进行过。

    行医看病,没有高超的诊术是不行的,在“柏杨中医”诊所的医疗专家队伍中,可以说人人身怀绝技,个个医术过人。

    在骨伤治疗方面,也有独到手法。

    柏杨中医自己研制的“接骨”和“活血”等秘方,用在骨伤恢复中能够发挥很好的疗效。

    通过多年行医,还练就了一套,仅凭手感就能知道骨伤程度及是否复位等超人技艺。

    后来很多外地的百姓,凡遇有骨折的,一般都要到“柏杨中医”来诊治。

    外科方面,对治疗脓疮、疥种、骨结核等病症比较在行。

    他们的用药手法也很讲究,尤其是独具匠心研制的外敷膏药“拔毒”等的使用,享有一定名气。

    据说当年“银号”掌柜的儿子患上了脖疮,肿得如馒头大,还流有脓水,去了几家门诊都不敢收治。

    后来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柏杨中医”,经韩中山诊看后二话没说,只开了三帖膏药,没出一周时间,肿痛全消,此事后来曾一度在大马路附近传为佳话。

    前些年里,社会上的防病事务较多。

    那时的“柏杨中医”诊所除了承接日常门诊外,还担负着附近街区的卫生防疫、传染病防治、防细菌战宣传等工作。

    特别是在积极为社会分担义务方面,总是走在前面。

    记得有一年的夏天,诊所就主动承担了,当时留住在工人俱乐部里一批志愿军伤员的义诊任务。

    由于诊所的精心医护,使这些伤员很快康复,官兵们临走时都纷纷前来道别,并一再向诊所表示感谢。

    时光流闪,日转星移。

    经过多年的岁月洗礼,“柏杨中医”诊所的体制、名称等也经历了几次变换。

    这座诊所历经时代更迭而始终存在,而且知名度一直不减。

    这种现象在医务界是不多见的,这在本市当年成立的多家联合诊所中也是少有的。

    这些恰恰说明了“柏杨中医”品牌的珍贵,同时也印证了人们对“柏杨中医”的厚爱。

    而这所诊所的创立之初,柏杨曾救治过万慧来的母亲珍珠。

    后来,珍珠曾匿名把一些来自老先生的祖传秘方,送给了这家诊所。

    张淑把知道的这些情况,原原本本的都告诉了万慧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