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我竟然是白骨精 » 第六十九章 影响深远

第六十九章 影响深远

    当然,说了这么多我国的茶道文化,以茶待客之道的礼仪,在这里还是很有必要给大家说一下日本的茶道文化的。

    首先,需要说明,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原称为“茶汤”。

    其实说到底,日本茶道和其他东亚茶仪式一样,都是一种以品茶为主而发展出来的特殊文化,但内容和形式则有别。

    众所周知,日本茶道源自中国,现在的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与煎茶道两种,但茶道一词所指的是较早发展出来的抹茶道。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

    现代的日本茶道的话,则是由主人准备茶与点心,还有水果招待客人,而主人与客人都按照固定的规矩与步骤行事。

    除了饮食之外,茶道的精神还延伸到茶室内外的布置;品鉴茶室的书画布置、庭园的园艺及饮茶的陶器都是茶道的重点。

    茶道有繁琐的规程,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

    茶道品茶很讲究场所,一般均在茶室中进行。

    接待宾客时,待客人入座后,由主持仪式的茶师按规定动作点炭火、煮开水、冲茶或抹茶,然后依次献给宾客。

    客人按规定须恭敬地双手接茶,先致谢,尔后三转茶碗,轻品、慢饮、奉还。

    点茶、煮茶、冲茶、献茶,是茶道仪式的主要部分,需要专门的技术和训练。

    饮茶完毕,按照习惯,客人要对各种茶具进行鉴赏,赞美一番。

    最后,客人向主人跪拜告别,主人热情相送。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联系起来,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主要是通过茶会和学习茶礼来达到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的目的。

    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

    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提出的“和敬清寂”,用字简洁而内涵丰富。

    “清寂”是指冷峻、恬淡、闲寂的审美观;“和敬”表示对来宾的尊重。

    整个茶会期间,从主客对话到杯箸放置都有严格规定,甚至点茶者伸哪只手、先迈哪只脚、每一步要踩在榻榻米的哪个格子里也有定式,正是定式不同,才使现代日本茶道分成了二十来个流派。

    十六世纪前的日本茶道还要繁琐得多,现代茶道是经过千利休删繁就简的改革才成为现在的样子。

    历史起源

    大家都知道,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具有东方文化之韵味。

    不过在传播过程中,它也有自己的形成、形成了特有的内蕴。

    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

    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

    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

    剖析利休茶道精神,可以了解日本茶道之一斑。

    村田珠光曾提出过“谨、敬、清、寂”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动了一个字,以“和敬清寂”四字为宗旨,简洁而内涵丰富。

    “清寂”也写作“静寂”。它是指审美观。

    这种美的意识具体表现在“侘”字上。

    “侘”日语音为“wabi“,原有“寂寞”、“贫穷”、“寒碜”、“苦闷”的意思。平安时期“侘人”一词,是指失意、落魄、郁闷、孤独的人。

    到平安末期,“侘”的含义逐渐演变为“静寂”、“悠闲”的意思,成为很受当时一些人欣赏的美的意识。

    这种美意识的产生,有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镰仓时代,是日本社会动荡、改组时期,原来占统治地位的贵族失势,新兴的武士阶层走上了政治舞台。

    失去天堂的贵族感到世事无常而悲观厌世,因此佛教净土宗应运而生。

    失意的僧人把当时社会看成秽土,号召人们“厌离秽土,欣求净土”。

    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很多贵族文人离家出走,或隐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过着隐逸的生活,创作所谓“草庵文学”,以抒发他们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积愤。这种文学色调阴郁,文风“幽玄”。

    室町时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竞争激烈,商务活动繁忙,城市奢华喧嚣。

    不少人厌弃这种生活,追求“侘”的审美意识,在郊外或城市中找块僻静的处所,过起隐居的生活,享受一点古朴的田园生活乐趣,寻求心神上的安逸,以冷峻、恬淡、闲寂为美。

    茶人村田珠光等人把这种美意识引进“茶汤”中来,使“清寂”之美得到广泛的传播。

    茶道之茶称为“侘茶”,“侘”有“幽寂”、“闲寂”的含义。邀来几个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里,边品茶边闲谈,不问世事,无牵无挂,无忧无虑,修身养性,心灵净化,别有一番美的意境。

    千利休的“茶禅一味”、“茶即禅”观点,可以视为茶道的真谛所在。

    而“和敬”这一伦理观念,是唐物占有热时期中衍生的道德观念。

    自镰仓以来,大量唐物宋品运销日本。

    特别是茶具、艺术品,为日本茶会增辉。

    但也因此出现了豪奢之风,一味崇尚唐物茶会,轻视倭物。

    热心于茶道艺术的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等人,反对奢侈华丽之风,提倡清贫简朴,认为本国产的黑色陶器,幽暗的色彩,自有它朴素、清寂之美。

    用这种质朴的茶具,真心实意地待客,既有审美情趣,也利于道德情操的修养。

    日本的茶道有烦琐的规程,如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份、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

    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

    凡此种种都表示对来宾的尊重,体现“和、敬”的精神。

    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千利休居士曾经说过“和敬清寂”这四个字就是茶道的根本。

    和代表平和的和,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当我们进入茶室之中品尝一碗茶时,无论是客是主,“请先”,“请慢用”以及种种的言词,都代表了茶道中所蕴含的“和”之意。

    在现代人的价值观中,总是认为茶道是十分繁琐以及复杂的事情,很都人认为“就算是在自己家里,就算是一个人也可以喝茶。”

    但是,在茶道的本质中,和所代表的真谛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关系,只要随时随地的从内心去体认茶道里的,必定可以了解到和的真谛。

    古代的习俗,经过了多少世代而流传了下来,保存了数百年来的美感。

    对于自然的爱好,以及随着四季的变迁,以古老的习俗来做内心与内心的相互沟通,这就是“和”的感觉。

    的确,现代人的我们对于自然的感受是被动的,但是人们却拥有对于美的极纤细的感受性。然而将此心性再加以提炼,就是所为的“茶の味”,也就是茶道的精神。隐藏在茶道具中间的艺术性,以及种种布置,摆设以及茶之汤,果子等,仿如带有生命力的纤细感,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以“和”的精神为基础。

    说到敬,则是对于长辈的尊敬,同时也代表了对于友人与同侪间的敬爱

    。以和而敬,从此开始便展开了茶道的真髓。

    而清,则是清净,清洁的意思,也是茶道的种种礼仪,做法中十分强调的部分。

    许多人认为茶之汤中,一定要使用古老的器物,注重是那个时代的哪个大师所做,以及是否是那个时代的那个名人所用过,总是把古老摆在所有事物之前,事实上这是错误的观念,其实最注重的应该是清洁,在利休百首中也咏道“水与汤可洗净茶巾与茶筅,而炳杓则可以洗净内心”。

    由清而静,也就是所谓的“静寂”,就如在不受外界干扰的寂静空间里,内心深深的加以沉淀的感觉。

    而寂乃是茶道中的美的最高理念,在求取“静”的同时,能观察自己知足的内心,在深沉的思索中让自己内心沉淀,此乃是禅学中所生之思想,也乃是对于人生的最佳解答。

    至于日本茶道的发展历程的话,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代:

    因为中国是茶的祖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在向世界各地传播时较早地传入日本列岛。

    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千多年来绵延不断。

    汉魏两晋南北朝以迄隋,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进而逐渐发展,作为中日文化交流关系的纽带,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是奈良、平安时代。

    据日本文献《奥仪抄》记载,日本天平元年四月,朝廷召集百僧到禁廷讲《大般若经》时,曾有赐茶之事,则日本人饮茶始于奈良时代初期。

    据《日吉神道密记》记载,公元805年,从中国留学归来的最澄带回了茶籽,种在了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

    至今在京都比睿山的东麓还立有《日吉茶园之碑》,其周围仍生长着一些茶树。

    与传教大师最澄从中国同船回国的弘法大师空海,在日本弘仁五年闰七月二十八日上献《梵字悉昙子母并释义》等书所撰的《空海奉献表》中,有“茶汤坐来”等字样。

    《日本后记》弘仁六年夏四月癸卯记事中,记有嵯峨天皇巡幸近江国,过崇福寺,大僧都永忠亲自煎茶供奉的事。

    永忠在宝龟初入唐,到延历二十四年才回国的,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多年。

    嵯峨天皇又令在畿内、近江、丹波、播磨各国种植茶树,每年都要上贡。

    《拾芥抄》中更近一步说,在当时的首都,一条、正亲町、猪熊和大宫的万一町等地也设有官营的茶园,种植茶树以供朝廷之用。

    日本当时是如何饮茶的?从与永忠同时代的几部汉诗集中可以发现,日本当时的饮茶法与中国唐代流行的饼茶煎饮法完全一样。

    《经国集》有一首题为《和出云巨太守茶歌》描写了将茶饼放在火上炙烤干燥,然后碾成末,汲取清流,点燃兽炭,待水沸腾起来,加入茶末,放点吴盐,味道就更美了。

    煎好的茶,芳香四溢。

    这是典型的饼茶煎饮法。

    这一时期的茶文化,是以嵯峨天皇、永忠、最澄、空海为主体,以弘仁年间为中心而展开的,这一段时间构成了日本古代茶文化的黄金时代,学术界称之为“弘仁茶风”。

    嵯峨天皇爱好文学,特别崇尚唐朝的文化。

    在其影响下,弘仁年间成为唐文化盛行的时代,茶文化时其中最高雅的文化。

    嵯峨天皇经常与空海在一起饮茶,他们之间留下了许多茶诗,如《与海公饮茶送归山》。嵯峨天皇也有茶诗送最澄,如《答澄公奉献诗》等。

    ……

    ……

    ……