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复婚交响曲 » Part 293

Part 293

    这一年的秋天,薛德珠和万慧来全家,紧随候斌二老之后,便搬了新居,住上了楼房。

    薛研和薛余离开了伴随他们童年的活动站,实在有些不舍。

    虽然新居的楼下,可以打乒乓球,也不失为一个新鲜的乐事。

    球桌是水泥和砖砌成的简易球桌,再用几块砖放在球桌中间作为分割线。

    薛研从哥哥的信中早就听说了“麦当劳”。

    但听说麦当劳在繁华的深圳东门开了中国内地的第一家麦当劳餐厅,便马上写信给薛拯,显摆一下。

    薛余在信里,告诉哥哥,妈妈最近迷上了宋佳演的电影《庭院深深》。

    在信里,他跟哥哥就有说还完的话,跟平日里,话少的他,简直是判若两人。

    在信里,他给哥哥讲石头楼的故事。

    还特别详细的讲了“小西山”发现古墓的事情,把关于墓群的介绍文字,均写在了信里:

    这是原始社会、春秋时期的墓群。

    位于磐石县吉昌镇吉昌村西南约1公里的漫岗上,漫岗俗称“小西山”。

    石棺6座、灰坑1个。

    出土石器18件,陶器6件,铜器3件。

    墓葬为长方形竖穴土圹石棺墓。墓中均有随葬品。

    随葬品中的石器主要有石斧、石凿、刮削器、石矛、石镞、佩饰,这些器物除个别为打制外,多数为磨制。

    陶器主要有罐形鼎、碗等,均为素面手制。

    铜器有双侧曲刃短剑、扇形斧、镞等。

    在墓区西侧的山坡和山顶部有一处面积6万平方米的遗址区,在这个区域内的耕地和断层中采集有打制的石斧、石锄,磨制的石斧、石刀、石纺轮和一件残破的石磨盘。

    陶器残片有桥状耳、柱状耳、鼎足、口沿等。

    薛拯看了薛余的信,鼓励他多看这方面感举趣的书,也多听这方面的故事。

    薛拯说:

    过去邻居何伯伯家是满清贵族出身,没少跟爸爸讲那个时候的习俗,为什么不试着让爸爸说,弟弟你来个专项的整理,之同,哥哥帮你推荐杂志社,让你的文字变成铅字!

    其实,老何在世的时候,没少跟薛德珠谈论过去他们满人的一些事情。

    看到薛德珠收拾院子,便想起满族人的四合院:

    清朝中期以后的满族住宅,一般都愿意建个有四方形的宽敞院落。

    其中坐北向南的房子就是正房了,通常也就是三间左右,偶尔也有五间左右的。

    每间长4米多,中间的位置开个门,进门是堂屋。

    堂屋里,一般有锅、灶、还有厨房用具。

    西边的那间大些,叫上屋,常常是家里的长辈居住。

    而东屋就多数是晚辈人居住了。

    院子的左右还建有东西厢房,西厢房一般做为碾磨房或放零杂物品的仓库。

    东厢房就是存粮的粮仓,如果遇上人口多的人家,也住人。

    有东西厢房的人家,如果再在四周砌上院墙,修成大院,前面有了门楼,这就是标准的四合院了。

    在街里的一些平房区,或是农村,这种院子多用柞木细杆围成,俗称“障子”。

    而大门,一般只有两根竖柱、两道横梁、两扇大门,俗称门楼子。

    如今的满族普通人家,除了正房,一般只有一个仓房。

    老何家和薛德珠家的平房院子,就是这个样子。

    记得薛德珠做木工活的第一天,老何讲了满族人的木质家什。

    “德珠,你这院子,进了门,就是这样一张木工桌。跟你说,,我们过去一般的满族人家,一进大门,也是一个大物件。横筑一段墙那叫影壁。要是富贵人家,在影壁上还塑有日出云海,龙凤呈祥传统图案。”

    薛德珠一听笑了:

    “老何,这和我做木工活,有什么关系!”

    老何站在那里,用手比划着说:

    还别说,真有木工的事儿。在影壁后,要竖一根长至九尺,碗口粗细的木杆子。杆上端贯一锡斗,或者木斗、或者草把。这杆有讲,那叫“索罗杆”,俗称“千年棍”!那可是有故事的。

    薛余一听,来了精神,摇着老何的手说:

    “何伯伯,快讲讲这个故事给余儿听!”

    于是,老何来了精神,瞪着圆圆的眼睛,滔滔不绝的讲了起来:

    传说,清太祖努尔哈赤年青时,手持索罗棍,头顶北斗星,在长白山挖参,艰苦创业,后来打下江山。

    索罗杆即努尔哈赤挖参时的索罗棍。

    杆上的斗和草把,是放五谷杂粮和猪杂碎的,以供奉乌鸦、喜鹊,因为这些乌鸦曾救过努尔哈赤的命。

    实际上满族立杆是为了祭天,是古代祭神树的一种演化。

    古籍中有北方先民立杆祭天的记载。

    影壁和神杆成了昔日满族住宅的独特标记。

    建国后,影壁和神杆逐步绝迹,过春节还有竖灯笼杆的。

    老何开着玩笑说:

    “薛木匠!做灯笼杆!祖宗板!烟道!躺箱......哪样也少不了你这木工活儿!”

    薛余一听,又摇起老何的手说:

    “何伯伯,什么叫躺箱?”

    老何听了,便讲起了满族人的卧室。

    这卧室最大的特点是环室三面筑火炕,这种炕也叫万字炕(“*”字炕)。

    一般南、北炕为大炕,东端接伙房灶,西炕窄,下通烟道。

    西炕上一般不摆设杂物,尤其不能挂带人物的图画照片。

    因为在西炕墙上端供着神圣的“窝撒库”——祖宗板,这是一块不到一米长的木板,上放神匣,神匣内装有祭神的神器或神偶。

    祖宗板上常贴挂签——一种表示吉祥和家世的剪纸。

    西炕一般不能坐人,连贵宾至友也不能坐,北炕墙上置放宗谱的谱匣。

    南炕梢一般放描金红柜,北炕梢陈设一只与炕同宽的长木箱,俗称躺箱,上放被褥和枕头。

    北炕(或南炕)上常放一张小炕桌。

    冬令时,炕上放一只泥制或铁制的火盆。

    满族居室的结构宽敞、实用,摆设简朴大方。

    满族酷爱清洁,连泥盆都擦试得黑中透亮,使人感到这个民族的勃勃生气和对美的追求。再就是暖阁。

    有的满族人家把卧室隔为两间,北间靠炕头部分叫暖阁,老人多睡在这暖和、安静的暖阁里。

    薛研听了,忙说:

    “何伯伯,我一个同学教了我一首满族人唱的歌,您听听:

    浇梁头,浇梁头,祖祖辈辈出王侯;

    浇梁腰,浇梁腰,祖祖辈辈吃犒劳。

    这是什么歌?”

    薛德珠乐了:

    “这还用问啊?你那歌词里不是说了,上梁嘛。那就是《上梁歌》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