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我竟然是白骨精 » 第二十六章 东土大唐没市场

第二十六章 东土大唐没市场

    除此之外,我们再看看看皇宫贵族这一阶层,太史丞傅奕曾大胆的上疏皇帝“谤”佛,说什么。

    “西域之法,无君臣父子,以三途六道,蒙诱愚蠢,追既往之罪,窥将来之福,口诵梵言,以图偷免。”

    “自五帝三王,未有佛法,至汉明帝始立胡神。然西域桑门,自传其教,实乃夷犯中国。”

    “言礼本应事亲事君,而佛背亲出家,以匹夫抗天子,以继体悖所亲,若遵无父无君之教,正所谓非孝者无亲。”

    因此,太史丞傅奕,不仅不信佛,还“谤”佛,专拣佛的坏处说,更是直接了当的提出“佛教有害”的言论。

    由此可见:说我中华众生愚蠢,非真。我看这做恶的势利的,权贵的,一个个的既不愚,也不蠢。

    说毁谤真言,这倒不假。几乎是人人诋毁,个个诽谤。

    无量无边的佛法,在我中华大唐社会最底层的尚未解决最基本生存问题的人员中,是没有市场。

    而在小富小康,手上有几个钱的人员中,也没有市场,在上层贵族官僚中,更没有市场,因为大家都不信,这就没辙了啊。

    比较要到一个完全没有市场的地方去推广自己的产品,真的是很难啊!

    我们大家看西游记,一般都误以为,取经的难度是在西天路上,总以为唐僧历经种种磨难是最大的难度,但其实不是的,取经的难度总共有两个方面。

    首先佛教在大唐是没有市场,其次才是路上的困难。

    从上面如来佛的话中,可以十分明确地看出:他并不担心路上的困难有多大,而担心的是这个地方根本没有市场。

    此外,我们再来看看,任何小说都是作者智慧幻想情感知识的结晶,小说是作者写的,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是作者定的,它的一切都由作者做主,这是无可厚非的。

    可是当小说为大众普及时,作者的话未必能让所有读者心服,读者更乐于和普通的其他读者们交流和讨论。

    所以,小说既是作者的,也是大众的,小说的探究和讨论也分为两面,其一是意识的,思维的,作者的,其二是物质的,表象的,读者的。

    这第一种探究方式是对文学作品科学和严谨的解读,剖析其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是一种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抽像,研究者们是完全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和领悟小说所要表达的意义。

    可以说众多的文学研究专家和学者正是这样一种研究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专家视角”或是“学术视角”,说直接一些,这种研究成果就是一种学术。

    而第二种研究方式,就是属于表象的读者的讨论,合情合理,充满趣味。但可能却背离了作者的本心,作者可能并没想到很多读者讨论出的结果。

    比如很多论坛喜欢讨论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喜欢研究和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和武功,由此得出的结论有的是金庸先生想到的,有的是金庸先生根本没有想到的,但读者的探究却甚是合理。

    所以小说本就是更多的属于大众,所以这第二种研究方式可以称之为“平民视角”或是“草根视角”,这种讨论和研究是快乐的,希望专家们让我们保留这份快乐的权利,不要用“误读”加以斥责。

    而回到《西游记》中,我们先用“专家视角”大致看一下小说。

    小说是作者思想和情怀的艺术表现,吴承恩先生受王阳明心学思想影响很大,整部西游,作者着力描写一个“心”字。

    作者称悟空为“心猿”,称白龙马为“意马”,称真假悟空为“二心”。

    书中有诗“猿猴道体假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岂知音马猿合作心意,紧缚拴牢莫外寻。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

    这首诗的深意很值得研究,还有,孙悟空的授业恩师菩提祖师,菩提这个名字本就是指本心,佛祖在菩提树下悟道即是本心悟道,老吴以菩提为悟空师名,应有此意。

    菩提的洞府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斜月”和“三星”都是“心”字,而又有“灵台清明”和“方寸大乱”的成语,故“灵台”和“方寸”也是指心。

    所以悟空的师父应是其本心,当然在小说中不可能这么说,否则就乱了,那就成了佛经不是小说了,这应是作者心中的一点情怀寄在书中。

    菩提祖师既会说道又会说佛,而悟空确实是前半生为道,后半生为佛,亦道亦佛,半道半佛,不合其本心吗?

    在“专家视角”的研究中,主要就是对“心”的研究。

    可见,这种“专家视角”的研究很深奥,也略微有点枯燥,我们普通读者毕竟学术功底甚浅,如此的研究西游,恐怕乐趣会减去不少,适合我们平民读者的,那当然是“草根视角”。

    网上有很多网友对西游记的感悟和看法,都是属于这种方式,表像的,主观的,但又是非常有意思的。

    不同的切入点不同,就会得出很多不同的结论,有从情感上分析的,有从政治上分析的,还有从管理学,社交学上分析的,总之是花样百出,非常有趣。

    我后面所写的东西全部都是“草根视角”,也只是一家之言,希望能和大家一起交流讨论。

    再其次,《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关系。

    在明清时期,有很多部神魔小说问世,《封神演义》和《西游记》无疑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两部。

    由于影响深远,且有许多人物形像横跨两书,最重要的是封神中有很多改自西游记的诗词,这使得现在有很多朋友喜欢将两部小说拿到一起来研究讨论,硬生生的把封神当成西游的前传,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不过这其实是很荒谬的,两部书并没有任何的关联,我在这里提一些,希望大家可以参详一下。

    比如但凡两部小说能够联系到一起来研究和考证,一定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1,两书的人物过度自然,故事传承紧密。

    可很明显,封神对西游来说不具备这个条件,虽然说有些人物,比如老君,观音,燃灯这些人物在两书中都有出现,但那些是神话公众人物,每个作家都有权利放到作品当中。

    而西游中其它的人物和故事呢,丝毫和封神没有一点自然的传承,简直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神话架构和故事情节。

    比如两书里,哪吒重生,金吒木吒的师父,孔雀明王的身份和性别,李靖宝塔的来源,邓辛张陶等雷将在两书中姓名等等描写皆完全不同。

    可以说封神中的情节和人物与西游没有很自然的过渡关系,它不满足这第一个条件。

    当然,仅满足这第一个条件也是不行的,大家都知道有人写了《倚天屠龙记》后传,叫《九阴九阳》,人物和故事都传承的很好,请问用《九阴九阳》的东西来研究《倚天屠龙记》科学吗?

    另外,我们古代那些名着都是有“正牌”的后传的,像《续西游记》,《反三国志》,《水浒后传》,这些个小说无论在人物上,还是故事情节上都和原作传承的非常自然,故事过渡的很好。

    可是有谁承认这些“续作”和原作的关系呢?

    有研究者联合《续西游记》和《西游记》来考证西游吗?

    最终,这些都被认为是伪作。相比封神,它们在人物和剧情上和原作更为贴近,连它们都不能用来考证原作,何况封神呢

    所以除了故事人物要有明显传承外,还要有第二个条件。

    2,两书必需是一个作者。

    这点非常重要,正因为如此,《神雕侠侣》才能和《射雕英雄传》联合起来研究,而《西游记》就不能和《续西游记》联合起来研究。

    大家想像一下,一个作者写了一部小说,里面的秘密伏笔人物身份剧情变化都是作者定下的。

    这些东西怎么能让后人后世的小说说了算呢?

    比如你写了一部小说,里面塑造了一个正人君子的形像,但我随即也写了一部小说,情节大翻新,但里面延用了你小说中的那个好人,但我把他重新塑造成了一个阴险小人。

    请问,我能否说“某某小说中的那个君子,其实是一个阴险小人,有我的书为证。”这显然是笑话。

    如果人人都有权对别人的小说内容进行修改,而后反过来指导分析原小说的话,那可就天下大乱了。

    所以封神和西游不是一个系统,故事更没有明显的传承关系。至于两书中有很多相似的诗,这很正常,中国古典小说浩如烟海,很少有诗词全是作者原创,有很多都是摘抄修改前人小说中的诗词。

    封神抄袭西游的也有很多,比如火云洞,北海就是抄袭西游中的武当山,方寸山,还有哪吒上天时的一段天宫描写也是抄悟空上天时看到的,另外在人物上,准提抄菩提,接引抄如来,孔宣抄唐僧,这些都是直接抄袭,是根本不能作为证据的。

    假如抄诗就可以定身份的话,我们大家都可以写小说,随意把前人小说中的人物的诗抄一遍,难道前人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就是你小说中的人物,这显然笑话。

    所以我想告诉大家,虽然我们是“草根视角”,但这并不等于可以胡说,我们要有证据支撑观点,要充分尊重小说的作者,如果胡乱恶搞的话就和日本改编我们名着的漫画差不多了。

    希望大家好好想想,两书联合确实不科学,它们都是优秀的小说,分开来谈,分开来研究,岂不是更有意思。

    所以我对《西游记》的理解和探究是不掺杂《封神演义》相关内容的。

    三,《西游记》的作者问题。

    关于这一点,大家可能觉得很荒缪,认为西游记的作者不就是吴承恩吗?这有什么好怀疑的。

    可事实上,作者菌要说,《西游记》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吴承恩,这在学界有很多争论,各种说法都有,有人认为是吴承恩,有人认为是邱处机,还有其它各种各样的说法。

    比如《西游记》的文法和吴承恩其它的着作,比如《禹鼎志》文法大相径庭,根本不像出自一人之手。

    《西游记》如此长篇,作者必然写上多年,根据吴承恩的生平来看,吴承恩没有时间来写作《西游记》。

    他青少年时忙于科举,壮年时忙于着述《禹鼎志》,据其序言,是下了很多年的决心,并且“日与懒战”才写出来的。

    而且说他胸中的块垒已消,再也没有创作此类杂记的愿望了,更不要说创作洋洋八十万言的《西游记》小说了。

    吴承恩对佛道有了解但肯定不会很深,但《西游记》中所蕴含的道家丹派的东西实在是太专业了,姹女,黄婆,金公,木母,这样的词语太多了。

    有不少道士就说西游记蕴含丹派的修炼大法,如果不是对全真丹派有很深的了解,应该不会达到这个地步。

    而且《西游记》中直接引用了十余首金丹派全真南宗开山祖师紫阳真人张伯端的诗词,其中几首竟然出自悟空之口。

    这若不是有意为之,实在不会是这么巧合。

    假如是吴承恩这样一个儒家知识分子写的神魔小说,作者可能对佛道理论会有所了解,但不会太过精深。

    假如里面丹派术语只是作者信手拈头,为小说增色倒也无可厚非,但里面的诗词也是丹派的诗词就不太像是巧合了,分明是有意为之。

    再加上书的回目名称,诸如“心猿识得丹头,姹女还归本性”还有很多类似的回目,吴承恩一介书生,干吗起这样怪怪的回目名称

    这些就更加不像是一本普通神话小说该有的样子了。

    当然,作者菌是不太赞成把《西游记》当成是金丹证道的小说,但是种种迹像表明,它的作者应是一位极其熟悉道教金丹派的人物,甚至可能是一个全真丹派道士。

    因为西游中的“三教合一”思想很浓厚,孙悟空是一个三教合一的角色,而教授他本领的师父,也是一个三教合一的角色,这本身就表明了作者的倾向,他完全可以把菩提塑造成一个纯粹是道士或和尚,小说中悟空对车迟国王说的话也可以应证这一点。

    要知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正是丹派祖师张紫阳所极力推崇的,而《西游记》书中偏偏有那么多丹派术语和张紫阳本人的诗词,其关联可见一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